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陈 曦
提升我国基础音乐的地位,改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考核体制和教育模式,实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是当前改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众多方法之一。
音乐文化 师资 实践
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0C2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建立了基本完善的系统,民族音乐教育做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民族音乐发展畸形的问题,虽然民族音乐在基础音乐教育之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是中小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并不感兴趣。也不能进行大量的诵唱,对民族音乐教学的价值也不明白,不能对民族音乐进行审美性思考、批判性继承。造成我国民族音乐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因此,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调整。 使民族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通过将优秀民族音乐寓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之中,不断改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现状,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各个地区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优秀传统民族音乐融入到我国基础音乐之中,不断地繁荣地方特色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具体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之中,就是围绕我国基础音乐教学活动以及基础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基础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基础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基础音乐教育的科学模式构成需要一个稳定的结构,最终自成系统,良性循环。然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着失衡的现象,基础音乐教育模式构成不合理,因此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我国部分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着畸形发展的趋势,从硬件上来说,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基础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从观念上说,还有许多中小学依旧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观念,忽视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模式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在音乐教学方向上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造成了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僵化。因此要构建新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对应试教育的理解,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中小学民族音乐纳入到考试体系之中。其次要注重对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师资、民族音乐教育设备给予高度重视。在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学习,正确理解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各个地区通过对本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出讨论和总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案。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是对教材进行简单的讲解、背唱,忽略基础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和多元化模式。可以说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尚未从技术型转变为审美型、艺术型的模式。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应该让中小学生在获得民族音乐的审美状态下加之以多元,使学生形成对音乐学习的和谐化、民族化、创新化、多元化。最终使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成不断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教育模式。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四中时说:“荀子说音乐可“正身行”,就是让你站得正,行得稳,堂堂正正做人;“广教化”,就是让音乐面向大众,让人们爱生活;“美风俗”,就是让社会风尚得到美化,而音乐本身就是美的。因此要更注重音乐对人思想的启迪。”也就是说,在基础音乐教学之中,我们要重视的基础音乐教育对人的审美性发展,要实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技能性向审美性教育方向的转变,最重要的是确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主体学科之一。然后重新确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考核体制,用一种新的基础音乐教育考核体制来实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就是说要将优秀的现代民族音乐作品融入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之中。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编排与中小学生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大部分学校不能够把教学大纲要求的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民族器乐融会贯通,并且不能深入挖掘对民族音乐教育深刻层面。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教材并不感兴趣,教材中的部分民族音乐内容因为系统的讲解也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审美需求。因此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现状而不断改革。音乐教育让学生接触的音乐文化当然是以了精神方面内容为主,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精神”方面的音乐文化不只是指传统的音乐文化,还应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切音乐文化现象。这些音乐文化既然存在于社会上,学生就有了解的必要。除此之外,对于音乐文化古迹、乐队编制等知识也应该列为音乐教育的内容。
基础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和科学化。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对基础音乐教育机构的科学化认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况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基础音乐设备简陋,尤其是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而农村中小学生数量几乎占到我国中小学生总量的五分之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使许多中小学忽视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普遍落后的状况。对于师资力量,首先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再者就是对基础音乐教师的再培训。要使基础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科学化管理的基础音乐管理机构。首先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基础音乐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将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建议和学术论文通过研讨和探究使之成果化,然后再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不断创新和活跃的教学体制。其次建立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用科学的教育方针逐渐使基础音乐课程教育不断合理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着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缺点,也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漏缺。即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基础音乐教育也需要社会实践,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历史。对基础音乐实物性的考察和历史背景的具体了解能增加中小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了解。对音乐的创作实践和乐队演唱能提高中小学生对音乐创造的能力。加深中小学生对社会民间传统音乐社团的交流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脉络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因此基础音乐教学也需要不断的增加社会实践即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
[1]张大军.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之我见——重读新《音乐课程标准》有感[J].甘肃科技,2007.12.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陈曦: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