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平衡美——和声、织体的“张”与“弛”

2011-08-15 00:42
飞天 2011年22期
关键词:织体音程乐段

柳 潇

在音乐作品中各音乐要素都有种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而“张”与“弛”是其中表现音乐作品结构平衡美的最核心及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平衡美是音乐结构内部和谐、秩序、张弛平衡的审美原则。“张”是指音乐发展中的紧张度与张力,它赋予音乐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推动力。“弛”是指音乐的舒缓和松弛,是使音乐发展具有鲜明的对比与层次性不可却少的重要因素。

和声、织体的变化是钢琴音乐作品发展动力的源泉。“音乐在不断的紧张与放松、动力与平衡中发展变化,从而使人产生细腻、丰富的审美体验。

和声的物理音响运动中,包含着紧张、松弛的起伏变化,这种张弛起伏推动着音乐的发展运动,并成为组织、控制音乐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一种结构力。在和声中,不同关系的音程所构成的和弦具有不同的紧张度,和声的紧张度与和声音响的协和不协和程度成正比。一个和弦,包含的不协和音程越多,和弦的不协和程度越高,其紧张度就越大;反之,一个和弦包含的协和音程越多,该和弦的协和程度越高,其紧张度就越小。影响和声紧张度大小的因素还有调式内不稳定音在倾向性方面的尖锐程度,一般来说,大二度和自然音的紧张度都较弱,小二度和变化音都较强;各类大、小、纯音程的紧张度都较弱,增减音程都较强。另外,和声节奏的疏密、轻重关系也是和声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体现着音乐的静与动、弱与强的力度变化。

各种音程的协和度可分为三类:协和音程,包括各种纯音程;不完全协和音程,包括大三、小三、大六和小六度;不协和音程,包括大二、小二、大七、小七以及各种增减音程。

根据音程协和度的划分,将和弦按照紧张度由弱到强、协和到不协和、稳定到不稳定的角度,划分为以下几类:1、Ⅰ、Ⅳ、Ⅴ级和弦;2、Ⅱ、Ⅲ、Ⅵ、Ⅶ级和弦;3、属七和弦、副七和弦、重属、重导七和弦、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4、变和弦。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要结合具体作品的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下面通过实例从和声音响的协和不协和程度、调式内不稳定音在倾向性方面的尖锐程度、和声节奏的疏密、轻重关系三方面来看和声张弛的起伏变化。肖邦《练习曲》Op.10 No.1 第一部分。这首作品和声在音乐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1-16 小节,C 大调,平行乐段,由两个8 小节的乐段组成。第一乐段1-8 小节,和声进行为:Ⅰ—Ⅳ—Ⅶ/Ⅴ—Ⅴ—Ⅴ/Ⅴ—b5Ⅱ—Ⅴ,第二乐段9-16 小节,和声进行为:Ⅰ—Ⅳ6—Ⅶ/Ⅴ—Ⅴ—Ⅰ。第一乐段和声进行遵循了主到属的和声框架,以半终止结束。先由主和弦到下属和弦经过重导和弦的过渡解决到了属和弦,这一和声进行不仅使C 大调调性得以确定,还增加了调式的色彩性,后又接入了重属和弦、降五音的二级和弦,最终回到属和弦。Ⅶ/Ⅴ、Ⅴ/Ⅴ、b5Ⅱ这些不协和和弦都增加了和声的紧张感,调试的不稳定性。第二乐段以主和弦开始,经过转位的下属和弦到重导和弦的解决最后终止在主和弦上。与第一乐段不同的是在11 小节用下属和弦的转位,而第3 小节用原位和弦,根音发生了变化F-A,更多带有了Ⅵ级和弦的色彩。

