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文化中探究少司命的人神之恋

2011-08-15 00:4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610041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

⊙阚 燕[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 610041]

在楚文化中探究少司命的人神之恋

⊙阚 燕[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 610041]

《楚辞》中的《九歌》原是一组祭祀鬼神用的乐歌。祭祀形式由男女巫师主持其事,代表着受祭的男神或女神,通过歌舞和对唱形式,起着迎神、送神、颂神、娱神的作用。《九歌》中有的篇章表现了人神之间的恋爱,其中以《少司命》为典型。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诗歌中所蕴含的楚地文化既原始又与众不同,探究其中的神秘,挖掘其中的特色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九歌 少司命 结构特点 楚地文化

一、《少司命》的结构特点

《少司命》是《楚辞·九歌》中祭祀生育神的乐歌。这首乐歌塑造了“主管子嗣之有无”的少司命形象,也表达了人神友善、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我们暂不论诗中少司命的性别归属,单从艺术上看,《少司命》语言清新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描写生动细腻、意境优美神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短短一百五十九字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本诗从修己与少司命遇合写到别后的相思,通篇由对唱组成。表演时,男巫扮少司命,女巫扮修己。一唱一答,摹拟人神之爱。少司命神是主宰人类生育繁衍的星神,他是一位极其风流倜傥、备受妇女崇拜的男神。其神格可能是从“司命”神划分出来的(如“大司命”、“少司命”)。本篇祭少司命之神,充满人神恋爱情味。这种人神恋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祭祀时女巫们希望少司命为人类子孙繁衍赐福的心情。

诗歌一、二节是少司命和修己所唱的定情歌。前六句是少司命的唱词:“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叙述了祭祀现场的情景,显得清静素雅。同时隐喻参加祭祀的妇女,有长有少。“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是从天而降的流行之神,自诉其乍临人间的陶醉。“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两句风趣的话,其实是有关自己神职的郑重声明,表达了神对人的关怀和人对神的体贴。从写作技巧上说,这两句是为少司命降临受祭做了必要的导引。接下来四句是修己的答唱:“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第一、二句是少司命目中所见的现场背景,与前面相呼应,也表示少司命降临祭祀的地点。第三、四句表示修己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姑娘了,由于受到神的眷爱,流露出的惊喜。

诗歌三、四节是少司命和修己所唱的惜别歌。扮少司命的男巫和扮修己的女巫,经过一番情意绵绵的舞蹈表演后,两下即将分手了。“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是少司命自诉其不声不响地来了,又将不声不响地乘风离去。“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示这位神与修己的相遇及其愉快以致分手时依依难舍。这二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一方面是因为两句诗分别概括了全然不同的生活经验,既准确明快,又经得起玩味。另一方面又因为二句合用在这里又极其贴切,相比相映,正好表达了少司命此时此地的情感特征。由于两句诗的工稳对仗与所表现的情事严丝合缝,因此显得犹如天造地设,一点没有斧凿的痕迹。“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也写出了修己对神的离去的惋惜和不舍之情。

诗歌五、六节是少司命和修己所唱的相思歌。前四句是少司命的唱词:“与女沐兮咸池, 女发兮阳之阿”,是对修己提问的回答。“望美人兮未来,临风 兮浩歌!”诉说了他的孤寂。“孔盍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写出修己对少司命使命重大的理解和释然,也说明了少司命同夏民族的关系。

