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角度带动和谐社会理念

2011-08-15 00:45:37蔡扬
大家 2011年3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美的

蔡扬

以美学角度带动和谐社会理念

蔡扬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本文从如何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上着手,提出美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以中西古典美学精神为基础,以中华传统美学理念为纽带,重视美育对和谐人格的培养,才能够构建出新世纪下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和谐社会 美学理念 美育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具有活力、结构形态相对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在中国逐渐显露出来,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针对我国社会现状的这一特点,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所谓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那么,到底什么是“和谐”,我们又将如何更好地构建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呢?

一、以中西古典美学精神为基础,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发达起来的人类大脑必然要对美的现象做出理解把握,尤其是上古时代的哲人和思想家必然要把美的问题纳入他们的研究视野,给予理论性的解释。这就带来了美学思想的产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和谐”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它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老的西方,和谐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是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的美的最高境界。

在古代中国,儒家持入世态度追求社会的伦理和谐,道家遁世逍遥追求生命的自然和谐。“和谐”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同样具有崇高地位。美就是和谐,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后得出这个结论。他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和谐。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美学根据和内涵,从美学的角度,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意蕴,对我们深入理解和认真贯彻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中华传统美学理念为纽带,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就已经有了对于审美问题的零星看法。这些看法长期以来内容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而许多思想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论语·子路》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说的 “和”就意为和谐。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自然状态,也是 “和”的前提。和不等于同。同者,一也。和者,谐也。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如同交响乐,许多不同的乐器在指挥的协调下奏出丰富多彩的优美旋律,这就是和谐的形象诠释。讲求和谐,不能一味追求同化,而应当在促进各个不同要素自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求得和谐的合理化,这样的和谐,才是真正美好的和谐,才能持久稳定地促进人类发展。

此外,“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因此,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三、重视美育对和谐人格的培养。

马克思认为:“人类愈文明,社会愈进步,人对世界的把握就理应愈全面、愈完整、愈和谐、愈科学。其间,既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的等多方式的把握,也必不可少地需要有艺术的即审美的方式的把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是人,关键在人,在于人对世界全面、完整、和谐的科学把握。通过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人们才能领悟深沉而丰富的人性,实现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从而不断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提高素养,自然也就构建了和谐社会。那如何去提高一个国家人民的艺术审美水平呢?德国18世纪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指出:“要是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你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途径。”是的,想要提高一个国家人民的美意识,最直接的方式应该就是加强全民的美育水平了。美育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的感性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通过美育这种方式,教授给人们美的思想,人才能在形象创造和鉴赏中体悟美的存在,从而不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提高素养,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音乐,是美育绝不可缺的要点。对于音乐的功能价值,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多种论述。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乐通天的理论,提倡以平和之乐使人际关系调和天人关系统一的思想已经产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强调了礼乐对社会的美育作用和音乐的修身作用。孟子认为,艺术活动有助于处理人与之间韵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安定。荀子则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直至《乐记》,指出了只有“乐”才能以情动人,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生臻于真善美的境界,并且指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平均天下”。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在柏拉图的美学思中,美和善是不可分割的,艺术的美就是善。他进一步发展了毕这哥拉斯的“净化”理论,提出了“音乐美育”的观念,指出要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然的。在对待音乐艺术的观念上,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要达成共识,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推动音乐美育的发展。那么,一个和谐的社会就会在音乐艺术的迅速发展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和谐社会的精神就在于把社会关系和谐化、把人民素质审美化。从美的本质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美的社会,和谐的关系就是美的关系,和谐的人就是美的人。以美学角度带动和谐社会理念,以中西古典美学精神为基础,以中华传统美学理念为纽带,重视美育对和谐人格的培养,才能够构建出新世纪下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精神烘托起了我们社会整体的美,也带动了我们社会一切个体的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1]程钧.美学教程[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史修永.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学解读[J].江淮论坛,2006.

(蔡扬: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副教授,钢琴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键盘发展史、键盘结构学、钢琴与计算机应用、音乐美学等。)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