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境中的自我形塑——白先勇小说《岁除》解读

2011-08-15 00:42朱美禄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贵阳550004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
关键词:台北人营长白先勇

⊙朱美禄[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贵阳 550004]

作 者:朱美禄,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岁除作为轮回时间观念中终结与开始的临界点,颇为中国传统习俗所重视。在这一天,凡士庶之家,或“尊长卑幼,列座畅饮”①,或“围炉团坐,达旦不寐”②。通过“守岁”这种仪式性的活动,把这一节日确立为时间刻度上重要的标记,使自然时间神圣化和社会化,使抽象的时间成为客观的和可以经验的事实。

在白先勇小说《岁除》中,主人公赖鸣升大年三十从台南来到台北,与刘营长一家共度除夕。赖鸣升过去是刘营长的老长官,现在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自然被推上了首座。中华文明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酒桌礼仪,敬酒时对上座的客人要先敬也要多敬,怎奈赖鸣升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三杯两盏下肚,便“两颧烧得浑赤”,“一张脸烧得紫涨”,很快堕入了醉境。

有道是“醉里乾坤大”,随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赖鸣升潜意识中蕴藏的自我中心主义不断膨胀,生命意志奔突放纵,打破了社会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和禁忌,进行了一番自我形塑的表演。最明显的是,对自己的称谓由“我”变成了“老子”。小说篇幅不长,“老子”一词却出现了十余次。赖鸣升粗口频出,所轻侮的对象,不仅有同辈,还有过去的上司。这种妄自尊大、顾盼自雄,无疑是在酒神精神驱使下对克己复礼社会规范的放逐。

孔子说“非礼勿言”,但失去了理性约束的赖鸣升却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坦陈了自己过去一次偷情的经历。当时他在成都当骑兵连长,有机会得以与上司营长的姨太太亲密接触。在一次打牌散场后,成功地“割了营长的靴子”,成就了一段露水姻缘。赖鸣升对此不但没有负罪感,在他的意指中,“有花堪折直须折”的人生插曲,折射了他当年的潇洒和魅力;而在整个情绪系统异常亢奋的当下,又成为了他快乐的源泉和吸引听众的谈资。

更甚的是,赖鸣升在醉境中建构了自己过去辉煌的历史,完成了自我巨人形象的塑造。“过去”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台儿庄战役。当时他所在的部队防守枣泽,负责阻挡日军矶谷师团的进攻。由于敌我双方装备和兵力悬殊,中国军人只能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军的战车。战争异常惨烈,全团伤亡殆尽,赖鸣升也未曾幸免。因为“生命的血液,曾一度流入国家生命的大动脉”③,所以赖鸣升便把自己建构成拯救民族国家的英雄,在抗战御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塑造自我巨人形象的同时,赖鸣升不断强化自己为了民族国家受难的色彩。为了便于现身说法,也为了达到悲情效果,赖鸣升不惜置“非礼勿动”的道德箴言于不顾,在饭桌旁“连挣带扯,气吁吁的把他那件藏青哔叽上装打开,捞起毛线衣,掀开里面的衬衫,露出一个大胸膛来。胸膛右边赫然印着一个碗口大,殷红发亮的圆疤,整个乳房被剜掉了,塌下去成了一个坑塘”。凭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一处“比‘青天白日’还要稀罕”的印记,赖鸣升使自己的受难经历获得了某种神圣性,同时在精神上也具有了崇高感。

其实,“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赖鸣升的自我形塑,掩盖了诸多历史真相。在国难当头之际,赖鸣升被营长派往台儿庄前线,于营长而言,是想假日本人之手报被“割靴子”的一箭之仇;于赖鸣升而言,亦非真的想为国御侮,请缨杀敌,所以时过境迁,他仍然心怀怨怼,认为上司有意让他“到台儿庄去送死”。文本中这一处裂隙,有力地暗示了赖鸣升与他所声称的“军人天职当然是尽忠报国”有着不小的距离。至于他身上留下的伤疤,也不是冲锋陷阵和奋力拼杀的结果,而是敌人施放冷炮所致。赖鸣升的战马被“炸得肚子开了花”,他“也挨轰下马来”,“半个胸膛给轰走了”。小说在冷静而节制的叙述中,隐含的作者不动声色地颠覆了赖鸣升所建构的辉煌历史,消解了赖鸣升的补天之功,也去除了赖鸣升赋予自己的英雄的光环。

