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话的比较性传播

2011-08-15 00:42江苏张彩霞
名作欣赏 2011年31期
关键词:词话词作东坡

/[江苏]张彩霞

比较批评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运用极为广泛。钟嵘《诗品》运用深入、立体、有层次而又丰富多彩的比较,成功地向读者展示出当时诗坛不同诗人风格的特色与差异。纵观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自钟嵘《诗品》以后,比较批评法就成为后世诗话、词话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如果转换视角,不仅从批评的角度,更从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比较更是十分有效的传播手段。比较的前提是选择,而选择也是确定传播对象是否具有传播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充分而细致的分析、展示过程,也就是劝服读者,使之接受的过程。通过比较优劣,判别高下,以扬其名声、传其作品。

宋代词话中的比较传播有一类宏观比较,即诗词之间的比较,这是比较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可以使人从词体传承的整体风格、特色上进行总体定位、把握,从两种文体的比较中更见出各种文体之独有特性。

诗歌与词同为中国古代的抒情性文体,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体性情调。所谓“诗庄词媚,其体元别”。词话作者在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从各种角度、不同层面比较了诗、词的异同,并对诗、词之间的融合、交错、变化、整合等现象层层剖析,诗、词之间对立而统一、矛盾又和谐的关系在比较中清晰地呈现出来。王灼《碧鸡漫志》中论及词的歌唱时,提出:“古人善歌得名,不择男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古意尽矣。” 虽然作者对“今人独重女音”的现象有所不满,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词体与前代文体的不同之处,而被歌妓歌唱也正是词体的特殊之处,从而形成了词体曲折婉媚的特征。作者拈出词体最本质的特点予以比较,使读者对此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可谓慧眼独具,针对性很强。

诗与词之间,用语、格调、表达等都有其承袭渊源和区别。“作为后起的词学无疑是在传统诗学的‘影响的焦虑’中生长。词学批评意识自然地蛰伏着一个受诗学制衡的引力场。”①宋代词话中的比较传播通常演绎为以诗说词、以诗衡词或诗词并举的运作方式。如:

欧阳文忠公爱王君玉燕词云:“烟径掠花飞远远,晓窗惊梦语匆匆。”梅圣俞以为不若李尧夫燕诗云:“花前语涩春犹冷,江上飞高雨乍晴。”②

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余爱赵彦若剪彩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③

词话家都以论诗的标准、眼光来观照词,其褒诗贬词的态度通过对具体诗词的比较流露出来,其观点也更加有说服力。

就用语而言,宋词中有不少的语句是从诗句中脱胎而来。宋人受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所谓“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创作方法的影响,作诗讲究出处,喜欢引用唐人诗句入诗。宋词中也有许多句子都出自唐人诗句。宋代词话家常常通过指出后人对前人的学习、继承或化用、创新之处,于比较中见师承、渊源或蹈袭关系。这也可以称为“纵向比较”或“历史比较”。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中记载:

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语。”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

作者不仅指出后人的出处与师承,并且比较两者间细微的差异。在二者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后者的出新与高妙之处。词话作者通过展示后来词人如何学习、创造,来印证前人作品是如何通过传播而被采撷菁华并加以出新的,从而较为完整地描述出在传播中词作的再创造过程。

宋代词话中常见的另外一种比较传播的形式为对词体内部词人与词人、词作与词作以及同一词人的不同词作等进行比较。这可称为“横向比较法”,即对同一时代的词人、词作、词风的比较。如张炎《词源》卷下载:

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雁邱等作,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

这则词话通过对辛弃疾与元好问词作的艺术特色的比较,对元好问的雅词予以极高的评价,不仅使词话的接受者了解到辛元二人词作的特点,作为词话的传播者,作者对于二人词作优劣的评价也传达出其评词论词的观点所在。

张先、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都是当时独具特色的著名词人,同时,他们也都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词人。宋代词话家对他们格外注意并不时予以比较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如:

张子野与柳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④

王直方《诗话》云:“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陈无己云:‘荆公晚年诗伤工,鲁直晚年诗伤奇。’余戏之曰:‘子欲居工奇之邪?’”⑤

通过对词人词风的比较,这些词人的声名不仅更为显赫,他们的词风特色也广为人知,而且词话家在记录、比较、传播时的倾向性以及对词体特征的观点与见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后世的词学观。

