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瑾
江西赣南客家女性服饰特色初探
刘 瑾
客家服饰因为客家人原乡的情绪和执着而保留下来,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江西赣南客家女性服饰入手,研究其特色,体现客家服饰和谐相融的三个特性——传统性、艺术性、实用性。
江西赣南 客家女性服饰 特性
一件传统的民族民间服饰不仅沿袭着过去,讲述着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自身所代表着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内质,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虽然不少传统服饰和传统中一股执拗的习俗,目前仅保存在一些偏僻的山区和农村,但它拙朴的光华,却让人驻足品味。
江西赣南地区客家人的服饰正是这样,它式样不多的传统款式、内敛含蓄的美感表达、简洁方便的实用价值,正体现出这种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内涵并沿袭至今。我探寻赣南客家服饰除了对客家人特色着装的偏爱,还有它的服饰风韵散发出来的诱人魅力,以及对我的故乡中这个独特民系独特服饰风格的好奇。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衣冠士族,举家南迁,在赣南、粤东、闽南等地,同畲族等当地土著长期在共同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交往,互相吸收和融化,逐步形成具有共同方言、共同习俗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独特民系——客家汉族民系,当地象畲族等这样的原住民称这些作客他乡的中原人为“客家人”。客家人在长期的流离生活中显示了他们团结坚毅、开拓进取和崇文尚武的优秀民族精神以及倔强的民族性格,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落脚生根,繁衍生息,甚至以客为主。虽然在居住过程中与原住居民渐渐有所交往而最终形成统一的民系,但是,当一个族群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最初却并不为原来住民所接受,便会有保留其原来特性的趋势和心理状态,这就使得一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东西保存下来。正因为如此,客家服饰尤其是赣南客家女性服饰并未在与原住居民的交往中被同化甚至淹没,强烈的原乡意识使我在观察她们的形式造型和色彩象征时更加感受到客家传统的服饰特点。
蓝衫,是赣南客家传统的代表服饰,也是典型的传统中原汉族为正统的观念意识在客家衣饰上的反映。赣南客家人在隆重的庆典和盛事的时候才穿着蓝衫,可以算作是一种“大礼服”。有趣的是,无论男女,都有穿蓝衫的习俗。蓝衫又称大襟衫,女性的蓝衫,右衽偏襟,立领,用细布做成的褡袢钮扣,分别系于领口、前襟、腋下及腰际。蓝衫长度及膝,衣身和袖都非常肥大,大襟与袖口边沿镶万字阑杆花边;或以滚边加以固定,通常以不同色彩层次的布料依层次排列用手针贴缝,再用碎花布料滚边装饰。再正式一些的蓝衫,还要在下摆也镶以花边。无论是哪一种装饰形式,都是在朴素的蓝衫上唯一的点缀与细节,于简洁的层次和线条中渗透出充满质朴的美感,极具中原民服的特色服饰。
赣南客家女性在少女时期一般不穿大襟蓝衫,主要穿着白色大襟衫,偏襟右衽,非常小的立领,装饰很少,通常也只在袖口和前襟镶嵌花边,穿着白色是因为那是纯洁的颜色,少女的朴素的审美心态可略见一斑。婚后的女性穿白色的较少,因为要方便繁重的劳作,蓝衫耐脏又有吸汗、凉爽的功效,心理和生理需求使蓝衫开始成为主要服饰。喜爱的白色衣衫,也只套在蓝衫里面,露出领角,含蓄内敛。生育以后的女性就只穿蓝衫。蓝衫的颜色随女性的年龄加深,四、五十岁以后改为黑色或深蓝色。不同色调的蓝衫可以做为区别客家女婚与否的一个标志。
赣南客家女性由于多是农家女,整日需要在田间地头劳作,所以下身穿着直筒及膝的“便裤”,在节日里穿着的,裤脚还要镶上花边。便裤腰头宽十余寸,便于系扎,用白色土布缝制,裤身为蓝色或黑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这在以用色温和协调的客家服饰中倒是一个鲜例。
在蓝衫便裤之外,有一件服饰是赣南客家蓝衫必不可缺少的搭配——围裙。围裙是客家女性劳作时的防护布,为使衣服在厨房不被沾污,都系围裙,民间由此称“拦裙”,也有人根据“蓝衫”而配套地称作“蓝裙”。年轻女性喜欢浅色,已婚妇女系蓝色,在上面胸口处或是下摆一角绣有对称的花卉图案,四周镶上花边,都强调简洁明快。围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胸衣式长围裙,一种是半腰式短围裙,二者长度都刚及衣摆,甚至更短些。在长长短短的“上衣下裤”外形成一个层次面,错落有致。比较富裕的人家,围裙上挂有银链,并且在腰部、颈部都利用银链系扎,末端用搭钩钩住,不易松脱。
