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英[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作 者:谭英,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现代性是现代文学经典性的突出前提特征。没有鲜明突出的现代性特征,就不可能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为文学的现代思想意识的获得与现代审美品格的确立。“现代审美品格主要体现为现代审美感受、艺术思维、结构范型、语言媒介、意向特征等”,本文将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重点探讨《狂人日记》审美品格的现代性,从而认识它的经典性。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重视。这“格式的特别”恰恰就是它最具现代审美属性的地方。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采用了“日记体”;二是运用白话;三是它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一、中国传统小说是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它们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日记体小说全部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和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及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采用了“日记体”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变来组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甚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同时这些叙述描写又都彰显于的主人公意识活动中。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时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文本结构上,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共有日记二十则,前十一则有具体月、日时序,暗示主人公尚未致狂,后九则是月日错杂不知月日,暗示主人公被迫害致狂,前后表明下等文官波普里希钦从清醒到发狂的过程。鲁迅的《狂人日记》共有十三则,均没有具体年月,用数码排列,表明日记系主人公发狂之后所写。特别不同之处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说的十三则日记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耐人寻味。在“小序”中,说明了日记的由来和撮录日记的目的。日记是主人公发狂后写的,所以“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撮录一篇”是为了“供医家研究”。从而形成了两重叙述,两重视点。十三则日记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非正常)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小序”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病愈,成为候补,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归顺。这样小说就具有了对立的因素,形成反讽的结构,造成了反讽的效果,更发人深省。正是鲁迅的这一独创之举,使借鉴于果戈理的“外来”文体本土化了,使日记体小说这种“舶来品”具有了民族化特征。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狂人日记》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放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内心独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二、众所周知,五四文学革命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它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对白话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既陈述了事件,又描摹了蒸鱼的特征及吃鱼的过程,同时又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无论是动作还是心理,写得自然朴实,却又字字生动形象,充满意趣。再比如作品中一些警句似的句子“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语言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而且比文言文简明易懂。鲁迅先生运用白话文的功力极其高超,直至今日,我们也是望尘莫及。这也正是作品现代性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应有的品质。
三、《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作品在典型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环境中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第一,狂人生活的环境既是现实的又是象征的。他有家,有书房,还有佣人陈老五。从他那天晚上看到月光,“精神分外爽快”之后,第二天早上还可以出门,听到女人骂儿子出了一惊,引起一伙青面獠牙的人哄笑起来,陈老五就拖他回家,关在书房里……这无疑是现实主义的环境描写。但是从狂人的感受来看周围环境,都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对狂人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接着作品通过狂人的联想,把狂人所处的环境扩展到整个社会: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的挖人心肝煎炒了吃,去年城里杀了犯人时还有痨病患者用馒头蘸血舐,历史中“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记述,描绘出了一张吃人的社会罗网。狂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常”认识,都具有象征意义,作品通过这些描写引导着读者看到整个老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罪恶。
第二,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的,又是象征的。作者笔下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思维特点的和语言特点的描述,无不切合“迫害狂”患者的症状。作品中他那些从精神幻觉所产生的疑惧以及从这种疑惧所生发的种种感受和心理,用生活逻辑来衡量,许多都是荒诞的,完全是精神病所特有的。比如,三十年没见到月光;听到女人骂他儿子就出了一惊;看到蒸鱼张着嘴就想到吃人的人,吃了几口就怀疑是人肉;医生让他静静的养几天就认为是让他养肥了好多吃他的肉……外界事物在他病态的思维过程中,由联想、经夸张以致歪曲的推理,终于成了荒谬的妄想。作者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病理学者的检查。因此我们说,狂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疯子,他的狂不是假狂,在这里鲁迅先生的的确确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刻画人物。但是,仅靠单纯的现实主义方法只能塑造一个精神病人的形象,提不出“礼教吃人”这一深刻主题,作品把反对肉体上的吃人提升到礼教吃人的深刻主题是通过象征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完成自己的创作意图。比如,狂人深夜看历史书的描写,写了他横竖睡不着,看了半夜,点出时间和心境,又写了他那不一般的读法和效果。就整体而言,深夜读书是现实的描写,就读法和效果而言,是现实的又是象征的。历史书不可能每页上都歪歪斜斜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正常人也不可能看出字缝里都是“吃人”两个字,只有狂人才能这样,所以是现实的。但那不一般的读法和阅读效果,却又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深刻地道出了“历史”的本质。就是这样,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及精彩的象征性描绘,从而使之有了一定的象征性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理解的深意。狂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常”认识,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暗示,引导着读者看到整个老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罪恶。这罪恶历来被传统势力伪饰,被当成了天经地义的正常,只有狂人无所顾忌的反常举动揭去了这种伪饰,还原了历史的真面目。这就是狂人形象具有的象征性作用。
《狂人日记》运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实写环境、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虚写环境和人物的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手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手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运用使《狂人日记》更具现代性的审美属性。这对当时的小说及后现代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的审美现代性品格,具有了现代性本质特征,具备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的品质。
[1] 王泽龙:《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3]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 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5] 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