王洪军
项峻,三国时吴国郎中,《三国志》无传。惟凤皇元年(272年),右国史华核上疏吴主孙皓曰:“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部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①典籍的记载仅限于此。大皇帝即吴大帝孙权。孙权末年,敕修吴国国史,项峻参与其中。可知项峻为汉末至三国吴时人。除合著已经亡佚的《吴书》之外,尚著有《始学篇》、《月仪》,均佚。
唐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编撰《隋书》,其《经籍志》记:“《始学》十二卷,吴郎中项峻撰。又《月仪》十二卷。亡。”五代时期,后晋历史学家刘昫修纂《旧唐书》,该书卷四十六《经籍志》小学类著录;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纂修《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小学类亦有著录。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学校部》(六百八)、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卷四十六)、宋王应麟《玉海·艺文》(卷四十四)、明董斯张《广博物志·艺苑》(卷三十)皆有著录。
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最早记载了《始学篇》内容。《舆服志》曰:“武冠侍臣加貂蝉。”萧子显自释曰:“应劭《汉官释》附蝉,及司马彪《志》,并不见侍中与常侍有异,唯言左右珥貂而已。案《项氏说》云:汉侍中蝉,刻为蝉像。常侍但为珰而不蝉,未详何代所改也。”②可见,南北朝时《始学篇》尚存。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欧阳询等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成书。其中,《帝王部》③征引《始学篇》四条文献,然作者写做颜峻:
颜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
颜峻《始学篇》曰:地皇十一头,治八千岁。
颜峻《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裁度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区别。
颜峻《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唐玄宗时,徐坚等编纂类书《初学记》④,亦引用了《始学篇》四条文献:
颜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
《始学篇》曰: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
《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
《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颜峻是南北朝时宋人,又作颜竣,字士逊,金紫光禄大夫颜延之长子。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武陵王刘骏抚军主簿。宋武帝刘骏践祚,拜为侍中,后迁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大明元年(457年),擢为东阳州刺史。后坐竟陵王逆案,下狱赐死。著有《颜竣集》十三卷、《妇人诗集》二卷、《诗例录》二卷。⑤《山东通志》记:“《颜竣诗集》一百卷。”⑥
颜峻做过太学博士,从著作可以看出,他是个诗人,而仕宦经历又告诉我们,颜竣戎马半生,不具备撰写《始学篇》的条件。而误题《始学篇》作者,说明唐人在做类书的时候,并没有见到原书,《始学篇》在唐代已经亡佚。
北宋初,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所列《经史图书纲目》即有“项峻《始学篇》”。《皇王部》引用文献四条,作者属为项峻,所引内容与《艺文类聚》、《初学记》相同。
明代孙瑴彀编撰《古微书》引项竣《始学篇》则曰:
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地皇十二头,治万八千岁。人皇九头,兄弟各三千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裁度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⑦
天皇、地皇之说始见于太史公所记,为秦博士所语,即“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司马贞认为:“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⑧这一判断基于《纬书》的相关记述:
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⑨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⑩
天皇颀羸三舌,骧首鳞身,碧卢秃揭。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龙颡,马蹄蛇身。人皇龙身九头,骧首达腋。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相厥山川,形成势集,才为九州,谓之九囿。⑪
在《纬书》之中,我们找到了天皇、地皇、人皇说的依据。显然,项峻的《始学篇》受纬书的影响比较大。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如果《纬书》记载无误,《始学篇》所记与此还是有出入的,因为项峻认为天皇十三头。十三这个数字,在古史以及历史文献中十分罕见。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除了自然计数,古代文献使用的数字是有意识的,带有极强的规律性。
但是,天皇十三头并不是个案,我们在晋代王嘉的《拾遗记》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泰始元年,魏帝为陈留王之岁,有频斯国人来朝,以五色玉为衣,如今之铠。不食中国滋味,自赍金壶,壶中有浆,凝如脂,尝一滴则寿千岁。其国有大枫木成林,高六七十里,善算者以里计之。雷电常出树之半。其枝交荫,上蔽不见日月之光,其下平净扫洒,雨雾不能入焉。树东有大石室,可容万人坐,壁上刻有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⑫
“频斯国”无考,笔者怀疑是波斯国。即便不是波斯帝国,也应该是中亚或西亚的古国。《纬书》之中或是其他古史传说的神话,恐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天皇、地皇、人皇能否是天国、地狱、人间的一种表述呢?
在公司激励机制运作中,心理学是连接激励措施与激励效果的关键纽带,也是为员工与公司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桥梁。第一,在公司实施激励的过程中,需要对激励措施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修正偏差。随着激励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员工的心理会发生改变,对所处岗位产生感知与评价,从而调整心理。因此,在调整激励措施时,企业需要参照员工的心理变化,以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运作其激励机制。第二,建立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两者关系的桥梁是心理学。两者关系的强化也由心理学提供媒介,且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两者心理学的履约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强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理性精神的张炽,传说时代古史的神话成分逐渐消解。到了宋代,《真源赋》出现,便将这一神话改编,使其更符合现实的逻辑:“盘古氏后,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时遭劫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万八千余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⑬神话意味消解殆尽。
《隋书经籍志》将项峻《始学篇》归入小学类,其后《始学篇》便被著录者贴上小学的标签。然而,项峻《始学篇》关于小学的文字记述,文献中未见片言只语,《太平御览·人事部》引用《始学篇》一条材料。其内容如下:
项氏《始学篇》注曰:有龙渊者,桓灵时善相人也,于听音声尤妙。二千石相者,龙渊下床赞之,令长起侍赞之;自六百石以下,皆坐而言之。先相张济,当以财得三公。济常依渊以观视,有相者辄往求之。会解渎侯往相,至门,当有至相忧贫乎,侯去。渊谓济曰:“可厚事之。”济遂尽居业为偿债数百万。桓帝崩,无嗣,解渎侯入为天子。而济遂至司空。⑭
综上,我们今天见到的《始学篇》残语,皆来源于唐初类书《艺文类聚》。作为大型类书,仅仅征引了十二卷《始学篇》的四条文献,我们有理由认为,编者并没有看到《始学篇》原书,是从其他文献转录而来。项峻《始学篇》十二卷在隋唐之前便已经亡佚。从《始学篇》残存的文献来看,其内容深受谶纬的影响,有古史传说的成分,也记录了先朝掌故,其性质不当为经部的小学类,或可归入史部的载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