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传统书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英文文献中,质量较差的译文和误译的现象不少见。这是目前中国传统书法文献翻译面临的主要难题之, 要跨越中西文化鸿沟,更好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词汇在的文化背景因素以帮助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理解书法翻译术语和理论时中英文中的差异,并通过培养他们的文化的认同意识 ,增强共鸣感。有些社会学家认为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总之 ,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 ,相互作用。因此 ,如果想理解一种语言 ,我们就需要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 。
以 Nida 为代表的“翻译等值论”是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 ,转到我国后该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Nida曾把语言文化特征分为五类: 1. 语言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 ); 2 社会文化 (Social Culture); 3宗教文化 (Religious Culture);4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5生态学(Ecology )。为此 ,奈达 .Nida 提出“动态对等”论 Dynamic Equivalence,指出翻译中的所谓“等值”并不是机械地逐句翻译 ,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 、感情、色彩、范围、作用等诸方面都相当。也就是说 ,翻译等值要源语读者对源文文本的反应须和目标语读者对目标语文本的反应趋于一致。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 ,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而本文着眼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比如中国传统书法术语的翻译进行一个探索性研究。一般说来 ,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 ,也必须对源文进行全面分析 ,但同时要求译者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在翻译源语文本时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异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是 某一特定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究竟依据什么选择翻译技巧,却还没有提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可见中国传统书法理论术语翻译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而且文化负载词的意义能否在译语中得到完整再现、文化交流能否顺利完成这一翻译的基本问题,所以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的选择也就构成了文化交流研究的基础。本文作者试图从影响翻译的两个主要因素出发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选择的原则做初步的探索。下面以翻译文化负载词为例 ,介绍几种方法 。
第一,注释法:有时 ,译语中无法找到源语中相应的文化负载那么只能对其作注释性的说明。例如布白之美(The Beauty of Whole work) ,布白就是整幅书法的格局,欣赏书法时从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然后才细细观赏它的各个细部。让译文读者知道书法章法要领在于联络,联络就是将字与字,行与行联络,贯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于变化中显示出节奏与和谐,于静态中显示出动感。实现联络的三个方法:
(1)血脉相连 (The liaison between blood and vein) ,所谓血脉相连就是书法各行的文字,宜在气势,形体上相互联络,接应成为整体,一气呵成。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写的时候就像招待宾客一样,对满座高朋,要都照应得到,使他们融洽无间不会有人感到寂寞。
(2)虚实相生(coexistence of substance and blank),一幅书法,有书写笔画的地方为实处,而字行之间留白处则为虚处,书法中有时将它们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术语成为“计白当黑”。
(3)错落有致(well-balanced),这就是在严格的法度中要求变化的又一种形式。篆书,隶书,楷书法度较严,要求整体形式整齐。而体势偏于飞动的草书以及行书则不强调这种原则,即所有的行字跌宕起伏,变化无方而又自如。
第二,直译法:直译就是将书法术语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对于大部分名词的翻译,如果其本义与目的语中的词义相符,且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不会引起反感、厌恶心理的话就可以采取直译法。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名、且能准确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情感。比如书法中的构筑之美(The Beauty of Composition),从结构上说,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不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每个字都有一个中心或重心。为了便于初学者掌握好这个中心,使书法结构安排合理,其中有一种叫 “米字本”(a rice shaped copybook),因为它方框内四条红线像汉字的“米”字而得名。怎样把字安排合理并体现出书法的形式美,归纳起来蛀牙在于五个方面:平正(straight and even),匀称(well-balanced),参差(uneven and not uniform),连贯(coherence),飞动(dynamic)这样直译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保持了原文的风格。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第三,直意兼译法并保留源于中带有文化含义的词: 西方不存在的事物和概念,在翻译时应注意是否有文化重叠现象,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构成了交际障碍,克服这类交际障碍需要翻译者重视源于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取得文化对等。比如,在介绍中国传统书法中五种书体时,为了使读者能够明白书法书体翻译者应提及到它们的文化背景,特征,用途及适用范围
(1)楷书(formal script / regular script),这是一千多年来通行的手写正体,是当今汉字的基本体。主要特征是笔画规范,书写速度较慢,章法教严。多用于正式场合,如书报,正式文牍,商店招牌等。
(2)行书(running script),它是从楷书的快速书写而行形成,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其行笔简便,流畅,法度较楷书宽松,点画之间有较多的映带,连笔,多用于信牍和日常生活。
(3)草书(cursive script) ,是五种书体中书写速度最快的,其形体比楷书和行书更远。草书中笔画市场盘绕在一起甚至有些笔画变简化掉,因此草书难写难认。
(4)篆书(seal script),最古老的一种书体,其余书体都是由它演变而来,最早刻在龟甲,牛骨,鹿骨上或者青铜器上的金文。各个笔画之间讲究对称,均匀。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多数用于艺术欣赏。
(5)隶书(official script),在篆书之后出现的第二种基本体,字形扁扁,其笔画形式没有楷书多,但却比行书,草书容易辨认,今用于印刷和电脑上。
当代翻译研究表明,翻译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则,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策略的态度应该避免抽象地在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间寻找“忠诚”和“对等”,或者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翻译模式。译者应尽力缩小各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需要使用变通手段和补偿措施,在对各种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中,译者只有全面考虑,仔细分析,才能达到翻译目的.
[1]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