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典园林看环境设计的空间构成:以苏州园林为例

2011-08-15 00:43孟宪华
群文天地 2011年14期
关键词:拙政园苏州园林景色

■孟宪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从实用的功能出发,更重要的是通过天覆、地载、围闭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的变化来塑造心理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要。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构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以苏州园林的空间塑造技法出发,阐述环境设计中心理空间的塑造。

空间是指与实体相对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凡是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空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空间又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但是在我们环境设计领域所研究的空间指的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产生直接联系的“积极性空间”,也称为“收敛性空间”,它是经过限定而显形的。他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必须是经过限定的;二、具有通透性;三、人的可进入性。不能兼具以上三个条件的空间都不在我们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之列。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从实用的功能出发,更重要的是通过天覆、地载、围闭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的变化来塑造心理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要。“心理空间实质是形体向周围的扩张”。(辛华泉)中国园林起源于“象天法地”的皇家宫苑,诞生于南北朝的文人园林,将个人的情思意韵写入园中,遂使之逐渐成为诗画艺术的载体。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园林艺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成为写意山水园林。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保持亲和、感应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中,对自然美有着独特的鉴赏力。道家主张的“师法自然”、儒家追求人的生命与自然和谐之道,以及佛家的内修、内求的思想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巧夺天工。《园冶》中把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征概括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是江南的私家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它们从本质上完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和"之美的形态构建,是中国的园林经典。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评:“苏州建筑及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余谓以静观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则予游者以易领会园林特征也。”

一、小中见大——心理空间的无限放大

园林是城市中的盆景。苏州园林在有限的面积内利用墙、屋宇、林、水、桥、廊、假山等界定因素划分出若干区域,各有主题和特色,主次分明,起承转合,产生节奏与韵律,这是扩大空间感的中国重要手段。另外,寄情于“山水林泉之乐”,营造浓缩的世外桃源则是塑造心理空间的法宝。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山水更深刻的含义,山水即山川江河,亦即祖国之意。更有晋王羲之《兰亭序》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唐刘禹锡《陋室铭》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铺垫,园林中山水相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足以满足当时落破失意知识分子的心理需求。例如著名的拙政园,全园分成东园、中园、西园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之间由墙、廊相隔。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以田园风格为主调;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略有皇家气象。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朴的造园风格,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二、隔则深 畅则浅--先抑后扬的空间层次递进

“隔则深,畅则浅”是空间塑造的法则。它根据人对于未知空间渴望了解的心理特点,利用不同形态的“隔”使环境空间更具有层次和进深感,有意创造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景色意境。苏州园林的入口都由影壁墙、花台小景、假山等元素作隔,各主题区域之间皆有水、廊、林木、花丛等作隔,阻挡视线,促使人在感受空间的过程中避免了一览无余的苍白,而经几番盘绕才能看到院内景色,即使是站在园中的高点也不能将园中景致尽收眼底,多了些许耐人寻味的琢磨。

拙政园东园中部土山四周环水,下有茂林修竹,惟西侧植高大乔木,难以看清中园之景色,也是良苦用心之所在。拙政园中园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建筑,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看上去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

留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空间对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三、看与被看——景随人动处处景

看与被看是角色的转变,故在心理上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看是有选择的,被看是被选择的,选择因需要而不同。不同的视角,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是想当然的结果。

苏州园林中处处精雅别致,步步有景,处处有巧思。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花草皆是风情,当你注目于建筑时,山水就成了衬托之景,当你注目假山时,建筑又成了衬景。欣赏者沿途前进,不知不觉景色也在发生变化,猛一抬眼望去更有另一番景色在眼前,其实你在欣赏人在画中游的风景时,其实你自己也成了对方欣赏画面中的元素,等到你走到那人的位置时,前面你所处的位置已是不同的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四、曲径通幽——动线设计对空间的拓展

动线是人在空间中流动的路线,它决定人对空间形态的感受,对空间秩序层次的认识。在满足基础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如何设置动线也是塑造心理空间的重要途径。

苏州园林中的动线设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依山而设;二是绕水而设;但无论如何设置,其原则一是“通”,二是“曲折”,三是“趣”,四是“幽”。

首先,“通”是要求不要出现死角,各空间形态之间要有序列联系,有节奏,避免出现走“冤枉路”;其次,“曲折”是增加游者在空间中的滞留时间,充分体味园林中巧夺天工的设计,以使欣赏者与设计者产生更多的共鸣;第三,“趣”是要有变化,如苏州园林中路径由廊、桥、台、厅堂、洞壑、石矶、小路组成,其中还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两侧夹持材料的变化、地面铺贴质感的变化。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对游者心理的刺激,有效改善审美疲劳;水面上的桥就呈现多种样式,如拙政园小飞虹的廊桥、留园水谷的石板桥、拙政园香洲木栏杆桥、拙政园中荷风四面亭与远香堂之间的曲桥等。苏州园林中路面的变化更加丰富,由砖石、瓦砾拼铺的图案不胜枚举。四是“幽”,苏州园林中的路径没有宽敞的大路,小路两侧尽是迷人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或临水荷香阵阵、或古藤相伴、或有疏梅横斜、或临小窗幽静、或沿梯而上,步入其中心旷神怡。

五、“远借”“近取”——思飘云物外人在画图中

借景是将空间以外的景色引入视线,将人的思绪向更远处延展,这种方法中国古代园林广泛应用。明末清初的造园艺术家计成把借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构图上的借景扩大到意境上的借景。不仅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而且达到了“物情所逗,目寄心期”、“触情俱是”的程度。拙政园中园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最典型的范例。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终极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是园主寄托情怀、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

开口、开洞是环境设计空间构成中保证人的可进入性和调整空间通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口的大小、形状都会对空间形态产生影响,还关乎空间之间的关系。苏州园林中的门和窗皆独具匠心。首先,形状各异。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变化万千,形状有长方形、多变几何形、圆形、扇形、古瓶形、葫芦形、叶形、桃形等等,及其变化组合样式,琳琅满目。透过每一孔洞都是一幅“画”,或小桥流水、或竹石相依、或岁寒三友,意蕴深长,这里的孔洞无疑就是取景框,将欣赏者的视线集中于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其次,花式反复,图案以吉祥图案和几何图案为主,主要有万字纹、云纹、冰纹、几何纹等等,不一而足,形成不同的光线变化,窗外景色若隐若现,使各个空间即隔又联。仅沧浪亭曲廊花墙上漏窗有108式,无一雷同。“远借”“近取”这些都从审美的角度了唤起欣赏者的愉悦心情,拙政园“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审时度势,统筹规划,如何因地制宜巧妙地开发利用自然优势,还要通过空间界面、材料的选择、造型的变化等手段创造适合人类活动的空间。先人的智慧是必须传承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站在时代的焦点,具有民族立场的环境设计者,应该有更深的思考。

[1]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4]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拙政园苏州园林景色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咦,春天!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风雨拙政园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