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部殖民”进程中的“他者”
——后殖民语境下海明威小说中的印第安人

2011-08-15 00:4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
关键词:后殖民殖民者殖民

⊙蔡 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美国“内部殖民”进程中的“他者”
——后殖民语境下海明威小说中的印第安人

⊙蔡 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文将海明威所著涉及印第安人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两代父子》等置于美国后殖民语境中,透析在美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白人统治者如何对本土印第安人进行内部殖民及同化、印第安人形象如何被白人进行“他者”化建构,指出无论是美国“土地私有化”法案的推行,还是白人男性对印第安人女性的性掠夺,其实质都是殖民者用隐晦的方式对印第安人进行变相的殖民掠夺。

海明威 后殖民 同化 “他者”

目前,国内外对海明威的研究主要关注的还是他的小说,视角涉及作品主题、叙事手法、文体及艺术风格和作品所体现出的存在主义思想、死亡意识、恋母情结、自然观及生态观等,可谓包罗万象,详尽而全面。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国外的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相关批评论著中,由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编写的《海明威短篇小说新论》(1998)以较新的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海明威短篇小说做了详尽的分析。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从后殖民角度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的批评文章,其关注点几乎都是其作品中的黑人,而将关注点放在美国本土印第安人上的批评文章却屈指可数。笔者从海明威在20世纪初期创作、涉及印第安人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篇,透析在美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白人统治者如何以各种手段从本土印第安人手中夺取土地,从而导致印第安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习俗、传统文化被破坏并最终导致其身份缺失,以及白人统治者如何继续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以来从未间断过的“他者化”建构这两种内部殖民手段,揭示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如何打着民主旗号对印第安人进行隐性殖民并使之边缘化,试图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到这一后殖民研究领域中长期备受忽视的议题上来。

一、“内部殖民”——后殖民语境的异形

种族或少数族裔研究一直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内部殖民”作为少数族裔研究中的新模式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伯纳·贝尔(Bernard Bell)指出,“内部殖民”这个术语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特别的情形:“在国内或内部殖民地中,欧洲白人、英国殖民者以及他们的后裔对本土原住民、墨西哥人、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以及他们的后代进行控制和支配。”①有些后殖民理论家用这个术语来讨论内部殖民主义在非洲、亚洲等地区的情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将美国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直到近来才出现从后殖民视角将非裔美国人作为一组特殊群体的讨论。但本土印第安人却依旧被排除在美国“内部殖民”过程的讨论之外,印第安人在美洲殖民过程中的殖民遭遇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议题。有学者提出,这种忽视可能是由于后殖民这个研究领域一直以非洲、亚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析这些地区的土著和克利奥尔人部落如何在殖民过程中转型为现代欧洲国家为范例。而此模式却不适用于美国本土印第安部落在美洲殖民史中的演变,因为印第安人基于血族关系的部落是在欧洲、美洲帝国主义的强制下完成其历史转型的”②。然而,印第安人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其在美洲殖民过程中的遭遇以及殖民对他们的持续性影响是后殖民研究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回顾美国建国近三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印第安人被杀戮、被剥夺、被殖民和被同化的历史,即使在明目张胆的殖民行径及殖民控制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初,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始终未放弃使用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殖民手段对本土印第安人进行殖民及同化。在这些殖民手段中,直接或是通过法律手段从印第安人手里掠夺土地和对印第安人进行“他者化”建构是白人统治者在美国“内部殖民”进程中对印第安人所采取的两种从未间断过的殖民策略。

二、土地私有化——美国“内部殖民”进程的幌子

美丽富饶的北美大陆曾是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地区。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这里。后来,美洲殖民者在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的过程中无情地屠杀印第安人并掠夺他们的土地。“从18世纪到19世纪,美国一百多年的领土扩张中几乎都包含着对有色人种(尤其是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位移’和‘种族灭绝’……”③19世纪末,一些印第安人部落已近灭绝,而原先有百万人口的印第安人这时仅剩20万。西进运动之后,美国政府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对印第安人进行打压,印第安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以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远古时期就生活在这草原上的印第安人部落被驱逐到保留地,被开垦的大草原上四处可见牵引机车和播种机”④。

