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城市性格与作家群体的繁荣

2011-08-15 00:50:03叶兆言
青春 2011年7期
关键词:叶兆言瘦马南京

◎叶兆言

南京的城市性格与作家群体的繁荣

◎叶兆言

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作家,什么样的城市才有利于作家的诞生,向来有很多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事说着玩玩可以,真要是来真格的,谁也说不清楚,谁也绕不明白。过去我一直最信奉沈从文先生的几句话,他认为当作家也没什么悬乎,一个人只要脑子没什么大问题,只要努力去写,多写了自然会写好,自然会成为作家。一个人因为写多了而写好,不奇怪,写多了却写不好,这个才叫奇怪。

现在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某地方最容易出作家,譬如江苏特别是南京。这是个很有趣的观点,三人可以成虎,弄假可以成真,有关南京作家的群体繁荣,已不止一次见之报端。此地的作家仿佛地方名优土特产,有了标签和招牌,害得年轻的编辑们为之心动,动辄便跑到南京来组稿。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明清的时候,河北肃宁和河间府专出太监,这是个只为一个男人服务的差事,而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扬州专出瘦马,这是个为一大群男人服务的差事,时至今日,一般读者因为屡屡在电视电影上见到太监,都明白这些买卖是怎么回事,唯独对瘦马可能还会有些陌生。往俗里说,瘦马就是二奶,专门培养了给人做小老婆的。

把作家与太监瘦马放在一起谈,显得有些不够严肃,作家往高里拔,可以归为灵魂工程师一类。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是事实就难免留下口舌,是事实就不能不让人说。不管是好事坏事,南京确实出了不少作家,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放在历史上,南京出的作家就不算少,放在当下,这种现象似乎更加明显。在今天中国的文坛上,江苏的作家人多势众,而吃文字饭的人中,又属活跃在南京的数量为最多。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放弃去北京去上海的更好机会,决定留在南京,留在这干什么呢,准备当作家。

我过去的观点,认为南京文学的繁荣兴旺,是因为此地的稍稍落后。虽然南京人也会自说自话,觉得他所生活的城市也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有好几百万人口,也有许多高楼,比不上人家大上海大北京,在省会城市中好歹还能有个不错的名次,然而说老实话,南京从来就是一个都市中的村庄,说南京人老土,说南京人落那么一点后,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错。和上海北京咄咄逼人的先进相比,落后自有落后的好处,譬如在北京,你免不了会想到自己的官有多大,天子脚下,最大的磁场就是来自官场的诱惑。譬如在上海,你忍不住要算算自己有多少钱,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能横行上海滩的都得是个阔佬。

在南京就要好得多,或许你也想当官,或许你也想发财,可是在此地这样的机会相对会小一些,压力也相对会小一些。没人在乎你有没有当官,没人在乎你挣了多少钱。我的意思是想说南京人当不了官,挣不着钱,于是就无可奈何地写小说,就当了作家。现在想想,这个观点仍然是自说自话,是想当然,是根据结果猜测原因。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难免以偏概全,难免妄想以一斑而窥全豹,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仔细想想就不一定说得通。哪里都有落后,哪里都有当不了官挣不着钱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老百姓和穷人占绝大多数。为什么别的地方就不像南京那样一窝蜂地出作家呢。

在庞大南京作家队伍中,真正地道的南京本地人并不多。由此可以得出正反两个结论,第一,既然是和籍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南京出作家的观点便不攻自破,天上并不会掉馅饼下来,这里的水土特别养人就是个肥皂泡。第二,毕竟很多人是在南京才成了作家,譬如今天客居此地活跃文坛的诸位写手,他们是南京作家的中坚,人数和业绩远远超过籍贯是南京的本土作家。横竖都是个道理,又都不是那么回事。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管怎么说,首先还得是棵桔子树才行。显然,南京成群结队地出作家,是大家努力工作的结果,也就是沈从文说的那个多写,多了,自然会水涨船高。首先是要多,其次还是要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唐诗的水平最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玩诗的人太多。写诗的人多了,诗艺就一定会大涨,想不涨都不行,想不牛B都不可能。又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现在都觉得他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艺术水准,其实研究者早就告诉我们,在产生莎士比亚的那个时代,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戏剧作者,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戏剧观众,莎士比亚的诞生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

