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濒灭剧种“罗卷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发展

2011-08-15 00:45:37甘洁
大家 2011年3期
关键词:汝南汝南县剧种

甘洁

豫南濒灭剧种“罗卷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发展

甘洁

罗卷戏是我国众多剧种中两个独具特色、古老稀有的民间传统剧种,是明代末期发源于驻马店汝南县一带的卷戏和清代初期流入汝南县的罗戏的总称。罗卷戏唱腔优美,表演内容丰富,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卷戏 生存现状 保护发展

罗卷戏是我国众多剧种中两个独具特色、古老稀有的民间传统剧种,是明代末期发源于驻马店汝南县一带的卷戏和清代初期流入汝南县的罗戏的总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卷戏在过去的年代里,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起到了丰富农村人民生活的作用。然而,罗卷戏正在默默地收起昔日的辉煌,正在走向消亡。研究罗卷戏的现状及保护发展有利于这个濒灭剧种的抢救保护与继承发展。

一、罗卷戏的生存现状

嘉庆以后,有关罗卷戏的文字记载就比较少了。笔者在去汝南采访的时候,通过田野调查,得知20世纪20年代之后,河南梆子、越调等剧种逐渐流入汝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民间流传着“骚罗戏、浪卷戏,要看还是梆子戏”的说法。面对这种形势,罗卷戏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艺人们吸收一些河南梆子的唱法。于是便出现了群众称之为“卷罗梆,三下汤”的特殊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罗卷戏已处于凋敝时期,这一方面是罗卷戏本身作为一种流传戏曲艺术形式,没能跟上时代进步而向前发展,仍保持粗狂的风味,单调的吹管乐。

老一辈罗卷戏艺人也相继谢世,后继乏人,青黄不接,以致在群众中造成“骚罗戏,浪卷戏,论看还是梆子戏”的歌谣,可见其境况不佳。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罗卷戏从戏剧舞台山上逐渐消失。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抢救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曾做过大量工作。汝南罗卷戏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汝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年轻人不愿学演罗卷戏,剧种的传承存在严重的问题。笔者在采访致力于罗卷戏研究的孙三民老师时,他说“现在找几个人在一起唱几段都很难”。目前,汝南县会唱和演奏罗卷戏伴奏乐器的仅有几个民间老艺人,都已年逾八旬,已是风烛残年,传承断代、后继乏人,恢复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罗卷戏的保护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宣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发,给罗卷戏吹来春风,带来生机。面对罗卷戏濒临消亡的局面,抢救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已刻不容缓。但是真正要使罗卷戏得以保护、相传和发展,要重现生机,再度繁荣辉煌,绝非一件易事,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尤其对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具体地说,抢救、保护、发展罗卷戏,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抢救、保护和发展罗卷戏,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建立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汝南罗卷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使罗卷戏成为汝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实施长期有效的保护措施,得以传承发展下去。

(二)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

罗卷戏于2008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罗卷戏的属性、价值的认识、肯定和定位,也是抢救、保护和发展罗卷戏的前提和依据。目前已经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及干部、群众的足够重视、关注,罗卷戏又孕育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领导小组”。由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切实加强其领导,保证其工作顺利开展。

2.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保护方案》。方案应切合实际,内容翔实,可行性强。

3.成立“汝南罗卷戏艺术研究所”。由戏曲、音乐、艺术、文物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和罗卷戏的新老艺人组成,主要从事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4.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既要恢复建立专业的罗卷戏艺术团,又要鼓励、扶持农村业余罗卷戏剧团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对民间业余罗卷戏剧团,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业务上进行指导,经费上给予资助。要强化人才开发,把罗卷戏老艺人请出来,言传身教,培养演员新秀和作曲、表演、器乐等各方面接班人。

5.虽然罗卷戏极富特色,但由于艺术形式没有大的突破,建议罗卷戏工作者建议罗卷戏工作者在创作和演绎时,要积极挖掘罗卷戏流失的原有唱腔,寻找更适合罗卷戏、更适合时代的曲调旋律作品。

6.编腔造乐中存在着罗卷戏剧种特色淡化和异化的现象。把别的唱腔和乐器搬过来加入到罗卷戏中,罗卷戏工作者在创作中要把握好罗卷戏的风格,虚心向老艺人请教。在曲调上丰富内涵,提高品位,使罗卷戏的主旋律也能载入我国戏曲艺术的经典行列,使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扬光大。

7.政府每年应筹资作为罗卷戏的保护、发展、研究的经费,扶持专业或业余罗卷戏剧团。

(三)确定具体的保护内容,制订长远的保护计划

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可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大块。

1.静态保护

(1)在全县范围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罗卷戏发源、发展及其历史沿革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传人,以及曲谱、艺人、乐器、剧目及价值全部状况。

(2)深入挖掘罗卷戏的渊源、发展衍变和文化内涵,研究罗卷戏与豫剧、越调、曲剧的关系,研究罗卷戏与生活、生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采取纵向加横向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使研究工作真正深入而不局限于表面,不局限于纵向,不局限于本地。

(3)建立罗卷戏资料档案库,对于罗卷戏的传统剧目、曲牌、表演形式、渊源史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采取现代科技手段保存相关的资料、照片、光盘、软盘和实物等。

(4)建立罗卷戏保护的例会制度。由罗卷戏保护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指导、落实罗卷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2.动态保护

(1)对在世的罗卷戏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从生活、医疗等方面统筹考虑,逐步落实。

(2)建立“汝南罗卷戏艺术研究所”和“罗卷戏艺术档案室”,制定目标明确的研究课题,由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地对罗卷戏的历史沿革、词、曲、唱腔、乐器、表演风格等开展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

(3)采取录音、录像的方式,对老艺人言传口授的传统剧目,进行记录、整理并结集印刷出版。

(4)建立“汝南县罗卷戏培训基地”,培养新一代罗卷戏艺术人才。

我们所说的罗卷戏保护,应该是广义上的保护,应蕴含抢救、传承、发展、创新等内容,保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在确定了具体保护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一个长远的保护计划,长计划,短安排,分阶段有序地开展保护工作,各不同阶段应达到相应的预期目标。

[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C].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2.

[2]中国戏曲曲艺词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下)[C].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本文系: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2400450105)阶段性成果。

(甘洁:河南省黄淮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汝南汝南县剧种
乡村振兴背景下汝南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村委主任(2023年4期)2023-11-03 21:06:10
摄影作品赏析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戏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10:00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15岁少女完成史上最艰难的攀岩
汝南县
河南汝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之比较
魅力中国(2019年14期)2019-07-15 09:39:52
论汝南县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定位与开发思路
汝南县
乱谭小剧种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