对于美洲殖民者来说,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只是殖民掠夺的第一步,也是美国完成领土扩张、工业化和城市进程的必然。但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土地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土地是印第安人的全部资源,是协调一切关系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宗教信仰和仪式的基础。在以血亲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中,印第安部落中的任何个人或群体无权进行土地买卖或转让。因此,“任何由‘酋长’或其他领袖所签订的通过转让一部分土地来换取各种形式报偿的条约,实际上是西方人对本土印第安人的一种强加和欺诈”⑤。印第安人的土地并非白人观念中可买卖或置换的“财产”,而是一种与其血脉相连、割舍不断的传统价值,是其传统文化的载体及其传统习俗的依托。所以,当“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道斯土地专有权法》,授权总统废止印第安部落管理制和公社土地所有制,强行将原有的公有地分配到每一个部落成员”⑥时,其实质是美国政府企图通过分地法迫使印第安人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打破其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从而完成对其隐性殖民及同化。

白人统治者对印第安人进行土地掠夺,破坏其传统生活习俗及文化,从而完成对其同化及文化殖民的隐性殖民手段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两代父子》中都有直接的描写。

在短篇小说《印第安人搬走了》中,通过白人少年尼克的叙述,读者可以了解印第安人被迫从自己的土地上搬走的历史过程。“印第安人没有发迹的。从前有——那是拥有和经营农场的老印第安人,像住在霍顿斯湾经营农场的西蒙·格林就是这样的印第安人。不过,西蒙·格林死了,他的子女已经卖掉农场,分了钱款,到别处去了。”⑦格林的子女卖农场时连一半的钱也没拿到手。格林的一个儿子想继续务农,又买了一块土地,其他两个儿子买下了一家赌场。但在白人控制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他们不善经营,都亏了本,又把它们卖掉了。随着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剥夺,格林的子女们被迫改变其依附于土地的生活方式,沦落为白人工厂里的帮工,从而丧失了依附于土地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而在《两代父子》中,通过主人公尼克对印第安人营地的描述,我们看到在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白人统治者对本土印第安人土地的无情掠夺。当尼克驱车路过度过自己青少年时光的印第安人营地时,却发现原本茂密的森林变成了“高低起伏、笔直向前的高速公路,红土的路堤修得平平整整,两旁都是第二代的幼树”⑧。当尼克驾车在高速路上行驶,眺望远方仅存的些许美丽景色时,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些景致之所以越来越难见到,是因为它们已被不断修建的高速公路破坏了。修建高速公路必然要破坏树林、田地及相关生态环境,使得可耕种面积不断减少。正是这些绵延不断的高速公路所代表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白人以看似文明且义正词严的借口从印第安人手中不断掠夺土地,从而破坏了印第安人所居住的森林,迫使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小说中,尼克度过青少年时光的印第安营地已不再是殖民者首次登上这片土地时所见到的伊甸园,它的处女地和自然森林遭到白人大面积的砍伐和破坏。“铁杉树皮叠得整整齐齐,那些剥了皮的粗大黄色树身都扔在原处,他们要的就是树皮,拿来供应博依恩城的鞣皮厂……所以树林就一年稀似一年,不见绿阴,但见满地杂草的林间空地……”⑧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森林,在白人统治者的眼中不过是提供工业原材料和燃料的工具。白人统治者砍伐树林、疯狂地建造木材厂的行径无疑是在变相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而面对被他们掠夺了土地而流离失所、每况愈下的印第安人的悲惨生活,白人殖民者却熟视无睹。正如尼克对他儿子所说的那样:“他们(印第安人)的归宿如何并不重要。反正他们的结局全都一样。当年还不错。眼下可不行了。”“当年”指的是工业革命之前(也许更早,即在白人殖民者到达新大陆前),印第安人世代生活在树林里,将棚屋安在湖畔。他们以狩猎、捕鱼和务农为生,与自然建立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活富足而惬意。而“眼下”是指20世纪初,当印第安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被殖民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破坏之后,可供他们使用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于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被迫以廉价劳动力为那些夺走他们土地、毁掉他们生活的白人工厂打零工。更为糟糕的是,那些走投无路的印第安人最后只能将保留地中自己的份额低价贱卖给白人木材商,最后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

