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锦
小议运用舞蹈教育激发幼儿的心灵情感
张桂锦
幼儿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在广受幼儿喜爱的同时成为心灵美育的中流砥柱,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巨大优势。幼儿舞蹈以陶冶性情为中心,能够于细微之处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教化善良的儿童辨别真、善、美。本文依据幼儿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以幼儿园艺术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培养幼儿优秀的审美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全身的协调能力等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舞蹈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心灵情感。
舞蹈艺术魅力 幼儿审美教育 想象能力 心灵情感
在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舞蹈艺术作为一门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在广受孩子们热爱的同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幼儿启蒙教育话题。舞蹈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璀璨明珠,就拿中华民族来说,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五十六类舞蹈,或婉柔含蓄,或热烈奔放,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意志品质。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必备之课,她能通过细腻的肢体感知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历史文学、音乐艺术的独创之美,这是任何一种幼儿启蒙教育所无法达成的。幼儿舞蹈教育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以优雅的审美陶冶幼儿情操,使之充分享受典雅之美,真正进入到艺术的天地。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作者拟对舞蹈艺术如何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情感认知做出有益思考。
古往今来,舞蹈一直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最为直接的媒介,尽管现代社会精彩纷呈,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青少年交流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教育能够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有助于满足少年儿童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当幼儿以典雅的舞蹈进行艺术交流的时候,他们能够欣赏的不仅仅是艺术带来的愉悦,还能感受到对真善美的渴求。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舞蹈教学不仅有助于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出众的气质更能拥有周身协调能力,达到智商与情商的完美双赢。另外,幼儿舞蹈教学作为幼儿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益于幼儿在接受舞蹈艺术美韵律美节奏美的陶冶同时逐渐具备较好的人格品质,获得周身协调动作的基本能力。
无声胜有声,幼儿中国舞蹈网8V舞蹈训练与其他启蒙教育不同,立足于幼儿本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幼儿在接受舞蹈训练的同时不仅能陪要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有利于自尊、自强、独立的个性表达,从而培养孩子成为心灵美的人,并因此拥有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实际上,舞蹈学习的实质是右脑做思维训练,右脑的充分开发有益于幼儿做思维体操,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自古时起,舞蹈就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承载了重要的情感表达,幼儿舞蹈教师在训练时若能引入“自信心训练法”更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舞蹈艺术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充分的借助肢体语言实现内心情感的自由表达,并及时给予肯定,尽量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发挥,都有益于巩固其自信心的建立。
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很多舞蹈节目有主角配角之分,有出场先后之分,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弱的同学须向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请教并模仿,另一方面,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主,要求参与者相互协调合作才能达到人、舞、音乐的完美和谐,从而有利于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舞蹈教育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幼儿形成并发展高尚的道德情操、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这在这种类似社会性的协调和合作过程中,有利于挖掘幼儿的社会性意识,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协同能力,最终有益于他们以良好的个人素质融入社会。另外,教师通过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舞蹈表演有利于激励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重视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有益于提升全民族的艺术欣赏水准,同时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促成幼儿心灵健康成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成长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心里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我们能抓住有机会鼓励幼儿在艺术方面进行自主探究将有益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幼儿舞蹈一如“种太阳”那般阳光灿烂地融入进幼儿的生活与心灵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儿童的心灵。作为时空表现和动态造型完美结合的艺术,舞蹈通过人体协调、极具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作为舞蹈教师,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适当的推陈出新,不断满足孩子们日益变化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幼儿舞蹈教育,“情”字当头,舞蹈教育需做到“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动情”。
(一)于选材中显特色,寓教于乐
幼儿思维活跃,新奇的事物总易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与好奇心,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适当选材并加以改编,循循善诱,尤其要在情节设计上贴近少儿的生活,以艺术化的童趣激发孩子们的共鸣。如舞蹈“我有一头小毛驴”以一首歌开头:“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骑它上街去赶集……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它去赶集……我手里拿里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摔我一身泥”赶集是源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舞蹈就牢牢抓住了幼儿好奇、喜欢热闹、乐于模仿的特点,这样的选材极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和观赏兴趣,从而引申自身的情趣与见识。幼儿舞蹈教学异于成人,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肢体协调能力与自我表达,而非高难度的技巧性,所以选择教材上应避免成人化的课本,选择富于童趣,引人入胜的教材,调动孩子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幼儿好奇心重,善于且乐于模仿,教师如果能把合适的选材生动形象的转化为艺术感染力强的示范表演,会深深吸引幼儿的兴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模仿。但幼儿在接受能力与协调能力上还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在连贯动作上注重局部分解的讲解,激发幼儿掌握舞蹈技能的内心渴望,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讲解尽量形象、生动,要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成功激发幼儿的情感需求。
(二)于韵味中传情意,以人为本
幼儿舞蹈教育需以人为本,从关怀幼儿心灵的真实需求入手,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而非填鸭式的灌输,生硬的讲解。应以生动的情景,充满韵律美的讲解深入人心,注重肢体语言的丰富连贯与实际的形象生动,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在学生清晰理解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幼儿因混淆教学步骤而丧失积极性。
第一,传情达意——幼儿舞蹈是整个舞蹈范畴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幼儿舞蹈教育教师要善于以形象直观的舞蹈情感充分激发儿童的感情,综合孩子对舞蹈音乐的真实理解感受以及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与生活化的同时,立足于充满童趣的视觉,挖掘属于孩童的天真和灿烂,引导其进行心灵的审美活动。多领孩子参观公园、观看戏剧或者博物馆,让孩子有大量的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感知民族历史、文化意蕴,培养人文情怀,才能避免孩子对舞蹈的生硬模仿,在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独创性的发挥个人的艺术表现能力。
其二,以情动情——眼睛是内心的窗户,一双明媚灵动的双眸婉转流离无不诠释着艺术的灵动之美,若配上协调的舞姿与之迎合真是足以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了。以本人所学及结合教学经验,建议应从第一节舞蹈训练课的开始,注重幼儿眼部表情的训练,注重以眼神说话。另外,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应有与其相符合的情绪。舞蹈前老师首先要给孩子讲述舞蹈的情感基调,这样才更便于孩子理解。如“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师就应突出他们与暴风雪作斗争的顽强气质,鼓励幼儿去体会他们的内心所向,在舞蹈中以眼神示意观众,如果学生们真的能做到,无疑他们又受到了精神的陶冶,有利于意志品质的提高。
(张桂锦:湖州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舞蹈基础理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