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春林
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技术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传统意义下的教育技术环境是不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必须注重整体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注重教育技术环境与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结合。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教学的推广应用,各院校在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建成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开发与应用环境,但在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重“硬”轻“软”,重“技术”轻“人文”,重“开发”轻“使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现代化的设备利用率不高,现代化环境有的成了一种摆设,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现代化教学,就是要有支持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环境,教育技术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现代化教学要求数量越来越多的硬件与软件,必须按不同的教学功能组成网络、组成系统,成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现代化教学要求教育技术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开展多种媒体组合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开展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多种学习资源的利用和资源的共享等。
信息条件下教育技术环境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环境,主要指所研究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学校教与学的活动及其相关的系统化信息技术条件。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条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条件,主要指各种开发环境。(2)现代学习资源利用的条件,主要指各种应用环境。(3)现代学习过程设计、开发与利用的条件,主要指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要为创建现代学习过程或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现代管理与评估条件。
硬件环境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它包括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及合理分布,以及连接、维持设施正常运转的保障措施等。
硬件环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可建设以下环境:
1、网络环境。主要指校园网络系统,该系统也可以与校际网和国际互联网联接,形成庞大的信息网络。校园内所有计算机都与网络相链。
2、开发环境。指各种多媒体制作中心等,能够进行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的制作与集成,主要包括音视频制作设备、图形工作站、动画工作站、采集与刻录系统、集成系统、数字输入输出设备等等。
3、存储环境。指现代教学媒体资源中心,将各种教学媒体素材、课件、网络课程、软件等集中储存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库中,供教学使用,这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各种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
4、应用环境。(1)多媒体教室。(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3)多媒体网络教室。(4)电子阅览室。
5、培训环境。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培训中心。
1.突出教学要求。从教学实用出发,注重设备与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适当购置部分新型高档制作设备,在资金投向、投量上优先满足教学第一线和重点学科的需要。
2.满足技术及其发展要求。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发展,选用较先进的设备,构建可靠、美观、配套、实用,且性价比较高的系统。
3.强调实用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必须是非常便于教师和学生直接应用的。
4.考虑管理与维护要求。由于各种设备组成的系统较复杂,不便于使用、维护与管理,因此,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另外,要建立详细的系统集成资料档案,以便为日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提供依据。
教育技术软件环境主要包括各种教育教学平台(开发、存储、应用等)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它应用软件、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与方法等。从发展的角度看,软件比硬件起着更大的作用,因此,要使硬件充分发挥效能,必须大力抓好软件建设。
1、教学系统平台。教育系统平台,包括开发、应用与管理平台,它是师生实施教学活动的舞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方便地设计课程、准备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和指导、辅导学生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科学、非量化的评价。学生在平台上方便地获得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源以及网络上沉积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料。因此教育平台应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操作上具有人性化,即符合一般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
目前教学系统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备课系统、课件制作系统、教学应用系统、远程教学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学习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等。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根本,包括多媒体素材、各种课件、网络课程和相关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建设主要采取购置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通用性较强的各学科教学辅导类软件和教学资源,可由学校出资购买,对专业性较强的资源以学科教师自主开发为主。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要对现有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整理。
3、资源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为了满足现代化教学中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要求,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将各种教学资源统一建库进行管理,以供教学使用。
4、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与方法。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应进行相应的应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一套与软硬件环境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模式与方法。
1.重视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教育软件对编程技术的要求不高,它的开发重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流程上。
2.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把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必须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实现技术与教学的真正结合。
3.将素质教育作为软件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
4.基本模式由操作与训练、指导、模拟等传统方式向问题解决、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方面发展。
教育技术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意识,教育技术政策与法规,教学氛围与学习风气等。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现代教育人文环境氛围,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难以发挥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技术人文环境建设上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与普及教育,不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2、加强教育技术法规与制度建设,引入激励机制,规范、引导与促进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硬件、软件有了,怎样让教师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变“要我用”为“我要用”,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与应用中的首要问题。
3、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员的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
4、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现代化教学育人氛围。
总之,教育技术的发展,已使过去传统的电化教育由辅助于教学的工具手段转化为支持现代化教学的系统教学环境。这种以多维形式出现的教学环境,不仅是设备或硬件配置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变化。所以,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刻不容缓。
[1]冯晓晴.E-Learning与现代教育技术[J].南京师大学报,2002.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2002.
[4]李克东.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中央电大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