城市性格与作家未必就有什么必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我们总是喜欢想象和假设一些对创作十分有利的元素,譬如强调南京这个城市的性格,强调它所特有的文化含量,强调它悠久却又让人伤感的历史。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对作家的创作和思考,究竟会产生什么积极推动作用。城市性格可以是个有趣的话题,它给了我们许多美妙借口,同时也会引导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夸大判断。话不说不明,灯一点就亮,南京这个城市真像我们自以为是的那样有文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一个普遍缺乏文化的时代,任何自以为有文化的想法,都一定会被证明是十分可笑。

南京是个十分宽容的城市,这个城市一向是不排外,不仅不排外,而且喜欢把这个城市的领导权心甘情愿地交给别人。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此地的风气似乎是很容易被别人所接管,南京人并不在乎自己被领导。在电视机镜头前露面的各级官员,常操一口浓厚的外地口音,在南京不只是当作家容易,干什么都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南京人不在乎别人在自己的地头上横行撒野,南京人对外地人甚至充满欣赏。以餐饮为例,南京人多少年来,一直是兴致勃勃地品尝别人的美味佳肴,各种风格的口味都能够让南京人大快朵颐。

宽容对创作的好处显而易见,宽容是对文学事业的最大扶持,宽容是文学的根本。文学这棵树有时候并不太在乎什么特殊的养料,文学不在乎待遇,不在乎级别,有时候,只要有那点自由清新的空气,有点阳光和雨露,就可以根深叶茂地自然生长。文学创作从来都是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它永远是最需要独特的东西,是个性而不是共性。指望大家一拥而上,搞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这样的场面会显得非常可笑,结果一定是缘木求鱼。为文学施肥弄不好会好心办坏事,揠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宽容就是给创作者一个足够的自由空间,别管他别理他,用不着太在乎他,让他自生自灭。多少年来,文学吃的最多苦头,遭遇的最大劫难,都是干涉太多。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干涉,而是来自内心的捣乱,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文学创作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条件,很多准备写作的人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如果怎么样,我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如果给我时间,如果让我写出来,如果保证让我的书出版,如果政策允许,如果领导能够十分关心,如果有美人红袖夜添香,如果媒体肯为我拚命鼓吹,如果这个如果那个,于是便有一位大作家冒了出来,便有一部传世的《红楼梦》再生。文学艺术从来就不太相信什么如果,一个人想当作家,选择南京这样一个宽容的城市,应该不算是什么大错,不过,就算是选择对了一个城市,最多也只是刚迈出去了第一步,真要以为来到南京,就睡在了作家的摇篮里,一定会名成功就,无疑是大错特错。

问题真的是很简单,前人的经验早已证明,当作家没有什么如果,真要有,也只有简简单单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南京的作家不继续努力,不实实在在地坐下来爬格子,所谓此地容易产生作家,就会是句不折不扣的空话。文学最容易骗人,相对而言,南京的过去和当下,出现的作家仍然是多,并不意味着以后还是继续会多,这里面只有巧合,没有什么必然。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繁荣,还是现在的兴旺,都有严重不足的一面,都有拔高的嫌疑。文学正在萧条,虽然不至于说是正在恶化,却真的谈不上有多少景气,这已是一个谁都可以看见的事实。在全国的这盘棋中,或许正是因为文学不太热了,正是因为作家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关注,大家都不争先恐后地去玩了,南京还有那么几个人在坚持,在继续玩着,这才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成绩,平心而论,这些小成绩还不足以担当文学的繁荣和兴旺。

责任编辑⊙青鸟

叶兆言,南京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长篇小说《死水》、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叶兆言文集》等。

猜你喜欢
叶兆言瘦马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环球时报(2022-08-16)2022-08-16 15:13:53
秦淮河畔、古城墙下,叶兆言《南京传》南京首发
远眺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南京·九间堂
金色年华(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叶兆言
金山(2015年7期)2015-07-27 11:00:08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西风瘦马,残阳尘沙
参花(下)(2014年11期)2014-12-12 12:20:33
能不能做朋友,要先看他的卫生间
意林(2014年12期)2014-08-27 17: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