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
(周震: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教育,其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进行计算机应用。地方师范类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面向广大中小学具有现代计算机教育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师的重任,只有不断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知识都有一定的接触。但是,由于各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程度不均衡,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这种差异性势必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不同的需求。师范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到的学科专业较广,包括文、理、工、教育、历史等学科专业,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和特点存在很大差异。现阶段多数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仅仅是对“大文”和“大理”进行了区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不能很好的体现各行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差异大,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采取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环境和动力,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只是掌握基本的操作,仅仅是学习完了一门课程,取得学分,而没有获得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是不能只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实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常常简化为实验教学,把第一课堂的实验课作为唯一的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第二课堂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另外,在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以验证型实验为主。
教学评价不仅是检验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采用“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说这种评价方式相对于以前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督导、促进的作用,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师范院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是:注重为基础教育服务,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着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的责任,因而要结合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改革;注重专业应用需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和特点是不同的,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但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改革既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学习的能力;注重结合学校特点,各个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
依据教学改革理念我们制定改革的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为核心,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体系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立具有“结合专业、自主学习、全程实践、技能考核”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体系。
师范类院校开设的专业类别不仅有理、工、文、管专业还有艺术、体育等专业,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专业实际应用为目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因此在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时我们首先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地方师范类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师范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要和师范教育相结合,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特色。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们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封装,使得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弹性,便于学生自由选择组合。该体系主要由四个模块构成:计算机基础技能模块,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教育技术技能模块,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的能力;计算机专业应用模块,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的能力;信息素质拓展模块,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将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教”逐步转移到“导”,倡导学生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自主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其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结合学生的测试情况向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对基础教差的学生主要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教学,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其选修其他应用型课程,参加“认证考试”,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后,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资源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它主要包括资源、作业、讨论、测验和互动评价等功能模块,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交流和讨论。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我们按照1:2的比例设置课程的授课学时和实验学时的比例,通过增加学时加强“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我们为“第二课堂”的各类计算机实践活动设置学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其次,分层次设置“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第一课堂”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和基本应用能力,使得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可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兴趣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沟通两个课程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根据面向应用的课程特点,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这个评价机制中基本取消了集中式的期末考试,而是向学生提供计算机技能达标、认证考试和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的计算机技能考核,鼓励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评价向主动的展示自己能力转变。首先,广泛开展计算机技能达标。针对“计算机基础技能”和“教育技术技能”模块中的课程开展计算机技能达标。其次,引入认证考试。学校引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第三方的认证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认证考试,通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最后,积极开展以自我能力展示为主的的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