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辉
我国传统养生的演进及对现代运动处方的启迪
尹 辉
从运动健身和运动养生的角度出发,阐述我国传统运动疗法的演变与发展。说明我国古代运动养生理论及方法的独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传统运动疗法对当代运动处方的启迪作用,体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厚与博大。
运动处方的概念传入我国时间虽不长,但利用各种运动形式,来强身健体的做法在我国已源远流长,自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并逐步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人体运动文化就是一枝瑰丽的奇葩。体育运动和运动疗法的演变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出现的其他活动共存的,都是根据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自人类文明起,就在探索如何健康长寿。本文从我国古代运动疗法的角度,阐述传统养生的演进与发展,以及对现代运动处方的启迪作用。
青海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内画三组舞人手牵手翩翩而舞形象。从图形判断,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运动,在当时不仅使人们心情愉快,且有健身作用。这个发现,佐证了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先人们就创造了当时社会需要的运动方式。
《路史·阴康氏》中记有:“阴康氏之时,水隤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某关节者,乃制之为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上述内容表明,原始社会后期,先民已意识到运动的祛病健身作用,较早地运用体育的方法,增进自身的健康。利用跳舞的方式,治疗由内郁造成的脚肿。这可视为是运动疗法在我国最早的运用。
夏、商、西周时期,各代都有不同名称的学校。《孟子·藤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兼修文武,突出对身体训练的要求。其“乐舞”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教舞的目的是:“教之有舞,所以均调其血气,而收束其筋骸,条畅其精神,而涵养其心术,是以气血和平,耳目聪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术” 较快发展,对防病祛病意义重要。《庄子·刻意篇》中对当时导引之士,养形之人进行了描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以好也。”用训练呼吸方法和模仿鸟兽的动作,来进行肢体活动以达到“导气以和、引体令柔”的锻炼目的,是“神形皆养”的健身方法。
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人的衣食有保障,又适时运动,老天也不能令其病倒。如衣食无度,又缺乏适当的运动,那么老天也不能保全他。荀子强调了除衣食之外,运动对健康的作用,是古代正确的运动养生观念。
《吕氏春秋·尽数》中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思想。从自然和生活现象出发,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论证了运动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身体运动,促使气血畅通,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健康长寿目的。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
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记载着古代的导引术,这幅距今已2100多年的图上,绘有44位男女老少练功的各种姿势和动作。这幅《导引图》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导引的实际情景,显示那时的人们已经在利用各种体育运动来健身了,当时的导引健身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的养生理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并将名曰“五禽之戏”的一套保健操传给学生吴普,既虎扑、鹿跑、熊撼、猿摘、鹤翔。华佗的“五禽戏”是继承前人导引的“熊经鸟伸”等发展而来。常习练可使人筋骨刚健、动作轻盈、心情舒畅。“五禽戏”是以动养生的精华,鲜明地展示了我国古代运动健身的独特风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传统导引发展的重要阶段,葛洪的导引保健方法不拘于传统。他认为“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思,皆导引也”。对于导引养生还提出了防止运动伤损的观念,其防“伤”的方法和措施在《抱朴子·内篇·极言》的卫生要则中强调:“目不久视、坐不至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等。这些论述很具科学性,颇有见地。
唐朝是古代体育运动的黄金时代,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养生健身、治疗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采取有效的保健手段,使古老的养生保健导引术得以健康发展。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小劳”就是量力而行,不要使身体过度疲劳。他发展地继承了“以动养生”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把运动、养生和治病相结合进行的著名医者。还创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健操,《枕中方·导引》中说:“卧起,平气正坐。手叉掩项,目南视,上使手项与争,为之三过”;“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宜摇百关,为之各三”。他认为运动可使人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孙思邈堪称唐代运动医疗的专家。
“以动养生”的理论至宋代更进一步发展。“动”是导引养生的精髓,“动”可增强人的生理功能,达到抵御病邪,却病延年的目的。宋代养生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光辉的思想,创编了有利健康的运动体操。有“小劳术”、“八段锦”等。保健养生体操的创编成套,也是宋代的明显进步,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活动,与当代徒手体操的编制原则相符合。说明七百年前的宋代,已从实践中认识到保健体操的作用,并流传至今。由于宋代印刷术发达,各种书籍层出不穷,保健养生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续养生说》等;蒲处贯的《保生要录》;张君房的《云笈七鉴》;曾慥的《道枢》等。这些著作汇集并发展了前代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古代养生保健与运动疗法的宝贵资料。
明、清是我国导引养生学得以完善、发展、升华的时期,当时的养生家、医家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代养生保健资料,继承了唐、宋养生精华,出版了很多有价值的养生著作。如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靖的《赤凤髓》;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潘霨的《卫生要术》;王祖源的《内功图说》等。这些养生著作图文并茂,记录并描绘了很多养生方法。如张景岳提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慥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认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质基础。围绕着“形”和“神”而发展起来的导引养生学,这时期在理论上有长足的提高。
在实践上,明、清时期的健身方法层出不穷、各成流派。其显著特点就是将我国原有的传统健身方法,发展培育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体育之花——武术:十八般武艺、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各种锻炼方法的综合,提高了身体锻炼的简便性和功效。其中“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发展的结晶。特点是柔中带刚、动静结合、形神相宜。是一项很好的保健体操,如今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健身运动。清代学者颜元,一生习武,他在《颜习斋行言录》中强调“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这观点在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给予充分肯定。从保留下来的文献看,我国古代的运动疗法融祛病、强身为一体,具有非常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运动处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为了改进、提高、增强、完善身体某一部分或整体的功能(含心理健康方面)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的系列练习方法。现代运动处方分三类:竞技训练运动处方、预防保健运动处方、临床治疗运动处方。完整的运动处方一般包括运动项目、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现代运动处方中强调的运动强度、运动频度等内容,与传统养生方法所注重的运动适量和适度是一致的。如“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又如“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运动强度是制定和执行运动处方的关键,它对运动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要考虑到不同运动者的身体情况、年龄差异及伤病情况等,施以不同运动强度和频度。古代养生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要求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不要导致过度疲劳。现代运动处方选用适宜的运动手段和方法时,已不同程度地吸收、采纳了传统养生方法中的精髓。
“形神合一”是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显著特点,其心理养生也是我国古人高度重视的领域。各派养生家都强调和提倡“养心”、“调神”,讲究“独立守神”,使自己的精神、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对各种刺激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持心理平衡。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较大。面对各种心理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和发掘,我国传统养生理念。挖掘和探索传统养生的心理学精华,不仅有利于现代人的养生实践,而且对发展我国现代健康心理学、医疗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传统养生导引,是现代健身体操和医疗体育之源祖。是以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为底蕴,在不断的运动锻炼和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人类为自我优化生命机能为目的,而创造的运动方法。表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命活动规律,认识发展的演进过程。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锻炼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
现代运动处方与传统运动养生的思想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自上古先人用运动方法养生,至清代一直发展着,且内容愈见丰富、形式愈显多样,经过不断的总结、提炼更具广泛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已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实践成果。探讨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方法、运动理论,对现代运动处方的研究和推广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要充分研究、发掘我国古代传统运动养生疗法的真谛,使其在现代医疗保健事业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1]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尹辉:河北联合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