三、“他者”化建构——美国“内部殖民”进程的标榜

事实上,白人统治者对印第安人的“他者化”建构从他们一踏上这片土地就开始了,连“印第安人”也是白人统治者给原住民的错误称谓。1492年,当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时,他以为自己到达的是东印度群岛,所以他把当地的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而这个称谓是不恰当的,因为当时原住民总共分为三百多个不同的文化部落,讲着两百五十多种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宗教信仰,“所有的本土印第安人从来未曾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或是讲一种统一的语言,又或者用同一个名称来称呼自己,每一个部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拉科塔人、乔克托人、切罗基人等等”⑨。事实上,每一种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部落特征,例如纳瓦霍人是一个主要靠打猎为生的部落,而奥吉布瓦人则是以捕鱼为生的部落。由此可见,“本土印第安人”这个称谓抹杀了不同的印第安人部落的文化身份特征,是白人统治者无视原住民四万年历史文化,对印第安人进行“他者化”建构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否认原住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拥有不同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族群,才能为白人统治者的掠夺和杀戮行径开脱。哥伦布抵达美洲的次年,就在一封信中将印第安人描绘成狡诈、邪恶和纵欲的形象,此后,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频繁出现在报纸、杂志、小说,甚至是好莱坞电影当中,印第安人的野蛮人形象为白人统治者对其进行殖民及同化提供了正当理由。

从儿时观看“西部牛仔戏”中得到的关于印第安人野蛮、蒙昧的“他者”形象,到参加20世纪20年代的种族大讨论,海明威没有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在作品中有意或是无心地运用了一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刻画印第安人形象的“经典套话”,向我们揭示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他者化”构建。在海明威早期创作的作品中,涉及印第安人的有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医生夫妇》《十个印第安人》《怀俄明葡萄酒》《两代父子》《最后一方净土》和长篇小说《春潮》等。在这些作品中,印第安人男性统统被白人说成是野蛮、懒惰、放纵、道德责任匮乏的“他者”。与印第安人男性形象相比,更有意味的是印第安人女性形象,她们显著地体现出白人统治者对“他者”的妖魔化建构。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每当涉及到印第安人女性时,她们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性相联系。她们要么被描述成放荡不忠的女人,如《十个印第安人》和《最后一方净土》中的特鲁迪;要么被刻画成激起白人男性无限性欲和性幻想,拥有旺盛生理欲望和非凡生殖能力的女人,如《两代父子》中的特鲁迪和《春潮》中的无名印第安妇女。总之,印第安人女性被刻画成与恪守妇道的白人妇女形成鲜明对比的纵欲、放荡的形象。下面笔者通过分析《两代父子》中白人男子尼克对印第安少女特鲁迪的描述,指出白人对印第安人女性的这种“他者”化建构不仅使之妖魔化,而且体现出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殖民心理和殖民欲望。