赖鸣升迷狂般地自塑英雄形象,对其言行举止和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惯纵了赖鸣升倚老卖老的专横,对不胜酒力敬酒没有喝干的年轻学生不依不饶,“好像给冒犯了似的”,粗暴地喝令对方喝干。另一方面使赖鸣升获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对不曾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现任军校教官,表达了无以复加的轻蔑和鄙视。这种无谓的自大,其实与阿Q“我先前比你阔多了”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赖鸣升对自己过去的“丰功伟绩”念念不忘,同时也要求他人对此保持鲜活的记忆。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但是赖鸣升却一反此道,他每年岁除不辞辛苦从台南来到台北,就是为了寻找叙旧的氛围和平台。赖鸣升经济状况并不好,生活寒伧窘迫,中山装“磨得见了线路”,毛衣袖口脱了线,但是他“偏偏还要花大钱——又是酒,又是鸡,还有那对大蜡烛”,不辞辛苦从台南拎到台北刘营长家过除夕,固然因为他与刘营长有同乡之谊,彼此可以用乡音交流;也因为他过去与刘营长的生命轨迹有交汇之处,容易产生共鸣;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曾经是刘营长的老长官,在交谈中便于找回往昔的尊严和荣耀。

但他注定是孤独的。尽管赖鸣升想利用岁除“团圆饭”这一平台进行自我形塑,建构往昔辉煌的历史,但是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的同代人,于辛苦忙碌中已经淡漠了对历史的关注;至于年轻一代,他们出生在台湾,生命中没有“过去”只有“现在”,更无法真正触及他的内心。“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岁除虽是团圆的日子,可赖鸣升在精神上却是一个局外人,他企图获得共鸣的愿望,不可避免地落空了。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这是对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一种深刻表述。赖鸣升小时了了,志向远大,连陆军总司令的职位都看不上眼;但是他人看到的是他大未必佳,“一事无成百不堪”,头发花白了仍孑然一身。赖鸣升醉心于叙述自己的战斗历史,但是他人感兴趣的却是他的艳史。赖鸣升把自己建构成抗战英雄,但是刘太太却张罗着要为他撮合“街口卖香烟的那个老板娘”,因为在她眼中赖鸣升只是和卖香烟的老板娘铢两悉称而已。赖鸣升在醉境中努力形塑自我形象,但是在他人看来“赖大哥喝了酒的样子真好玩”。这种反差,有力地颠覆了他建构起来的崇高感,消解了他所有努力的意义,小说在零度叙述中显示出令人窒息的荒诞性。

赖鸣升出生于四川,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后随国民党退到了台湾。由于命运沉浮不定,一生前后判若两人——在大陆和台湾两个不同的空间,有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形态。赖鸣升当下是台南荣民医院一介伙夫头,过去则是骑兵连长;现在是被女人抛弃的鳏夫,过去则受到女人的青睐。由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因此他一直活在“过去”之中,“过去”承载了他的生命意义,也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归宿。

生活在一定时空中具体的人,总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几种物理时间,因此也有“曾在”、“此在”和“将在”几种人生状态。过去、未来在当下生活中是“不在场”的,惟有“此在”的生命状态是“在场”的。正因为如此,当人们不满意于“此在”的生存状态时,就容易从时光隧道中走回过去,“从那儿心理活动追溯到了对一种早期经验的记忆,在这个记忆中这个愿望得到了满足”④;或者把过去拉回到现实中,使得“过去从未结束其存在,它是一种永恒的现在或同现在一样具有现实性”⑤。这种心理状态的微妙转换,是一种防卫机制,有效地舒缓了因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焦虑情结。

赖鸣升的自我形塑,在形式上是通过对辉煌历史的建构来实现的;其内驱力在于未曾得到满足的愿望;其本质是对令人不满意的现实的摆脱和纠正,因而具有白日梦的意味。这种形塑抹平了现实的缺陷,抬高了主体的地位,抚慰了心灵的挫折。这样将“不在场”的生命状态加以理想化,很容易导致自我形塑中完美主义的趋向,并产生难解的自恋情结。

《岁除》是白先勇《台北人》中一篇意蕴丰厚、耐人寻味的小说。《台北人》共收录小说十四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世态人生,既是生动的浮世绘,又是形象的心灵史,“甚至可以说是部民国史”⑥。在1999年台湾《联合报》举办的“台湾文学经典”研讨会及评选活动中,小说类得票最高的,就是白先勇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台北人》依然深受读者追捧和喜爱,不但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也是极具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而《岁除》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常常引人深思玩味。

以上算是我对这篇小说的一孔之见,但愿愚者千虑终有一得。

① 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②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③ 白先勇:《台北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④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02页。

⑤ 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⑥ 夏志清:《白先勇论》,见白先勇《台北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猜你喜欢
台北人营长白先勇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草地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晕碾
结 婚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乌衣巷,堂前燕
浅析申丹教授提出的假象等值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