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显峰
水彩艺术“本体性语言”的探究与思考
雷显峰
任何绘画形式都具有“语言”,这种“语言”体现了绘画形式的“本体性”,继而构成了绘画的“本体性语言”,它包括了绘画创作的材料、表现技法以及独特性的艺术特征,不同画种虽然在艺术追求上有着共性,但在“本体性语言”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会使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而同时这种“本体性语言”的形成也是一个画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水彩画源自西方,在传入我国之前已具有较为完整的“本体性语言”,在艺术创作多元化的当代,重新审视和剖析水彩画的“本体性语言”,有助于确立具有“水彩”特征的中国水彩画。
本体性语言 材料特征 风格的形成
任何绘画形式都具有“语言”,这种“语言”体现了绘画形式的“本体性”,继而构成了绘画的“本体性语言”,它包括了绘画创作的材料、表现技法以及独特性的艺术特征,不同画种虽然在艺术追求上有着共性,但在“本体性语言”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会使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而同时这种“本体性语言”的形成也是一个画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水彩画作为绘画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表现为以“水”和“彩”为主要材料的特征之外,再有就是通过技法构成的“综合语言”诉说水彩画的审美内涵和画家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在艺术创作多元化的当代,重新审视和剖析水彩画的“本体性语言”,有助于确立具有“水彩”特征的中国水彩画。
我们在阅读美术史时不难发现,所有艺术种类的起源都是从“实用性”出发的,这一点我们从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中随处可见,艺术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审美情愫的产生与升华而不断发展的,水彩画艺术也是如此。“实用性水彩”虽没有真正体现水彩艺术的“本体性语言”特征,但在表现技法上做了许多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创作手段,为后来英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绘画形式的材料语言都具有视觉、触觉、色彩等表面形态与特征,画家在创作中,运用材料语言于技法语言之中,继而产生艺术语言叙述和表现作品主题。创作材料转换为创作语言是物质到精神升华过程,它是绘画艺术产生与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形象塑造、情感传递以及审美价值的体现手段。“彩”通过“水”的调和依附在具有颗粒的“纸”上沉淀所形成的肌理,这是水彩最具代表性的“本体性语言”。“有彩无水”和“有水无彩”都是片面的追求水彩画某一部分的外在特征,而迷失了水彩画的“本体性语言”特征,这一现象在我国早期水彩画创作曾经出现,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影响了人们对水彩画的认识,有些作品更像是中国画的创作用了水彩的材料来表现。随着水彩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有些水彩画家尝试通过材料的创新以丰富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但创新要在水彩艺术“本体性”的原则下展开,否则即便我们做了许多努力,也会因失去“本体性语言”而使水彩画失掉灵韵的特征,那将不是水彩画艺术的进步而是走入歧途。水彩画所固有的“本体性语言”必须要保留,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拓展综合材料与技法在水彩画创作中的应用,让多样性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相适应,更广泛的材料被创新的技法所运用,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将“物”转化为“精神”,继而传达水彩艺术的精神。对材料、技法的认识与挖掘需要画家具有冒险的精神、深厚的修养和敏锐的思维,才会不断的丰富水彩画的“本体性语言”,是水彩画创作走向辉煌。
水彩画源于西方,其另外一个重要的“本体性语言”就是水彩画自产生之时受到了西方传统文化,特别是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西方绘画重“模仿”,中国绘画重“表现”。作为以写实为主线的水彩画,与西方其他画种一样,都是通过画面物象的透视、明暗关系的把握来表现创作主题。水彩画艺术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水彩画和中国的水墨画在材料、技法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感受到水彩画很容易与中国水墨画“联姻”,能够很直接的体现中西合璧的发展之路,但是我们的水彩画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探究水彩画这一西洋画种的“本体性语言”,所以才有水彩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以中国画的构图、用笔画在水彩纸上呈现的所谓“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水彩画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真正探究水彩画“本体性语言”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陶世虎水彩作品的雄浑凝重,王维新水彩作品的写意意蕴,黄铁山水彩作品的水色交融、关维兴水彩作品的严谨造型等等,这些当代的水彩画艺术大师都是对水彩画艺术的“本体性语言”做了深入的探究之后,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之相结合,使中国水彩画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可以说这些画家不仅发展了中国的水彩画艺术,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了水彩画的“本体性语言”。
[1]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雷显峰: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系水彩教研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