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芹
敦煌壁画的构图与图案纹样
孙淑芹
敦煌壁画内容庞大,形式结构丰富多样,但无论敦煌壁画如何复杂,古代画师都是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来绘制的,敦煌图案在莫高窟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建筑、壁画、彩塑几方面共有的装饰图案,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
敦煌壁画 构图 图案纹样
从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壁画中,绘画的装饰造型及装饰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壁画在敦煌千佛洞得以较完整地保存,敦煌壁画作为宗教艺术,目的是要传达出一种宗教情绪。壁画自由地运用美的规律,对画面元素进行合理组合,统一安排,表现出秩序美。敦煌壁画构图的有序性,表现在画面采用了均衡、对称、中心式、连环式构图形式。
均衡式构图使画面各种形态相互作用的“力”均衡对比,使人感觉舒适,因而视觉愉悦,产生快感从而使画面达到均衡,采用均衡构图的画面是非常多的。敦煌壁画有许多独立的画幅。但是,大部分都是和洞窟中的一些雕塑共同构成完整的主题,然而,我们目所触及的视域范围内无论围绕着主题的整幅画,还是一些描述主要情节的局部,其中的均衡形式都使我们感到非常舒适。
对称式构图也是敦煌壁画中采用非常多的形式之一。敦煌石窟装饰图案艺术成就极高。按其装饰范围与功能可分为多种装饰图案。其中窟顶的藻井图案、人字坡图案、铺地花砖图案、四命千佛图案、各部分命画的边饰等.均为对称图案。
向心式构图是对称式构图的一种特殊形式。《西方净土变》在唐代壁画中出现较多,内容表现了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向心式构图使得这种庞大的画面有秩有序,在突出中心佛的形象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繁多的人与物在画面安排上的矛盾。画师们运用向心式构图,加上灵活的画面布局,使得画面错落有致。层次感强.形式感突出。
连环式构图是装饰画常常采用的表现手法。画面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围绕主题有秩序的展开。《九色鹿本生》就采取了连环式,画面的构图依据情节需要,自由地安排事物。画面上九色鹿与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而又有序地反复出现在画面上在形式上全无明显界限区分,参差构成,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敦煌壁画中这种自由的时空观虽不是中国独有的,然而本土艺术的观念却为外来文化的根植提供了丰饶的沃土,使之能很快得以接纳与效用。
敦煌壁画的图案纹样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敦煌壁画的图案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
属于自然纹样的形象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各种形象,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巧妙地用加强、减弱、变化、添加、求全的方法进行艺术处理,概括变化为装饰性很强的纹样造型使之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在敦煌莫高窟中运用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要数植物纹样,最典型的有两种,莲花纹和忍冬纹两种。忍冬纹和莲花纹都是早期石窟图案纹样中广泛运用的,忍冬纹早在汉代就已作为装饰纹样,它是根据自然界的一种金银花变化而来的,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而成为佛教石窟艺术主要的纹样,从十六国一直延续到唐代。早期的纹样,风格简练概括粗放质朴,以散点平列的方法组成边饰。西魏以后忍冬纹的变化愈来愈复杂,风格也纤细秀丽,古代艺人把简单的忍冬纹根据对立统一的原理,条理与反复的原则,把它组织成为波状形、圆形、心形、方形龟背形等各种忍冬纹,与其他纹样穿插变化,组成有节奏、有韵律的边饰纹样,富于变化,大方活泼。
几何纹样在莫高窟石窟装饰上也极为常见。在早期石窟中,几何纹结合忍冬纹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在平面图案、藻井图案上运用很广。菱形纹是用斜线相交成菱形纹样,又在菱形中增加点的花纹,一般也用它作为边缘图案。在平面图案上画在倒悬的莲花纹外圈,使莲花增加了宗教的神圣感。散点小叶纹在平面图案上也常出现,以几个小点组成,有的点的形态类似忍冬纹,也有用不规则的S形,以其简单的单项排列连续成边缘纹样。回旋纹,这种纹样类似风车轮子的运转,从中心向外旋转,效果生动优美,在平面图案中,用它衬托莲花纹,结合得非常巧妙。几何纹在魏以后逐渐减少,在藻井上边饰多以卷草纹代替,有时为了起对比作用,在数条边饰中也间以几何纹。
[1]张应生.敦煌壁画形式构成初探[J].人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
[2]胡朝阳.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学特征[J].敦煌研究,2003.
[3]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J].敦煌研究,1995.
(孙淑芹:华东师范大学,讲师,《中国美术研究》、《画院》编辑。研究方向:美术史论与美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