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甘美兰(Gamelan)音乐是一种由多声乐器合奏,包括吊锣、釜锣、金属排琴、竹笛、鼓、弓弦乐器以及人声构成的多声部音乐,以循环体结构进行,音乐织体采用复音层叠的方式,经常在核心旋律上进行即兴演奏。甘美兰音乐种类很多,爪哇岛甘美兰受宫廷影响,风格典雅、文静。巴厘岛甘美兰生活气息浓厚,更加活泼欢快。甘美兰音乐是印尼民族音乐的代表,也是东南亚地区编锣音乐的代表,最能体现东南亚音乐文化的特征。
19世纪末,甘美兰音乐成为东方音乐最突出的代表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1889年爪哇甘美兰音乐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出现,引起了轰动,第一次改变了欧洲人对东方音乐的偏见。德彪西曾写到:“爪哇音乐中出现的对位使帕莱斯特里纳相形之下简直是儿戏。假如不带着欧洲人的偏见去聆听他们打击乐的奥妙,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简直象江湖马戏团的野蛮噪音。”并从此改变了他的创作风格,成为印象派音乐鼻祖。20世纪中期一些西方学者把甘美兰带到了欧美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大、中、小学校,学习演奏加美兰音乐成为了解东南亚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被纳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普及。随着甘美兰在西方世界的逐渐深入,世界各地出现大量研究甘美兰音乐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各类研究所。有研究表明,甘美兰音乐对刺激大脑有积极作用,美国治疗脑瘫的医院引入了甘美兰音乐,让脑瘫患者欣赏并演奏甘美兰音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西方甘美兰教学的方法各有千秋,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用非西方的传承方式和音乐认知方式及音乐价值观念。本人结合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普通学校的甘美兰教学和《澳大利亚的加美兰教学: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些观点》中大卫•戈尔滋沃斯(David Goldworthy)在新英格兰大学(U.N.E)的教学进行比较,西方甘美兰音乐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东南亚人文概况作为导入。在实际演奏之前,通过观看图片、音像资料等方式对东南亚的音乐文化、甘美兰音乐进行介绍。重点阐述甘美兰音乐的社会功能。如甘美兰在东南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锣被视为权利、财富、尊贵的象征。甘美兰在印尼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戏剧中担任配乐,还是村落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
②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甘美兰音乐文化的理解。锣作为宗教祭物受到特殊的供奉,每套甘美兰都有名字,他们被认为是有生命的并与神灵同在。因此,甘美兰演奏的过程充满了强烈的宗教色彩。首先,乐器的摆放很讲究,不得随意移动锣和槌安放的位置,因为这意味着冒犯了他们的神圣,一旦随意敲打就会有疾病和灾难降临。接着是焚香、献花,上场时要以克制、恭敬的态度围着甘美兰场地移动,不能跨越乐器,以免冒犯神灵。演奏时要盘腿坐在地上,头微微向下倾斜,一切有如宗教仪式般的神圣。体现了印尼人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克制、礼貌、尊重的重视。实践中,通过选择固定曲目演示乐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甘美兰音乐的循环形式,让学生逐渐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理解甘美兰的传统结构所反映出的印尼各阶层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强调群体的稳固,连续、持久的和谐关系。
西方甘美兰教学的记谱方式很独特,既有西方的五线谱又有印尼传统的口传和符号记谱。
①旋律记谱:美国学校的记谱采用五线谱加数字的方法。先熟悉所要用到的帕台特,由于音程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不同,在每个音符上方按顺序标注数字,并相应记录在所要演奏的旋律上,这样方便演奏者了解所演奏的每个音在音阶中的确切位置,这只限于初学者,在旋律演奏熟练后要擦掉数字。
U.N.E的教学以口传和乐谱相结合。首先对初学者唱出帕台特的音名,让学生在乐器上找出相应的位置,这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但是比美国的方法更具有正宗性。熟练掌握并能演奏简单旋律后开始用乐谱。在演奏复杂的作品时,使用乐谱掌握的速度更快,便于保存,可为以后的音乐会做准备。
②节奏记谱:美国教学中每个打击乐器用不同的标识注明在旋律谱的下方。如大吊锣用G表示,中吊锣用P表示,大釜锣用N表示,小釜锣用T表示。U.N.E教学直接用五线谱记录。
美国甘美兰教学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音乐织体相对简单,分为核心旋律层、装饰变化旋律层和节奏层。首先学习核心旋律层,奏唱相结合;熟练掌握后加入节奏层,按照大吊锣(第8拍)→大釜锣(第2、4、6、8拍)→中吊锣(第3、5、7拍)→小吊锣(弱音处)的顺序依次进入;最后加入装饰变化旋律层,用小金属木琴双倍拉长核心旋律进行装饰(是变奏手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结束部分由一面鼓的加速击打为信号,直至主旋律的最后一个节拍为止。由于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综合演奏的能力还不够,因此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乐曲演奏,即兴演奏的部分也是事先安排好的。
另外,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培养对乐器的亲近感和动手能力。利用欣赏甘美兰音乐片断,锻炼听力能力。如边听边分辨出乐曲的力度变化、乐器类型、乐曲风格、速度变化、是否是多旋律等音乐元素,也体现了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
U.N.E教学对象是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不只是演奏一些简单的乐曲,而是更注重声部之间的连接和掌握必要的音乐原则。如“在兰查兰中,是由一个鼓点的固定系列引入全部曲目,而不是由旋律的引子引入”。学生掌握后,知道在同类作品中该如何进入。同样,乐器之间的相互连接也是有规律的,大釜锣与小吊锣总是轮流演奏;排锣经常出现在核心旋律之前,可以用它提示金属排琴的进入,类似的规律很多。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有助于提高对作品的把握能力,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使自己更快地进入角色。U.N.E教学与美国教学比较,更具有完整性和正宗性,但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保持原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创新。最大的特点是即兴演奏。在传统曲目后面加入新的即兴演奏段落,最后以原形的再现为结尾,形成自己的版本。
从1997年开始,U.N.E甘美兰教学开始将西方的和印尼的乐器和音乐技术结合起来,创作一些全新的作品。代表作包括一部学生创作的由培罗格甘美兰合奏组与西方的长笛、小提琴和单簧管相结合的作品,以及和教师创作的斯连德罗甘美兰乐器和摇滚合奏组结合的作品,并且在亚洲艺术节上获得成功。
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甘美兰音乐使自己以前的音乐经验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虽然学习的过程并不容易,却培养了学生非西方节奏观念和旋律感、跨文化的意识、相互协作的精神,开发了创造力和艺术潜能。西方甘美兰音乐教学,作为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成功实例,在西方很多国家被广泛应用,促进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推广。
[1]饶文心.《东南亚的编锣乐队》中国音乐.1996年第一期.
[2]〔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里夏•希汉•坎贝尔编;曹水清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大卫•戈尔滋沃斯,刘勇编译《澳大利亚的加美兰教学: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些观点》,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转引自《国际音乐教育杂志》1997.
[4]雅偌什•卡尔帕蒂,张伟华译,《非欧洲因素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9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