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张可久地域性散曲的特征

2011-08-15 00:42刘英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
名作欣赏 2011年29期
关键词:散曲孤山西湖

⊙刘英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14]

作 者:刘英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张可久(1280—1350以后)①,号小山,浙江庆元(今宁波)人,元代中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之一。据我们粗略统计,在其864首(套)作品中②,明显涉及到地名、域名、山水、名胜、亭台、楼阁等富有地域性特点的曲作有293首(套),占全部散曲的33.91%,其中有108首(套)为咏写西湖的作品,足见张可久散曲创作中的地域色彩之浓,受地域文化影响之大。从这一视角关注其散曲,有利于了解这类曲作的特点,也有利于整体理解、把握其散曲作品及其本人的精神旨趣。

一、张可久地域性散曲中的“纪实性”

所谓“纪实性”,指对实况的记录。我们选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此类曲作的记录性功能而言的。但是,这里借用这一概念,不是指完全意义上的纪实,表现为对一些具体地名、山名、水名、楼阁等具体物象的指称,也包括对一些物象的直观描述。

1.地域性散曲中对地名、物名的直观记录

在张可久的散曲中,纪实性地记录一些地名、物名是最为直接的对其散曲地域性色彩的一种体现,如金华、高邮、长沙、淮安、西湖、鉴湖、天竺寺、黄山,等等。通过对这类曲作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其曲作中对这些地名、物名的直观记录,主要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为了标明自己的写作对象;二是对作者行迹的直接记录。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是交代自己写了什么以及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后者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去了解作者的行踪或游迹,弥补了史料对其行踪记述不足的缺憾,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层次解读。譬如,我们通过分析张可久散曲中的具体地名、物名,如金华、高邮、维扬、长沙、淮安、新安、金陵、永嘉、虎丘、会稽、西湖(曲作最多)、黄山、武夷山、桐江等,可知他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其中以江浙一带最为集中。而且,有些曲作还可以与其他史料相参证,以确定张可久的宦游之地。如,拿其曲作【双调·折桂令】《徽州路谯楼落成》③与元人唐元《筠轩集》卷十《徽州路重建谯楼记》中所记内容相参照,可知张可久在至正二年(1342)或此后不久曾在徽州路做事。④

2.地域性散曲中单纯对山水、名胜的记述

在元代散曲中,单纯写地方山水、名胜者,应以张可久为最多,写的也最有雅趣。他把一些地方的山、水、池、亭、台、楼阁、寺院、洞天等物象尽收笔端,以铺排雕琢的笔法、俗词雅语的混用、句式韵律的相协,成功地对一些物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这既反映出了某些山水、名胜的客观性特点,也抒发了作者的闲情意趣。如【越调·霜角】《新安八景》之一《黄山雪霁》:

云开洞府,按罢琼妃舞。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几缕,翠烟聚,晓妆眉更妩。一个山头不白,人知是,炼丹处。⑤

在这首曲作中,作者直观地描摹了黄山雪后放晴时的美景:云雾散归神仙洞府,雪花停止了飞舞;三十六峰的景象不同往日,像张张展铺的素锦,又像根根罗列的冰柱;远处没有被冰雪覆盖的松柏,透出几点翠绿,像是梳妆好晨妆的美女,分外妩媚喜人;眼底只有一个山头没有变白,那是仙人炼丹、居住的地方。素雅、冰洁,不染一点尘埃的意境。

对西湖的景胜之美,古人多有咏唱。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括了西湖之美。试看张可久的【中吕·普天乐】《晚归湖上》:

翠藤枝,生绡扇,初三月上,第四桥边。东坡旧赏心,西子新妆面。万顷波光澄如练,不尘埃便是神仙。谁家画船?泠泠玉筝,渺渺哀弦。⑥

作者用雅俗之语,状写西湖傍晚时分的动人景致:新月、绿藤、小桥、画船、波光如练的湖面、哀沉的玉筝声缀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优雅、精美的画境,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西湖晚景之美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闲雅、孤清的情致。在俗语选用上,与苏轼、杨万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表达出的情感与精神却大有不同。

二、张可久地域性散曲中的寄寓性

作为诗歌体式的散曲以抒情为主,叙述性的语句相对较少。在张可久富有地域性色彩的散曲中,他往往选用一个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地名或物名作为自己情感的附属物,进而抒发、寄寓自己不同色彩的情感。如【正宫·醉太平】《湖上》:

洗荷花过雨,浴明月平湖,暮云楼观景模糊。兰舟棹举,溯凉波似泛银河去,对清风不放金杯住,上雕鞍谁记玉人扶?听新声乐府。⑦

此曲中,作者直接描绘了西湖上的景致:刚刚被雨水打湿的荷花,格外精神;雨后晴空中的夜月,像是刚刚从湖水洗浴而出,那么的皎洁、诱人;有此美景,泛舟“银河”,临风举杯,在新声乐府的吟唱中,渐入醉境;抒写了惬意、恬静之情。

在张可久的散曲中,怀古类散曲占有一定的比重,篇目中有明确的地域性特点。如《次韵金陵怀古》《松江怀古》《姑苏怀古》等。此类作品中所选怀古之地都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存有一定联系,作者借取与某地相关的人和事来寄寓自己或感伤、或倾慕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时空变幻的体察,传达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心理感受。如【双调·折桂令】《姑苏怀古》:

