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扇舞丹青》艺术赏析

2011-08-15 00:45孙姗姗朱燕芝熊妍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丹青古典舞扇子

孙姗姗 朱燕芝 熊妍

根据民族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改编的古典舞《扇舞丹青》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古典舞上乘之作。作品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的之美。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该舞蹈的表演者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使我们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舞蹈行云流水、迂回婉转、闪转腾挪、刚柔相济的动作意象,同时体现出我们中华传统艺术形态丰富、富有变化的特点。

一、舞蹈诗化结构的独特韵味

结构是艺术作品的内在组织与构架,结构处理得当会直接关系到舞蹈作品是否成功。而《扇舞丹青》的结构安排就使各个部分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总的来看,它采用的是诗化结构,而非叙事结构。它的结构大致上是根据音乐旋律处理的,生动且丰富:时而犹如轻风细雨娓娓道来,时而又如翻卷的浪花扑向观众,既带来了美妙的视觉享受,又满足了观众听觉上的想象。最明显的一处就是快板,随着乐曲“高山流水”的加快加强,动作则如流水一泻而出,龙飞风舞,令人眼花缭乱。动作紧循着音乐进行,符合音乐的递进节奏与规律。另外,《扇舞丹青》的结构与传统结构不同的是:它在展示内在意蕴、抒发内心情感的同时留给了观众很大的审美空间,营造了主客体交融的氛围,使观者与舞者达到了共同的默契,犹如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画卷,一切都那么和谐完美。此时,舞者已从一个或一类人物的界限中脱离出来,弱化了人物的特指性,突出了肢体的律动性,在身体与道具之间的关系中增强了舞蹈气韵的表现,让观众感受到更纯粹的动作本体魅力。在作品中身体与扇子成为一种相互关照、遥相呼应的手段,二者达到了“零距离接触”,也就是道具与表演者合二为一,道具对于舞者而言不再是起装饰或说明性的作用,它的用途拓展为增强肢体表现力等更为广阔的层面。该舞蹈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传统中的民族精神与现代技术技巧相融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考虑运用中国古典舞道具——扇子,此时的扇子已完全化作了肢体语言中的表现部分,成为了一种释怀的情感符号。尽情地演绎传统书法与绘画中的文化意象,由“纸上的舞蹈”幻化成“空中的书法”,把静态观止的丹青复活为动态流淌的山水,这势必会营造出一个超出意表而玩味无穷的诗化结构与独特韵味。

二、肢体语言的丰富与升华

《扇舞丹青》在动作编排方面很值得品评与探究。编导在编创时采用了传统意蕴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着重在动作的路线、动作的走向、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上深入开掘,重新思考。产生了种种新的可能、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与新的突破,达到了新颖的审美效果。这个作品尽管包含着大量的技巧,但衔接却丝毫不显得生硬,多次出现的跳跃、旋转、翻身等技巧都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动作与动势中,化在了一个起步、一个转身或一个气息中,巧妙地顺应了各种动作的运动路线,借动作之余力完成了技巧,弥补了以往一些古典舞作品中技巧与内容脱节,与感情分离,无法烘托剧情的不足。

这个作品直接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其动作质感轻盈、飘逸、空灵,犹如画面停留在观众脑海中。我们在看到动作的同时感受到了动作自身的自由性、独特性与变化性。从动作语言方面的独到运用,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的中国古典舞创作在动作语言、运行路线方面已经开始打破原来的动姿、方向与固有的连接模式,沿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衍展出了许多新的走向,探索与开发出了许多新的动势连接,变化了动作的劲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丰富与升华。

三、节奏处理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节奏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总体而言,它的节奏非常强调完整,讲究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最大的特点就是节奏比较类型化,具体可分为刚武型、舒展型、灵巧型、柔美型等丰富的节奏类型。这些节奏多为人物的心理节奏,随着人物性格与感情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古典舞作品的节奏特点通常还多表现在重拍与强拍上做动作、亮相,节奏比较有规律。从整体上来看还是趋向于平稳与平均,尽管它也很强调附点、强弱、缓急、顿挫、延伸等节奏的对比性,但它的强弱有度,快慢相间,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一般不会过分夸张或出格,就如以往古典舞作品中的“快速”节奏型,它很少有持续的“快速”或者“极速”,往往在几个动作连续快速后继而缓,然后再次重复。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古典舞作品的节奏还是处于比较“中和”的状态。《扇舞丹青》则打破了传统古典舞在动作节奏上的处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了种种的尝试与探索,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随着音乐节奏逐渐加强加快,一时间犹如激流倾泻而出,在这段“极速”动作中,仿佛只能看见台上快速飘动的衣襟与飞舞的扇子,肢体透明,依附于气流之中极为松弛,使观众完全被舞者的气息所引领着。这段持续保持一种极限速度的节奏处理,使人眼花缭乱。除此之外,该剧目的节奏还有许多细致的处理:它的动作不仅只在重拍上做,很多动作或跳跃被安排在弱拍上;而在附点的运用方面也很巧妙,作品中有很多动作都延续了附点,甚至在有限的附点节奏中连续做几个动作,产生了一种顿挫的效果。《扇舞丹青》在节奏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既透析传统中国古典舞在节奏处理方面的成功与不足,又能够看出中国古典舞创作在节奏处理上的变化与发展。

四、道具运用的大胆创新

舞者驾轻就熟的道具使用,让扇子产生多种垂直、水平、旋转等线条的视觉冲击。正的握、反的握、扇边上的握,兴之所至,既随意又恰到好处。张开、合拢、扇尾鱼般的灵巧运动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所持的扇子运用了绕、翻、甩、转、抛、旋、拧、搅、撩、云、盘、点等诸多技法,让扇子的舞动产生最大的可能性。在该剧目中将扇子作为了身体的一种延续,用扇来言语、表达,视扇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整个作品中扇子和人体一个动律,和身体一起呼吸,一起外放,一起迂回,延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持器作舞“用道具来弥补我们身体条件所无法达到的舞台空间,悦人眼目,很有唯美的意境。另一方面,《扇舞丹青》中的扇子也很讲究现代技法。它的扇子在用法上经过了很细致的考虑与斟酌的处理。在动作更新的前提下,扇子的使用也受到了影响,随着身体产生了种种新的可能与新的方式:比如身体裹回来时,扇子随之合拢,含蓄委婉。继而当身体倾荡时,扇子借势甩开,为身体增加了力度;又如扇子在运动轨迹、力度速度、拿扇握扇的方式上能看到剑器的影子。编导将利器使用的方式方法融入到扇了中,给阴柔中注入了阳刚气势,将扇以剑的方式使用,运可谓一次不拘一格的尝试与大胆创新。

[1]刘少辉.扇舞丹青[J].舞蹈,2009.12.

[2]金浩.浅谈《扇舞丹青》中的文化意蕴——兼论中国书画与舞的同宗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4.

[3]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J].剧影月报,2006.4.

猜你喜欢
丹青古典舞扇子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色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1)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