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泥咕咕”的文化审美之我见

2011-08-15 00:45:37刘忠红
大家 2011年3期
关键词:浚县斑鸠玩具

刘忠红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审美之我见

刘忠红

本文以河南浚县的历史文化脉络为主线,阐述了浚县“泥咕咕”的源流,阐明了浚县“泥咕咕”在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群体中的存在关系。从单纯性与丰富性的和谐统一、简括性与具体性的和谐统一、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和谐统一这三个方面,对浚县“泥咕咕”的审美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这些形式表现特点,论证了浚县“泥咕咕”在现实世界中物性与心性交融互处的人文特点。同时,对浚县“泥咕咕”的塑作材料及彩绘工艺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泥咕咕 文化轨迹 文化审美

浚县地处河南豫北,是黄河古道上的一座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滋养,使这里储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泥咕咕”就是其中一块小小的活态化石。

浚县“泥咕咕”是当地所产泥玩具的一种泛称,因其尾部有孔,一吹就能发出“咕咕”的响声,当地老百姓就统称这种能发出响声的泥制玩具为“泥咕咕”。“泥咕咕”的品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动物、神兽、人物和变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斑鸠和骑马人,斑鸠源自于五帝时期颛顼、少昊氏族视鸟为春神和太阳的遗俗,而骑马人则发端于隋末瓦岗军黎阳仓战役之后,义军对死难将士的一种祭奠方式。

纵观历史的文化轨迹,浚县“泥咕咕”的渊源可追溯至五帝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迁都于帝丘时,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义,驯养六畜,还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教会人们捏制鸡、狗、马、猴等各种动物造型,以示六畜兴旺,祈福纳祥。人们效法依照捏制,久而久之,捏制泥狗泥鸟等动物形象便演变成一种民间技艺被流传下来,并传遍四方。时至隋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横征暴敛,飞扬跋扈,因而招致天下大乱,农民纷纷起义造反。起义军劲旅瓦岗军威声震天,大战黎阳。在这次战役中,由当时的瓦岗将领杨玘率部进军黎阳大伾山东麓夺取隋军的黎阳粮仓。在这场夺取黎阳粮仓的战斗中,瓦岗军与隋军的拼杀打得十分激烈,最终,瓦岗军虽英勇善战夺取了隋军粮仓,但其将士也伤亡惨重。为守住黎阳粮仓,杨玘收容余残部,扎寨黄河金堤屯兵垦田,畜锐养威。将士们中间有一些会捏塑“泥咕咕”的人,在稼穑闲暇之时,挖取黄河胶泥捏制战马、骑士、螺号、扁壶等泥塑制品,以示对阵亡将士的追悼和怀念之情。这一举动在当地很快流传开来,促使了泥制技艺的更加兴盛。当年瓦岗军将领杨玘屯兵的地方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杨玘屯村。这样,杨玘屯一带地区就成为浚县“泥咕咕”的主要传承地,历经千年的承袭与发展,形成现在品种繁多的“泥咕咕”艺泥制品。从而也使浚县“泥咕咕”成为中国现存不多的、著名的民间泥玩具主要产区之一。

在中国传统民间玩具这个特定的群体中,按民俗活动的性质来看,浚县“泥咕咕”属于戏耍类型的泥制玩具,供人们娱玩是它最主要的功能意义;按地域文化的关系来看,浚县“泥咕咕”属于北域风格中的中原类型泥制玩具,又“土”又“老”构成它率真亲切的艺术风貌;按机制原理的指设来看,浚县“泥咕咕”属于响声类型的泥制玩具,通过吹气的物理作用而产生音响效果;按工艺操作的方式来看,浚县“泥咕咕”属于塑作类型的泥制玩具,采用手工捏塑的加工工艺使玩具成型。从整体上看,“得心应手”与“因材施艺”是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的一种共性特征,在传统社会事项中,这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手工生产,也是一种最为大众化、最有全民性的手工生产。健康、朴素、简约、生动和地域特色,构成了民间玩具共有的艺术品质。