以往的客家妇女大多不穿袜子,而在小腿上部位裹上一块类似绑腿的织物,称为“水护”,用一整块土布织成,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正好能把小腿紧紧地包裹住,再用软布带自下而上地缠绕,也不系扎,只把带子一头塞进“水护”即可。心灵手巧的客家女还要在“水护”下边镶上花边或者刺绣,花式简洁协调。
赣南客家妇女不崇尚裹足,除了“水护”,平时难得穿鞋,但是她们对做鞋,却有独到的匠心。会不会做鞋,是衡量一个女子能干的标准,做多做少,体现了一个新娘的贤慧声誉。婚嫁时新娘的新鞋成了迎亲路上的展品,有的多达上百双。鞋子多用青色或黑色的土布制成,出嫁时的嫁花鞋精美绝伦,图案多用五彩花线绣成,有缠枝莲花、牡丹、菊花、凤鸟、蝴蝶等,鞋头上翘形如凤嘴,故名凤嘴鞋,也有些地区,如安远县民间叫做“嘴尖鹞仔鞋”。这种绣花鞋是唐朝的传统式样,随着南迁来的汉民流入赣南地区,一直在客家人中保存下来,到明清年间仍然是赣南客家妇女的主要式样。这样一双鞋,有些人做为一辈子的珍宝,婚后即压入箱底,到老死还穿上陪葬。在保持唐风的传统中原式样的同时,鞋在客家女子手中又有新的创造:鞋子后跟并不缝合,而是分成两段,中间用带子织成交叉的网状,两头系住,可以任意伸展收缩,无论脚形长短宽窄,都能适用,只一双鞋就可以解决问题。难怪客家人有句话说:“姑娘出嫁前做的鞋。可以穿一辈子。”“适用而已”的务实精神在形式的美感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赣南客家女性的头饰较为简单。旧时客家少女以长发辫为美,到临嫁那天起开始梳头挽发,称为“上头”,并在结婚当天挽髻加簪。加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簪子一般都由银制成,长约十厘米,中间较窄,两头稍大,末端尖利,簪上雕有花纹,十分精巧玲珑。把加簪做为一种仪式来进行,这是有来由的。在古代,客家人尤其是妇女,常遭倭寇和地方邪恶势力的欺凌。女性为防身,开始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以便在遭受突然袭击时给对方致命一击。为携带方便、隐蔽,又加以改进,插在发髻上防身自卫,后来逐步演变成银制装饰品。银簪不仅可防身,在客家人的传统民间医术中还可用作治病。对于头痛脑热等病症,簪到病除。所以,客家女子出嫁,母亲都要送一支银簪。今天,防身的作用早已经消失,但客家人的婚俗中,男方的礼品除了银纹丝手镯等各种银饰之外,一对系上银线或红丝线的银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赣南的龙南、定南、全南、上犹等地区的中青年妇女外出一般带包头帽,是主要帽饰之一。这种帽子式样独特,平摊开是一整块布帕,齐额包在头上,在脑后用带子一系,便是一顶实用的帽子,前额以及耳边两个帽角折起即可以成为遮阳的帽沿,放下来又可为耳朵两颊防风御寒。帽角和脑后系带处各缝上一朵红色绒线球制作的小花,摇摇曳曳,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颇有点苦中作乐,亦是客家本性的外在流露。老年妇女除了包头帽外,还有用质地较好的绉纱或有夹里的冬季面料制成的帽箍,在整个赣南地区都极为普遍。
纵观赣南客家女性服饰,它所包括的内涵在众多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服饰中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在具有浓厚移民形态的社会环境里,它充分体现了客家服饰的三个特征:传统性、艺术性、实用性。重要特性在发展中相互融合,使蓝衫、便裤、围裙等每一个元素之间都充满了和谐。随着现在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客家人也在变。他们走出了封闭式的宗法小社会——土围屋,脱去了蓝布大衫,穿上了流行时装,客家人不再以“客”居他乡,而是以主人的姿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迎接变革,也在变革中使自己强烈的原乡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客家人是这样,中国的其他本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也是亦然。
(刘瑾: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