小阑干高入云霞,不似当年,乐事豪华。老树僧居,垂杨驿舍,乱苇渔家。看一片夕阳暮鸦,想三千宫女荷花。何处吴娃?我有新词,说与夫差。⑧

这里,借姑苏之地,写故吴之事。开篇用“不似当年”给予了否定的评价,感叹历史的变迁与时势的轮转。老树、垂杨、驿舍、乱苇、夕阳、暮鸦,更是勾勒了一个凄清、衰萎的境况,以彰显今非往昔。何处“吴娃”的问询,以及“我有新词,说与夫差”不能实现的良好愿望的表达,使作者穿越了历史时空,追思过去在姑苏发生的故事,所不能掩盖的是他感伤的情怀。结合其自身经历,我们不难理解其现实中的行为与作品中表现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是儒、道、佛思想在同一个体身上不同层面的呈现。

借西湖之地的景致与历史故事抒写怀古之意,是张可久西湖散曲中的一类。西湖之美,不仅在于景,还在于这些景致所蕴载的历史文化。许多历史故事久经流传、不断丰富,成为文人骚客咏写的对象,并被赋予了新的或具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张可久的散曲亦然。如【双调·水仙子】《重过西湖》:

席间谈笑欠嘉宾,湖上风流想季真。梅边才思无何逊,可怜孤负春,孤山谁吊逋魂?彩扇留新句,青楼非故人,两袖红尘。⑨

此曲以西湖为由头,涉及到贺季真、何逊、林逋、孤山等。在每个文人、景致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些文化积淀,诉说着一些历史遗事。作者面对时势变迁、物是人非的历史现实,加之自己不遇的身世,惆怅与感伤在这类作品中得以抒泄,自己的心灵得到短暂的抚慰。

三、张可久地域性散曲中的选择性

从某种层面上讲,作家受其生活区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但从作家本身的角度看,这种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具有主体选择性特点的接受。在这种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作家形成了对某一区域文化富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在张可久富有地域性色彩的曲作中“,选择性”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以描述西湖胜景的曲作有108首(套)。这108首(套)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单纯记述西湖景致者;二是借西湖景抒怀古情者;三是借西湖之由头抒写酬唱、游赏、送别之情者。前二类前面已有所述及,这里只论第三类。

古代文人士子游赏佳境时,多喜赋诗填词抒其情怀、张其清雅。酬唱、宴集、饯别之地也多选择富有情趣的雅地。张可久身为一封建文人,免不了也会有同样的喜好,况且其长期住在富有深厚文化蕴载的西湖之地,所以西湖便成了他与友朋宴集、游赏、饯别的首选之地。在其西湖曲中有许多这类曲子,如《西湖送别》《湖上即席》《孤山宴集》《湖上送别》等。如【双调·折桂令】《湖上饮别》:

傍垂杨画舫徜徉,一片秋怀,万顷晴光。细草闲鸥,长云小雁,乱苇寒。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歌罢沧浪,更引壶觞,送别河梁。⑩

作者在篇目中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地——西湖,开篇以垂杨、画舫的徜徉之态奠定了本曲伤离别的感情基调;接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秋天。面对万顷波光的湖面,睹见枯萎的野草、闲适无趣的沙鸥、颤悠无序的长云、闲游水面或栖息岸边的小雁、错乱无序的芦苇,闻见低声泣鸣的寒,这些都增添了作者与友朋的离别愁绪。更何况我们难兄难弟又都是萧萧白发、身处异乡,其中的伤感、别绪也只有个中人所能感受的。歌罢送别曲,更饮饯别酒,话别情无尽,唯有心意存。此曲情由景起,景中融情,语句俗雅,富有真情。又如【双调·水仙子】《孤山宴集》:

长桥卧柳枕苍烟,远水揉蓝洗暮天,画图千古西施面。相逢越少年,问孤山何处逋仙?吾与二三子,来游六一泉,载酒梅边。⑪

孤山,山名。在杭州西湖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作者在篇名中交代了宴集的地点——孤山。前三句写景:长桥、卧柳与苍茫的云雾相融,远阔湖水的湛蓝色与暮天一色,这优美的画卷可与西子的娇颜相媲美。在以此美景铺设、渲染气氛的基础上,作者接着以虚设的问句“孤山何处逋仙?”表明自己对宋人林逋隐逸生活的倾慕之情。最后三句,作者用简略的叙述笔法交代了与朋友宴集的情况:我们二三个知己游六一泉(在孤山西南麓),带着酒来到了逋仙的隐居之处。作者写作此曲的意旨不在与朋友宴集上,而是通过这一话题引出作者对以孤山(林逋)为指代的隐逸、高洁士人精神的倾慕与向往。

①有关张可久的生卒年问题学界有不同看法,这里依据杨镰先生的观点。参见杨镰.张可久行年汇考[J].文学遗产,1995(4):91.

②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注:本文曲作数量均据此版本统计。

③⑤⑥⑦⑧⑨⑩⑪参见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939,946,781,843,960,763,863,833.

④杨镰.张可久行年汇考[J].文学遗产,1995(4):97.

猜你喜欢
散曲孤山西湖
孤山寺迹何处寻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孤山玉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西湖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