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专业特点 发展创新思维——对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的探讨

2011-08-15 00:47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
关键词:物象素描中国画

卯 芳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素描”这一概念是西方文化范畴的产物,是指美术中以单色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运用线条、明暗艺术处理空间中形体构造与其内在联系,以表现艺术趣味的最基本的绘画手法。长期以来,素描已成为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无论学什么专业都由学习素描入手,以提高造型能力。但是,近百年来我国美术教育界对西方素描教学体系的引进和吸收主要适用于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而甚少适用于中国画专业,使得西方素描教学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呈现出利弊两面性: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具象造型能力(写实技巧),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意象及抽象思维的关照和把握。

其实,从东、西方艺术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西画偏重于客观,倾向于摹仿,表达上注重写实;而中国画偏重于主观,倾向于印象,表达上注重写意。因此就决定了中国画专业的素描训练模式会应西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

从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我们已认识到,以线造型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摆脱对自然摹物的羁绊,充分发挥线的表现技能,使线造型违背了科学规律却符合了艺术规律。由此我们可以说,如果说在国画专业素描教学特别在中国画学习中否定了线的作用,也就否定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精髓。

线是对面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以线为主的素描表现,是以研究物象本身的结构为中心,不受环境、自然光线变化的干扰与影响,迅速抓住物象的主要结构,抛弃无关紧要的小起伏、小变化,使画面达到强烈、准确、生动的效果。敢于用线、善于用线是掌握理解中国画造型的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中国画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画传统的造型基础和现代的写实能力,在创作上体现一定民族风格并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加强对线的形式要素与功能的认识, 作为中国画专业学习前的线造型素描训练不仅便于生动、迅速地把握形体结构的规律,还便于进行形象记忆和创作能力的提高,并能更好地完成由铅笔等硬性工具表现到毛笔软性工具表现的转型。所以我们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线造型的作画理念与作画方式,适当地吸取中国画的造型因素与要求,丰富素描的表现,使传统素描表现方法更丰富、更有变化,对形象刻画更完美、更深层,更符合中国画造型特点的要求。

基于对线造型的正确认识,对形象的表现既要尊重客观形态,又要强调主观感受。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客观造型,注重自然,锻炼学生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感受,培养学生对物象的感知能力和主观处理能力,而不是描摹自然、照搬自然;其三还应重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观察是作画之前的重要阶段, 它既是一种基础的准备性工作, 又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也是素描教学中面对的首要问题,更是素描最终成功的前提。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准确全面地对物象进行认识与了解。这里所说的“观察”不是被动的视觉接受活动,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反应”,是一种高度的提炼和选择活动。经过“观察”过的视觉对象,不再是先前我们“看到”的那个对象,而是被我们的心灵感知过、被我们的头脑过滤过、具有一定情感的物象。因此,在实践练习中应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察方法,以整体关系为基础,以比较为手段,以从整到零再到整为基本程序,对画面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运用归纳法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形体,使画面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方式来表现物象空间的真实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直觉感受能力,捕捉对形象的最初感觉与认识,全方位、多层次熟悉物体的内在结构因素,由表及里地认识物体外在与内在结构的有机联系, 对物象形体进行符合主观愿望的剖析、取舍与重塑,创造出富有自我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没有感觉就没有绘画。绘画不是奴隶般地复制对象, 而是在各种关系之间寻觅协调”(赛尚)。素描既是造型的基础又是一种思维表现方式, 它不是简单地对客观的描摹,而是主观认识的表达。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认识具象与抽象在造型艺术规律中的内在联系,把隐藏在具象描绘中的抽象因素揭示出来,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领域,丰富造型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绘画专业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其审美感受。“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是艺术生命力得以不断维系的动力之源, 也是在素描写生中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法宝。毕加索也曾说过:“绘画有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如实地描写,我告诉自己,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中可以像表达事物的认识那样表达出它们的观念”。在素描造型训练中不能消极被动地对待客观对象, 而是要富有想象地、创造性地感知理解对象,因此在现代素描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必不可少。

传统的观念和单一的表现手法已无力承担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 艺术多元化的趋势与旧的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教师不仅要传授技能,而且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艺术的全面发展。纠正从直观到直观的简单模仿对象的教学方式, 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绘画技巧同样重要的地位。更多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培养他们审美的眼睛,强化具有个人倾向的艺术素质,引导学生把感性上升为理性,启迪学生在理性的基础上表达出充分的感受,重视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正确培养。

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是素描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是艺术作品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一个人特有的艺术因子和艺术气质。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了解和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还要独具慧眼,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时刻洞悉每一个学生的作画思路,善于发现学生的作画意识,并合理地引导和挖掘, 发展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中国书论也讲,书法创作要“顺其情”,并说“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1],说明了是发扬还是违背个性因素的教育方式,将会产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和效果。

改变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创设宽松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观察力、想象力。在讨论中理解、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个人的风格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也使其素描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创造力和绘画性。

素描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造型意识上居于主动,以明确的造型观念及敏锐的个人感受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造型方式和方法,达到一定的造型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工具材料的应用探索,充分发挥工具材料的性能并能为己所用,以自由地表现不同物象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在教学中加强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训练,在实践中尝试多种表现手段,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符合客观表现的艺术语言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理性的认知能力,达到物与心的和谐, 要求学生大胆实践、摸索,在失败和收获中积累经验,潜心研究前辈艺术大师成功的经验, 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由于高考模式和传统素描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总体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不甚了解,在学习专业素描时意识和观念都还停留在考前素描训练的模式当中,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与效果,因此在专业素描教学中对相应的基础理论和中国画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画专业基础素描走向民族化、多元化的有效途径。素描训练必须和专业相结合,把素描从单一化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改变素描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西画“素描为现实主义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进行专业素描基础训练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与改革,将各种经验融合到专业素描教学中去,在传统的素描与现代的素描之间找出最佳的切入点,闯出一条新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创建符合专业特点与要求的民族化、多样化的素描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艺术发展的需要。

注释:

[1]唐•张怀瑾.六体书论[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三联出版社.1997 .

[2]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3]王谦,理想的素描和素描的理想— —浅议素描教学的新理念[J].科教文汇,2006.

[4]苏剑雄.从美术创作多样性的发展看素描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00.

猜你喜欢
物象素描中国画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汉素描
素描
《远方》中国画
跟踪导练(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