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婷婷
昌黎民歌是冀东民歌,乃至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代表。多年来,饱含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感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昌黎民歌,以清新、优美、朴素的艺术风格流传于世,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和喜爱,在全国民间音乐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如今《茉莉花》、《绣灯笼》和《拣棉花》等昌黎民歌已经成为河北民歌的经典作品,2000年昌黎民歌的诞生地---河北省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8年昌黎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昌黎民歌带着昌黎人的自豪走进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
昌黎民歌现已成为河北非遗文化的优秀元素,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使昌黎民歌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求得生存,又最大可能地延续和保持它的独特魅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由于目前昌黎民歌的传承人青黄不接、昌黎民歌内容陈旧、传承经费紧缺、传承机构的无政府状态、尚未建立长效传承机制、难以进行有效深入的调查研究及传承保护等等诸多传承问题,以及多元文化冲击、演出市场萎缩等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历经千年的昌黎民歌在当今社会如何得以传承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虽然近几年各级文化部门召开过几次关于昌黎民歌的研讨会,内容涉及昌黎民歌的艺术魅力的传承研究,而在这种必然的趋势下,如何与时俱进的顺应新的形势,使昌黎民歌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求得生存,又最大可能地延续和保持它的独特魅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进行互动共赢机制的策略研究,既是非遗传承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城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的需要;更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研究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机制策略,使长期散落在民间的昌黎民歌的传承系统化、针对性;促使研究成果由点到面的、发散性的,带动有关昌黎的文化事业或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互动共赢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
昌黎民歌现已成为河北非遗文化的优秀元素,如何使昌黎民歌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求得生存,又最大可能地延续和保持它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机制的政治环境。2008年10月16日,在西安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为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文化创新的推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与扶持。昌黎民歌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政府理应是全力的支持。
从经济学的角度,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规模的资本投入。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要把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动共赢,政府要大力出资,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及科技支撑。从社会学的角度,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增强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昌黎民歌传承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二,打造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机制的市场运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不断增强,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外,昌黎民歌的诞生之地——昌黎县,位于秦皇岛的西南部,恰恰坐落在辽西走廊南端的入口部位,自古就是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连接地带的交通冲要;更是经济、文化的交汇地;因此孕育了“故碣石文化”、“韩愈文化”、“三歌文化”、“葡萄酒文化”。
以深厚的人文历史为文化积淀;以秀美的山水风光为背景依托;以淳朴的昌黎民歌为特色品牌,创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的市场运作机制,使非遗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活”起来。
第三,构建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机制的相关体系。把昌黎民歌传承作为本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并转化成为与其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最终形成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机制,达到文化与产业的“共体、共系、共赢”。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业按目前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的外围层。秦皇岛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发展方面,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其他类别相比,成绩较为显著。从上世纪年代初开始,秦皇岛就开始发展旅游业。在“八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全省以自然风光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建设逐渐增多。
在本地的外贸、会展等等相关产业、及产品中将昌黎民歌的歌集、歌词紧融入其中,把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注入产品,对于昌黎民歌传播、推广具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意义。将昌黎民歌的原声演唱与旅游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甚至由政府出资培育昌黎民歌赛歌风景区,鼓励知名企业家投资赞助昌黎民歌的“活态”民俗村等等。
各级文化局应在何在昌黎民歌的挖掘、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昌黎民歌的昌黎民歌传承人在艺术创作中与时俱进,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体现民族文明精神内涵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而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正确地理解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重要意义以及保护措施,加强科学认知,明确操作规程,对于指导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近几年各级文化部门召开过几次关于昌黎民歌的研讨会,市政部门利用节假日、节庆日举办昌黎民歌展演、展示系列活动。但是如果能建立独立的昌黎民歌的博物馆、网站、图书馆等等,公众就会更直接的、现场的、真实的、静态的、动态的、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感受昌黎民歌。
在新形势下,按照文化、产业、经济三结合的新思路,从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展昌黎民歌表演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她的艺术价值,增强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的特点,使昌黎民歌文化成为与文化相关产业的体系链。
总之,昌黎民歌作为河北非遗文化的优秀元素是我国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虽然目前昌黎民歌遭遇多元文化冲击暂时陷入困境,但只要在政府的英明引导,合理运作,树立昌黎民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赢机制,使昌黎民歌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求得生存,又最大可能地延续和保持它的独特魅力,从而得到“共赢”的目的。愿我省的昌黎民歌传承在世界性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走出辉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