通过分析对比两个乐段,从和声张弛的起伏变化看,第一乐段的和声较为复杂,和声张力由松弛到紧张再到松弛,强调了主属功能。而第二乐段的和声较为简单,和声力度变化幅度不大,起伏较温和,和声的张力则显得平和的多。作曲家在对两个乐段的和声节奏的处理上也是很有逻辑的,第一乐段的和声节奏是2(小节)-1-1-1-1-1-1,第二乐段为2-1-1-2-2。从中看出,第一乐段和声节奏紧密,第二乐段则稀疏,与两段整体和声进行的稳定与不稳定性相统一。在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两段音乐的情绪对比较鲜明,第一乐段更富有动力性,和声两次停留在属功能上,将音乐层层推进,和声的张力增强;第二乐段相对平静,舒缓,为作品第二部分转入a 小调做了情绪上的铺垫。两段在和声上的构思即对立又统一,为全曲的发展奠定了和声结构的基础。

织体指“在音乐陈述过程中声部的存在方式,以及各声部间垂直的相互关系。”织体根据其中不同的声部数目,分为单声部织体与多声部织体两类。而多声部织体根据其各声部的相互关系,又分为和声织体、复调织体及和声复调的综合织体。本文主要探讨钢琴织体中各织体类型在钢琴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的张弛关系。

单声部织体是无伴奏的单声部旋律进行。在钢琴作品中常采用单声部旋律或双手八度等,作为陈述主题材料或经过性段落出现。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Op.3,No.2)开始的三音动机和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导动机都是单声部织体,它们都作为陈述主题的音乐材料出现。两段织体分别运用了ff 和pp 这两种不同的力度呈示主题材料,更加简洁地表达了音乐主题,强调了主题性质。虽织体相同,力度不同,音乐同样呈现紧张感,音乐形象表达更加鲜明。

和声织体是音乐作品尤其是器乐作品中常见的织体形式,它通常也被称为主调音乐织体,即主旋律加上和声陪衬。其基本结构因素为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伴奏声部又分为中间填充和声和低音部。和声织体横向与纵向的疏与密能够直接反映出音乐张与弛的内在变化。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和声织体较为丰富,根据作曲家运用织体的各声部不同的结构和层次安排,来感受和声织体中典型的几种织体类型在音乐作品中产生的音乐张弛的和声音响效果。

奏鸣曲引子部分十小节主要运用了两种织体。其一是主导动机的和弦式织体(1-4 小节)。外声部(旋律声部和低声部)为和声进行的旋律声部,中声部是依照旋律声部的和声填充与和弦间的连接。此动机织体厚重,预示着整个乐章的感情核心,悲壮、庄严,充满矛盾与冲突,先显了内在的紧张度。其二是节奏型和弦伴奏织体(5-8 小节)。此织体是由旋律与伴奏声部相结合,有两音层和三音层之分。作曲家在此运用的是三音层的结构安排,即旋律、低音与中声部和弦填充,纵向看旋律与低音声部都为八度进行,中声部为三和弦填充,纵向和声浓密,旋律在中声部和弦有节奏的背景烘托下,营造出作曲家内心的动荡不安与悲怆情绪。整个引子部分的音乐发展是在丰满的和弦织体的推动下,逐步达到紧张状态的最高点。

此曲呈示部主部主题(11-50 小节)的织体为两音层结构,即旋律加填充和声与低音的八度震音伴奏构成。在伴奏织体均匀、规整的节奏衬托下,音乐进行平稳,与引子部分相比稍感松弛。呈示部副部主题(51-88 小节)织体为三音层结构,即旋律、低音与填充和声。由于三音层中各声部相对独立,低音部从伴奏声部分离出来,使得声部进行更加清晰,主次分明。织体简单,音乐轻快。结束部的主题(89-112 小节)由两乐句构成,都是分解和弦的织体类型。前四小节的乐句织体为四音层结构,即两个外声部和两个和声填充声部。而第二乐句的织体为二音层结构,实质是前一乐句四音层结构变化而来。它将上声部和第一中声部合为一层,将低声部和第二中声部合为一层,两外声部每一拍的第一音为旋律音且声部反向进行。此织体上下起伏,节奏紧凑,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富于音乐内在的张驰感。

织体结构的繁与简、疏与密能够体现音乐性格,增强音乐的戏剧化矛盾冲突,也是表现音乐发展中张弛关系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织体音程乐段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音乐游戏玩起来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