在《两代父子》中,尼克对自己在印第安人营地所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追忆更多的是围绕着给自己带来美妙性经验的印第安少女特鲁迪。尼克将特鲁迪刻画成一个性欲旺盛、恬不知耻的女孩。她不断地主动要求与尼克发生性关系,且毫不避讳地当着她弟弟的面与尼克做爱。同时,她又是那么性感而富有魅力,给尼克带来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美妙性体验。因此,当对父亲在印第安人营地的生活很感兴趣的儿子不断追问尼克印第安人是什么样子时,尼克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所能记起的,都是特鲁迪的身体和那身体带给他的无限快感。“难道能跟孩子说就是她第一个给了他从未有过的乐趣?难道能对孩子提起那丰满黝黑的大腿、那平坦的小腹、那对结实的小奶子……那种甜蜜、那种润湿、那种体贴、那种刺激?能讲那种无限圆满、无限完美的境界,那种永远没有穷尽、永永远远也不会有穷尽的境界……”显而易见,特鲁迪的性能力和她给尼克带来的感官刺激在这里被无限放大了,特鲁迪被塑造成一个激起白人男性无限性欲、拥有旺盛性能力的异族“他者”,与遵从清教清规戒律、禁欲克己、道德感极强的白人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潜藏在尼克对特鲁迪的这种“他者”化建构之下的不仅是白人男性对异族女性的性掠夺,事实上它体现了白人统治者的一种殖民心理和殖民欲望。罗伯特·杨在其著作《殖民欲望:理论、文化与种族的杂糅性》中指出:“作家在刻画白人对其他种族所表现出的排斥性时,总是往往伴有强调非白人女性的美貌、魅力及她们对白人男性所具有的强烈吸引力。”⑩而比尔·阿什克劳夫特更直截了当地指出:“殖民观念本身就植根于有关强暴、进入、受孕的性欲化话语,因此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常常用一种带有性爱色彩的话语来表征。”⑪所以,白人殖民者对殖民地异族女性的强烈性欲望之下潜藏着强烈的殖民欲望,而这种杂糅的性关系正是白人殖民者对殖民地一种变相掠夺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当尼克追忆已经失去的印第安人营地中伊甸园般的美丽景致时,他似乎是极为自然地想起给了自己性启蒙的印第安女孩特鲁迪和她带给自己的美妙时光。但事实是,他对特鲁迪所表现出的正是罗伯特·杨所说的“白人欲望”,是一种无意识的殖民心理。正如印第安人营地对尼克而言是未被开发和污染的伊甸园,意味着冒险、探索和自由自在地打猎;特鲁迪对尼克而言,是可以不断掠夺并获得无限满足的性的伊甸园。而隐藏在这性欲背后的正是白人殖民者的殖民心理,正是白人殖民者对殖民地异己族群的一种残酷无情地掠夺和永不停歇的索取。

同任何伟大的作家一样,海明威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他的作品不是对他所处时代历史特征的被动反映,而是通过与当时社会各种边缘话语的互动,批判性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现实的方方面面。从后殖民的视角重新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本土印第安人在美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不断被边缘化,白人统治者在对其进行隐性殖民及同化的同时,如何对印第安人进行“他者”化建构以为自己掠夺和杀戮本土印第安人开脱。这样的解读可以让我们从边缘的角度出发,质疑一切打着文明的旗号对其他民族、种族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卑劣行为,从而为弱势族群争取生存空间、延续传统文化、构建多元世界发出积极的呐喊。

① Bell,Bernard W,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Novel:Its Folk Roots and Modern Literary Branch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07.

② Eric Cheyfitz,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 of United States Since 1945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③ Paul Smith,New Essays on Hemingway’s Short Fi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④ 刘明翰:《美洲印第安人史略》,三联书店,1982年版。

⑤ Herman J,Viola,After Columbus:the Smithsonian chronicle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M].Washington,D.C.:Smithsonian Books,1990.

⑥ 加尔文·D·林顿编著:《美国两百年大事记》,谢廷光、储复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⑦ 海明威:《老人与海》,董衡巽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⑧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集》,汤永宽、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⑨ Trout,Lawana.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An Anthology[M].Chicago:National Textbook Compa ny,1999.

⑩ Young,Robert J.C.,Colonial Desire:Hybridity in Theory,Culture and Ra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⑪ Ashcroft,Bill.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M].London:Routledge,1998.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多重批评视野下的英美短篇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8DWW001

作 者:蔡 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后殖民殖民者殖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后殖民批评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乌干达传统土地产权体系研究
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
身着和服的“东方灰姑娘”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的《山河故人》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