词话作者不仅进行两者间的比较,有时还扩大视野,以更为宏观的眼光对众多词人进行比较、排名,以使读者对当时词坛有整体的认识。陈善《扪虱新话》中比较了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

欧阳公不得不收东坡,所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者,其实掩抑渠不得也。东坡亦不得不收秦少游、黄鲁直辈。少游歌词,当在东坡上。少游不遇东坡,当能自立,必不在人下也。

作者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众多著名词人予以比较,文字简明,态度明朗,用论断式的语气表明了自己对词人成就、影响的认识,并着重拈出秦少游歌词,认为少游歌词优于东坡,并进一步分析了少游声名在苏轼之下的原因,切中要害。这种比较可以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引发读者对词人词作的好奇与兴趣。

词话家也擅长利用比喻来比较词人的不同风格,并兼寓褒贬,杨万里《诚斋诗话》云:

客有自秦少游许来见东坡。坡问少游近有何诗句,客举秦《水龙吟》词云:“小楼连苑横空,下临绣毂雕鞍骤。”坡笑曰:“又连苑,又横空,又绣毂又雕鞍,又骤,也劳攘。”坡亦有此词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作者通过比较,说明作词虽要表意清晰、曲折传情,但也应注意词的简洁凝练、着意精微。字里行间隐然流露出褒东坡贬少游的态度,传达出自己的词学观。

宋代词话家还经常以比较之法将历来一些相类之作、之句集中进行评说、比较。这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一次集中观摩、学习的机会。论者自可评其高下,说其差异,而观者亦可另持别见,同时还可以学习词话家评词的眼光和方法,体会其通过比较传达出的词作、词句的精当与高妙之处。在宋代词话中,大到整体立意布局,小到句法与用字,都有着异常丰富的比较。

俞文豹《吹剑录》云:

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则以三字尽之,曰:“落红万点愁如海。”而语益工。刘改之《多景楼》诗:“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一空前作矣。

陈郁《藏一话腴》中也有类似比较:

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李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两则词话都是从古人诗词中对“愁”的描绘进行比较、评说的,所引词句有同有异,这也属于传承中有创新的例子。前者从作者喻“愁”的深度与语言的工致典雅角度予以比较,而后者则从喻“愁”的广度与后人化用、融点之处予以生发。角度不同,结论也略有差异。在比较中见出差异,显出优劣。能从众多相类之词作、词句中摘出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比较,也见出词话家独到的眼光。这对所选词人、词句也是一次有效的传播。

批评、传播离不开比较,比较的本质是传播。比较表现为多种形式,既可以是异中求同,侧重于比较传播对象的共性;也可以同中见异,在比较中更显词人的个性与相异之点。这两种方式在宋代词话中都是较为常见了。如比较中见其相同处:

《高斋诗话》云:“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秦少游云:‘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⑥

胡仔在谈到词的作法时曾云:“赵德麟‘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徐师川‘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二词造语虽不同,其意绝相类。”

无论是词的作法、造语、立意,只要有可称道处词话家都能于“异中求同”。不以显优劣见长,只是找出共同点予以比较。

苏文忠《赤壁赋》不尽语,裁成“大江东去”词……叶石林“睡起流莺语”词,平日得意之作也。名震一时,虽游女亦知爱重。帅颍日,其侣乞词,石林书此词赠之。后人亦取“金缕”二字名词。虽然豪逸而迫近人情,纤丽而摇动闺思。二公之名俱不朽,识者盖深考焉。古乐府有《三息诗》,杜工部用于诗,辛待制用于词,各臻其妙,待制名弃疾。⑦

