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理论对英语思维训练的启示

2011-08-15 00:43邓良春
群文天地 2011年22期

■邓良春

学习外语首重口头表达,要让英语如母语般流利清楚娓娓道来,要看英语思维水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若无思维参与,语言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文章针对大学生英语思维空白,思维紧张,思维单一,思维僵化的问题,应用意象图式理论成果进行逐一破解。

一、构建意象图式填补思维空白

“图式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对一系列事件的总体常识,如上旅馆,购票,借书。由于图式简化了对不完整或模糊信息的编译,使得这些每天程序化的知识构成了对人类语言理解的重要基础。故事如何表述,都有一套常规化知识,事物出现序列既有逻辑又合常规,据于此故事加工也就有方向可遵循。图式信息存于长时记忆系统,在信息加工时可很快唤醒。(Bussmann,H.P P416)

可以看出:第一,“故事(stories)”是图式形成之源,就像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组成一样,图式形成有赖于人的程序化常规化反应模式,需要当事人参与,体验特定环境,围绕事件中心开展,因而思维训练必然包含环境场景模拟再现;第二,图式是包含了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加工与理解范式,长时记忆三大特征而形成的概念系统,因而思维训练需要植入社会文化背景,促成语言自觉加工,形成语言解读范式,通过反复训练,形成对某一事物长期生动记忆;

英语思维空白普遍存在于学生口语训练之中,究其原因,是大脑投射信息画面呈现空白,即目的语信息未能整合为思维方式,未能构建出个人认知意象图式。学生能够背诵大量词汇,但都无法脱口而出,证明思维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没有参与进来;没有激活思维,就不能形成思想,更不能流利表达。要收到思维效果,只有让思维参与训练;要做到思维参与,惟有植入图式,让右脑形象加工代替左脑抽象背诵;句子——情景交替出现模式将刺激内在图式,各种活动把受训者情感因素调动起来,形成直观清楚生活体验。一是讲故事训练,根据亲身经历描述某重要场景,再现某生活体验,训练教材取自小学生日记,小学语文课本,中学生作文,日记等,故事讲解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最后由小故事转化为小论文观点提炼与讲解,从故事讲解化为英语演讲。二是英文电影剧情介绍。此阶段训练围绕中心情节发型,要求学生以喜欢热爱电影为题材,深入挖掘主题,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等,切入自身生活体验,有的放矢,思想感情深厚炽热。

三是汉英口译训练。此种训练,以学生个人一天生活回顾为契机,重点抓住自身体验感受,反复使用熟悉词汇进行表达。四是外出活动。以英文为唯一交流语言,学生将目及耳闻之事全部用英文表达,涉及主题要求事先查询英文对等词汇,通过大量丰富活动刺激意象图式产生。

二、激活图式创建思维路径

“语义的记忆并不是消极输入信息,而是通过激活自己记忆中的知识进行语义推导主动地获得语义解释的过程。他(Barlett)把这种知识称做‘图式’……图式是主体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图式,主体就不能对刺激进行反应和认识事物。图式还是主体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手段,可用来维持动作的经验。在多灵敏情况下,图式是以协调和综合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而不是单一地进行操作。总之,图式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熊学亮认为图式是客观事件结构在大脑中形成的‘大脑模型’。一个图式由属性或槽道和值组成。图式是组织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结构。”(彭建武:P75)

“图式则是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Lakoff和Johnson所说的“意象图式”,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王寅:P175)

可以看出图式存在的客观性与稳固性。无论使用哪种语言,思维背景的认知图式都是客观存在,恒久不变的,这就为我们破解人类共同的思维—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图式提供的策略是激活、激发原有意象图式以获取对意义的理解。强调协调与综合,意味着是自然条件下激发,各种条件下的互动。那么,思维训练可以情景创设为主线,主客互动为特征,建立起英语话语为主导的意象图式。

另外,图式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常规的信息反应模式,感性阶段不可逾越,因而英语思维训练要着力于开发和激活图式,直至将原有汉语图式予以替代;

思维紧张是基于不明朗不熟悉不安全认知体验,过度紧张使想好的话说不出来或不敢说或害怕说错,发音平时标准自由表达时全回到老套路中式英语。

改变此现状唯有先改变观念获取亲近认同感,因此要努力以生活为语言认知直觉之本,把语言经验丰富化多元化而不是机械重复。以社会文化模式为切入点,可以大幅度提高思维认同感和心理归宿感,可以造成思维错觉,自以为回到了母语环境,以此环境学外语将势如破竹。

熟悉度认可度越高,语言越具亲合力感染力,目前可采取的方法有:音乐熏陶,影片欣赏,饮食文化,度假庆典,旅游观光。紧张来源还在于外语学习长期理性化考试化倾向,学生无意识将语言边缘化机械化,生活与语言严重脱节,因此改变要义还在于放松,去掉压力包袱,正常看待语言。

三、创建图式生成环境应对思维僵化

“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关键,因为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特别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时,意象图式在其间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为我们能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所以,人类的理解和推理正是凭借这样的意象图式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就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经验网络和概念结构,这就是我们理解意义的基础。”(王寅:P177)

此处谈及意象图式对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意义。涉及思维抽象性,不能不谈及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一个概念的意义,是从简单基础感知出发获取的,概念化过程涉及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参与者调出内储图式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加工,整理归纳而形成系统化网络结构;若要培养思维的抽象性,就一定培养“常规性”反映模式。

所以意象图式形成,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加,而是调动起参与者本身知觉能动体验的过程,因而控制条件下进行思维训练,仍然着眼于参与者本身心理体验与自觉获得,所谓重复,并不是简单叠加信息,而是形成信息加工模式。

思维僵化期漫长无法应对语言活力要求,源于排斥疏远及注意力转移。认知强调突显,注意力越集中,问题解决可能性越大;若思维停滞无法继续,应是注意力转向母语或完全分散不能应对语言表达需要,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受环境挟持。与僵化相对应的就是灵活,由于语言表达是应内外环境条件而生的,情景结构和注意力定格(Event—frames,the windowing of attention)可以将思维打开,使其产生对环境的应激性;操作模式为:确立连结点,在实验控制的时间事件地点等条件下,训练受试者将注意力内收,停留于主观设定情景(如美国会议演讲大厅);突破口在大脑无法辨别主观经验与实际经验,往往是创设而生,通过主观暗示扭转现场情景体验,以框架为条理思维之纲,以内投思维为基点,定格思维,定调体验。

结语:图式犹如图画,必先映于脑海方可反映于语言;思维犹如加工厂,必有素材方可制造语言产品;要培养思维,首先要创建意象,既要调动心理认知体验,更要形成理性认识,从而使图式在脑海牢牢扎根;以意象图式为基准进行的思维训练,务必从经验观、注意观和突显观三个认识观出发,有效调动起思维积极性,克服思维障碍,从而攻破口语表达之难关。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