俗语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益于中原地区古风远俗的化育,浚县“泥咕咕”形成了自身形式的表现特点。其一是单纯性与丰富性的和谐统一。浚县“泥咕咕”的单体造型多表现为某个单一的客观对象,比如,某个传说人物或某个自然动物。某个客观对象独立构成某种“泥咕咕”的基本造型特征,这使“泥咕咕”的形态表达具有整体意义上的单纯性,比如,鸡、鸟、狮子、战马等。与此同时,在这种客观对象的单纯性上,又纳入了人的丰富的审美意愿,比如,在鸟的翅膀上勾画菊花瓣、桃花斑,在马的身上勾画牵牛花或莲草纹等。在单纯化的客观对象上进行丰富的主观审美创造,最终完善了一个既符合审美寓意又具有现实功能的整体造型结构,使单纯的客观对象内化于丰富的审美形式之中,让人看了耳目一新。其二是简括性与具体性的和谐统一。浚县“泥咕咕”以高度的简化、概括造型先声夺人,对人造成一种鲜明、直接的视觉冲击,比如,斑鸠的造型表现就是典型一例。民间艺人在对斑鸠的造型处理上,把头部和尾部以及腿部都进行了高度简化,使斑鸠极其整体化地被概括成一个肥硕的卵形,造型的整体感非常突出。但是,对斑鸠纹饰刻画的具体性却没被一笔勾销,比如,对斑鸠眼睛、羽毛、翅膀等部位,都做了经意的具体描绘,使人的审美追求得到明确展现,从而使斑鸠简括的形态产生出一种更强烈、更传神的形式品质,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兴趣、喜好或心向,使简括的造型语言在具体的装绘情境中充满张力,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其三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和谐统一。浚县“泥咕咕”的形象表现始终都保持着被表现对象的具象特征,比如,对各种人物、动物、神兽等的形象塑作,都没有因失去了表现对象的具象特征而导致人们无从把握对表现对象的原形判断。反而是以塑造相当鲜明的具象特征来体现人们试图征服自然,追求生命永续、憧憬幸福生活的观念情感。然而,这种对表现对象的具象塑造手法又是感性的、积极主动的,不是机械自然主义的。民间艺人十分善于从自然对象的感性认识中抽取出最核心、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元素,并将这一形式元素进行抽象化提炼,使其生动地传达出某种特定的观念内涵,比如,对马的表现是最具代表性的,在马的塑造表现中,马腿和躯体都被尽量缩短,而马头和脖颈却被极度拉长加宽,至使马头与脖颈几乎占据了整个作品体量的三分之二。但这样对局部进行富有强烈抽象意味的造型表现,看起来并不让人感到因抽象而产生判断错乱,反而会因抽象形式恰如其分的运用,使马的体态矫健威武,彰显当年义军战马的浑实大气,却也不失泥玩具拙朴喜人的乡土韵味。浚县“泥咕咕”的这些形式表现特点,使人们在现实的畅想中把物的力量与人的意欲进行比附关联,让“泥咕咕”的表现理念摆脱客观真实的制约,也即是说,在“泥咕咕”的形式世界里,物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处,使老百姓在不完善的现实世界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构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

浚县“泥咕咕”对制作材料的选择上,也离不开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农业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世世代代对土地的眷顾,也自然引起了人们对泥土的关注。捏塑“泥咕咕”的材料就取自杨玘屯村外黄河故道一米以下的黄胶泥土。这种黄胶泥土有着上千年的沉淀期,土质细腻且黏性大,可塑性很强。取这种泥土经浸泡、捶打和反复揉压后,其泥性的伸缩韧度极好,可使捏塑的玩具泥胎不崩不裂,柔润光滑,待捏好的泥胎阴干后再上窑焙烧,即可保证“泥咕咕”的硬度,使其不易破碎。在民间,“三分塑,七分彩”是泥塑工艺约定俗成的创作规律,浚县“泥咕咕”亦是如此,捏制成型的素胎,其神情与装饰效果离不开彩绘的涂染勾点。在传统彩绘工艺中,红、黑、白三种颜色是装饰“泥咕咕”的基本色。红颜色来自于当地烧砖窑的红土,把红土研磨成细粉做红颜色,白土做白颜色,草木炭做黑颜色(现已改用广告色)。在焙烧后的素胎上以黑色涂底,干后再在黑底上由着艺人的心思用红、白、兰、绿、黄等纯度很高的色信心手勾画、装点。经过民间艺人的智慧创造,最终将材料与工艺的局限性、文化与情感的独特性转化为“泥咕咕”特有的地域风格,穿越时光的隧道而历久弥新。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2.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刘忠红:郑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浚县斑鸠玩具
一对斑鸠飞过来
浚县大平调演出
炎黄地理(2022年4期)2022-05-06 11:02:43
浚县
斑鸠鸟
浚县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斑鸠
学生天地(2016年30期)2016-04-16 05:15:51
河南浚县隋代黎阳仓遗址
大众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 08: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