二、《少司命》的文化特色

1.神人合一的精神意识

《少司命》中的少司命神被充分人格化,在诗歌中展示了少司命神灿烂多彩的生活画面,揭开了蒙在其身上那层神秘的面纱,使人们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如少司命从“满堂兮美人”中一眼就看中了修己,并且猜出了她“愁苦”的原因;写他与修己成了“新相知”后感受的“乐”、“悲”和孤寂感情,都是写他的人的一面。同时文章用“孔盍兮翠旌”、“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的语句表现神的来去无痕。《少司命》中也或多或少描写了愁怨美,在描写中,那种失落感、苍茫感和忧伤感不禁让人为之叹息和哀婉,读者宛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迷惘与徘徊,人的性格特点在神的身上也显露无遗。诗中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神与人相会的情景,神已经从原始社会的不可知变为可知,而且可以轻易地从天而降,失去了既有的威严和诡秘。诗歌中把神充分人格化,赋予他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将神的形象世俗化。人的实际地位就得到了提升。因此这首诗歌写出了神——人——神的特性,在神的身上也看见了人的属性。在祭祀对象方面,《少司命》通过祭祀一位神灵,描述了神灵自己专有的名称、职责和相关的神话传说故事;题材来自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描写了思念的忧愁,但是从总体来说,在歌颂神灵可歌可泣的功业中,其基调是欢乐的;语言风格方面,语言参差、变化有致,形成一种明快轻松的语言风格,与诗中歌颂神灵的丰功伟绩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一致的。少司命作为主宰子嗣的神,与祈求子嗣的民间女子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这句问话就表现了人神之间的沟通。“荪”,在李陈玉《楚辞笺注》中写道,“荪,香草,似石菖蒲,而叶无脊,生溪涧中。古时男女相悦,此相称谓。”说明了求子的风俗。文中的秋兰等物都是对繁衍子孙的一种象征。“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等语句表明了女巫所扮演的民间女子对少司命的爱慕,表现了人对神之恋。而少司命对于这样一位求子的女子,同样表现了自己的好感“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与女沐兮咸池, 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兮浩歌!”则寄托了期待之情,而“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等语句则是表现了少司命对求子女子的喜欢和爱恋。通过歌舞戏的方式,虽然从装扮表演、仪式内容等表现的是求子仪式,但蕴含在里边的却是楚地的祭祀风俗,具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2.深厚的楚地文化底蕴

《少司命》所记载的这种乞子巫术在当时被楚人所笃信,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湘楚地区还存留着各种各样的乞子巫术活动。人类的生存和强盛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少司命》正突出了楚人祈求子孙繁衍、国家强盛这个主旨,同时又描述了他们对此的坚定信心和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积极行动。因此《少司命》不仅是一曲爱与美的赞歌,还是传承楚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楚地的巫术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1)具有当地的地域特色。楚地地处南方水乡,对水有深厚的感情,由于季节的变换,天气早晚的差异,所以形成了当地人对外界外物的敏感和思考。南方山水如画,因此作品中的艺术场景也多在山水之间。笔墨山水,抒发婉约之情,细心而伤感,宁静而致远,人与景合二为一。同时,在作品中,也能看出当地人创作的思维过程。给予周围的景物最大的关注,并提升为作品的主体。随着人、情、景的深度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开创了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风貌。《少司命》全诗犹如一组淡彩工笔连续画,读来令人油然而生恬静悠远、芳香盈溢之感,这与富有特色的背景刻画是分不开的。

(2)反映了当时巫风文化。《国语·楚语》里有这样的语句:“古者民神不染。民之精爽不携贰者,丽又能齐肃衷正:一如是贝呼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觋和巫被认为是能通人神两界,以歌舞娱神,旨在祈福免灾。由于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对自然界的未知,产生了恐惧和害怕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就产生了宗教性质的行为,对大自然界的崇拜。通过祭祀等活动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通过节奏鲜明的舞蹈和鲜艳亮丽的服饰,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头饰来表达希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与吉祥如意。楚地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少司命》借鉴和改造了楚地民歌,将歌、舞、乐、祭祀融为一体,娱乐人心,膜拜鬼神,无论是音乐、舞蹈、色彩、服饰等方面,都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和楚地文化特色,深受楚国悠久文化传统影响。从少司命的装束来看,同样反映了当时人对神的膜拜心理,想象了心目中的神应有的打扮装束和行为举止,表现了楚地楚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这样写道:“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3)充满了阴柔之美。《少司命》全文充满阴柔之美。这是因为楚地位于南方,受道家学说影响较深。道家学说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阴柔之美,对水也是推崇备至。如老子在第七十八章里边写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主张“守柔处下”。老子的思想与原始宗教的母系氏族信仰联系颇为紧密。少司命虽然贵为神明,具有神的灵性,但所表现出来的亲和感以及具备人所有的一些情感特征也让人印象深刻,感觉到阴柔之美。因此整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地域特色、风俗人情、宗教信仰都具有楚地的美感,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唯美至极,反映了当地的美学追求和阴柔之美,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也彰显了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美学的研究、传统艺术的突破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全诗亦庄亦谐,山歌情趣十分浓厚,是一组出色的恋歌。《少司命》用对白的方式陈述哀艳、似风的悲欢离合的故事,音节多用转韵,歌词形式为参差的长短句,体现了当时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底蕴。

[1] 朱东润.中国古代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缠绵婉转话《九歌》——论《九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形成[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3]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 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黄露生.《国殇》与《九歌》[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6] 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J].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7] 萧兵.楚辞新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8] 杨金鼎.楚辞研究论文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9] 李大明.九歌论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0] 程嘉哲.九歌新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作 者:阚 燕,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