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青[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陈君均[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作 者:蔡晓青,西安石油大学讲师;陈君均,讲师,厦门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意象”是指凭想象得到某个物体的形象。“图式”是指我们把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每个图式是由数目不等的空位组成,当感官记忆接受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会自动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即在该空位填上了一个填充项,即产生一个图式。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Johnson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以及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Oakley反复强调意象图式是来自身体经验,即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Embodied Image Schemata)。Lakoff还论述了意象图式主要基于感觉知觉和互动体验之上形成的,是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中国古典诗词常运用该修辞手法。象征本体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诗人对本体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另外,根据习俗,以熟知的象征物为本体表达特定的意蕴。比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运用象征修辞,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人们理解新事物时,常将新事物与已知概念、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新信息时,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才能起作用。由于不同社团成员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意象图式。
西方语言学家研究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可以用于诗歌和文学作品分析。其理论强调思考时运用内心体验形成的生动图像,这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相一致。
象征本体是指代代相传的被告知的客观事物,诗人用这种象征事物表达情感,读者也知其象征意义,因而双方产生共鸣。这种修辞手法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认识,读者也需依靠自己的理解将其尽量还原为这两个世界,译者在翻译中也应尽力译出原作者和原著对这两个世界的认知和描写。
认知世界是人们在体验基础上经过加工并以意象图式的形式储存于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过程,读者对象征词语的理解就是借助他和作者共享的意象图式而实现。原文作者与译者的认知世界既有同也有异,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本之间具有互译性也具有某些信息的不可译性。通常译者对象征词语的理解有以下三种情形。
各民族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有着相似的经历,反映到思维中就显示出共同的意象,映射到语言里就汇成意义相近的词汇。当源语词汇与译语体现的意象图式相一致时,象征修辞可采用直译法。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许渊冲先生译为:
The flute is mute;
Walking from moonlit dream,she feels a grief acute.
O Moon!O flute!
Year after year,do you not grieve
To see’neath willows people leave!
All’s merry on the plain on Mountain-Climbing Day,
But she receives no word from ancient Northwest Way.
O’er ancient way
The sun declines;the west wind falls
O’er royal tombs and palace walls.
这首小令虽四十六字,却字字珠玑。上半阕柔和,下半阕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氛围中,多角度地展示出女主人公的多情。词中“西风”本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汉英大词典》的释意为: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对中国人而言,“西风”这一意象指代愁绪。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昨夜西风调碧树”都是代指忧郁、孤独之情。West wind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温暖的春风,英国诗歌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如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全诗以奔放飘逸的文笔,雄浑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西风帘卷长空、横扫大地、震颤海洋的“毁坏者”兼“保护者”的形象。与之相反,“西风”却在中国不受欢迎,与英语west wind原有内涵截然相反,西风直译为west wind。《忆秦娥》里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感。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象征着它的衰危。词中的“西风残照”属于象征手法,许译为“The sun declines;the west wind falls”,直译为“太阳落下,西风来临”,英文中“west wind”的意象图式使英文读者联想到无限伤乱。意象图式充分体现了人类已有知识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借助其与源语作者共享意象图式实现的,因此意象图式的共享成为双方交流的前提。
由于源语与译语民族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必然造成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的不一致;当源语的文化意象所体现的图式与译者认知图式冲突时,如果双方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这时象征修辞可采用意译法。中国人自古喜欢望月抒怀,以月寄情,对月亮的描写则多半代表冷清、别离和伤感。比如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Spring hills are casting off their misty veil.
The sky is lightening,the stars turn pale.
The parting moon vignettes a face in tears.
This dewy morn’s the end of happy years.
Much has been said,
More’s left unsaid.
She says again when round she turns her head,
“If you’ve this green silk skirt in mind,
To green grass you’ll ne’er be unkind.”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女子送别情郎的故事。前两句描写背景,春天破晓时分,夜雾渐消,山姿渐轻;天露微明,万里苍穹,点点稀星。三四句镜头移近,春山、淡天,一对恋人,西下残月映脸庞,涟涟别泪挂腮边。接下来的“别泪”让人恍然大悟什么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下半阕将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心理表现得丝丝入扣,细腻温婉。许渊冲采用了意译方法,将其解释为parting moon,不仅将“月”翻译出来了,而且对其象征含义解释得淋漓尽致。除源语译语的意象图式吻合和相异之外,还有就是源语译语的意象图式缺省。当源语读者认知世界的图式在译者认知世界中缺失时,译者无法在翻译上保留原字面意义和象形意义,这时可采用释义法传达隐含意义,用译文再现源语信息;如果译文无法找到与源语相匹配的释义词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法。注释法可向译语读者介绍相关的源语文化,以促进他们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基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加注是移植文化的有效补偿手段。
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需要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译入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本文认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译者应不断积累有关诗词中的象征的意象图式,对中文诗词的理解越充分,译文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涵。
[1] Bell,Roge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 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 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