词话作者选取了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稍晚词人叶梦得《贺新郎》两首词作比较,寻绎出两者的共同点:豪逸而迫近人情,纤丽而摇动闺思。进而从中离析出词风的一个普遍的审美要素,即豪放与婉约的兼容。这既是对词人个体词风的观照,也是对词体本身特性的整体把握。以小见大,通过具体词作的比较更易传播其词学观,使读者对词体的特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康伯可《曲游春》词,头句云:“脸薄难藏泪,恨柳风不与,吹断行色。”惜别之意已尽。辛幼安《摸鱼儿》词,头句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之意已尽。二公才调绝人,不被腔律拘缚。至“但掩袖,转面啼红,无言应得”与“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其惜别、惜春之意愈无穷。顷见范元卿《杜诗说》载上韦左丞一诗,假如大宅第,自厅而堂,自堂而房,悉依次序,便不成文章。前二词不止如范所云,而末后余意愈出愈有,不可以小伎而忽焉。韩子苍茶筅子绝句:“藋藋干霄百尺高,晚年何事困铅刀。看君眉宇真龙种,犹解横身战雪涛。”此从竹之初生,及作筅子,以至点沦,四句中包括得尽,此其所以高妙。

将康与之和辛弃疾作比较,旨在说明两首词作语意能够纵横变化,突破声律束缚。其比较的共同点,建立在“不可以小伎而忽焉”的创作构思之上。异中有同,其观点显豁而有说服力。

词话家也经常能够对相同题材或作意的作品予以比较,并指出其不同之处,

汉高祖《大风》之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宋太祖《咏日出》之诗曰:“欲出未出红刺刺,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拥出大金盆,赶退残星逐退月。”陈后主之诗云:“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南唐李后主之词曰:“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又曰:“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合四君之所作而论之,则开基英雄之主与亡国衰弱之君,气象不同,居然可见。⑧

词话家能够注意到不同处境与心理的人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迥然不同的气象,极为难得。读者也更容易看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差异,还可据以分析其生活道路、作词手法、词作风格等。

宋代词话家在比较词人词风时,经常有意立一参照物作为比较的一方,著名词人词作都可以成为此“参照物”。黄升《中兴词话》就深谙这种“参照”比较的妙处,在论及宋代女词人吴淑姬时,说道:“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名《阳春白雪》,佳处不减李易安也。”作者首先对吴淑姬的词予以极高评价,但仍不能给读者留下印象。而以之与著名词人李清照相比,使得读者的印象骤然清晰,对作者所要赞赏、宣传的词人也就有了一个极为直观的印象。谈到陈与义时,也用此比较法加深读者印象:“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与一代文豪苏轼相比,其词的旷放、超绝便在读者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词话家想要揄扬、宣传词人词作的意图也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宋代是印刷术极为发达的时期,那些名重一时的诗人、词人的诗词总是“诗词一出,人争传之”⑨。因此,诗词以单篇形式刻印流传的现象非常普遍。著名作家的作品更是每出一篇即被人传抄、传诵,有时不待改定,初稿即被流传出去。这种及时、迅疾的传播方式虽然有利于传播词人词作,但“一传不可追改”的情形也造成了作者的某些遗憾,即初稿与定稿之间常有差异。宋代词话家就经常在其著作中指出这种差异,并比较其异同,以使读者对作者“如何改”与“为何改”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出词人创作态度的认真。

贺方回《石州慢》,予旧见其稿,“风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又“冰垂玉著,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⑩。

初稿与定稿在作意、用语等方面的高下,变化的差异所在,定稿之胜出之处,都对读者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示范意义,读者也可以从这种具体而微的比较中学习作词的方法与技巧。

比较传播可以使传播对象在比较中获取更大的传播效应。宋代词话中众多类型、层次的比较对于词人词作的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连类而及,两两参照,读者在比较中体悟词艺、词技,词话家在比较中传达观点、见解。从传播视角出发进行比较,对词人词作传或不传的成因、途径、效果、模式等,都会有新的发现。

①李扬:《张侃及其〈拙轩词话〉》,《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5期。

②[宋]吴曾:《能改斋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词话丛编本。

③[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历代诗话续编本。

④[宋]晁补之:《评本朝乐章》,首见于《侯鲭录》卷八,后相继被《能改斋词话》《复斋漫录》等转载记录。

⑤⑥[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词话丛编本。

⑦[宋]张侃:《拙轩词话》,中华书局1986年词话丛编本。

⑧[元]刘壎:《隐居通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19年版。

⑨[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十,中华书局1988年陈新校点本。

⑩[宋]王灼:《碧鸡漫志》,中华书局1986年《词话丛编》本。

猜你喜欢
词话词作东坡
《清代词话全编》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新词话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东坡画扇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
南园词话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