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教与学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

2011-08-15 00:43刘杰
群文天地 2011年22期

■刘杰

应用型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型的高校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就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及远景来看,两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方式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两者的联系性不够,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往往出现懂设计不懂实践,忽视市场的重要性。或者实践性较丰富,但是缺乏创新及创造性,跟风、抄袭、借鉴的太多,弱化了艺术设计原创性的本质。

这些情况的出现,实际上跟高校的教育体制及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专业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或者是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进,以培养出真正的能适用社会并能引领社会发展的设计类人才。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开设情况

(一)目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情况

就我国目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有纯美术院校和设计院校之别,现代设计教育在前者偏重于造型艺术、个人创意,强调感觉、艺术品位,后者则注重市场的联系,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及就业结合得紧。设计院校中又有从高职升格为本科的,师资结构和教学、实训条件决定了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如笔者所在的海口经济学院。

(二)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情况

我校艺术设计类教育起步于2001年,起初为高职艺术教育,招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后逐步发展为包装与产品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数码动画设计多学科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截止到2011年6月将总共向社会输送了二千六百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2009年开始承办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招收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和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两个专业学生,目前在校本科生共389人。

(三)现有的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一种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另一种则是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前者通过教师课堂传授、讲解来体现,主要讲授设计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如前所述的一些方法、技巧、原理等等;后者则通过学生做命题练习来完成,即在程式化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所提供的素材信息来进行构思设计。作为基本教学思路,这种模式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摄取和巩固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思、创造性思维的优秀艺术专业设计人才而言,这种传统教学思路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二、教与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还不够、专业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大部分学校都是以借鉴和参考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少能够从自己所在的地域特色(如产业特点、区域优势、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考虑,把我国、我省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来。

(二)学生的实用操作、动手能力弱,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与社会脱节

设计学科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绝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的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开展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贴近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无疑将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认真筛选遴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核心课程的教学,经常分析教学形势,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于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将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与企业对艺术人才的具体要求衔接,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发展,使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随时都处在一种应对市场变化,随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态之中。

(2)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为了保证艺术教育工作落在实处,严格按照艺术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工作,成立了二级学院(艺术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下设系和教研室,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制订了相应的奖惩条例。领导成员强化过程管理,经常深入到课堂,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对课程的安排、教师的聘任、课堂教学及备课笔记、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都做到“严、细、实”。期中、期末组织专门人员检查教学文件、并做好检查记录,记入教师个人档案,同时结合学生测评情况,作为教师的年终考核依据。针对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每学期初都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学期临近结束及时总结,找出存在问题。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有效监督课堂教学,领导成员积极深入课堂,认真听课评课,并有计划地组织教研室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意见,及时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每学期都对学生的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给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教师及时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各学科老师开设公开课进行相互交流,切磋教学艺术,定期组织艺术教师外出进行教研观摩学习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和艺术品位。

(3)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和结构。

长期以来,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中,教师成为一种终身的职业被固定在初始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内,流动性差,封闭而僵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的加快和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就有的这种封闭式、终身制的教师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变革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基本队伍,建立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师导师制,全面负责该课程的定位、内容、计划及讲授。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以各种形式参与设计实践活动,将设计活动带入课堂,接轨市场,反哺教学。并带动学生投入社会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实践类外聘教师”队伍,聘请设计界的专家、设计公司的知名设计师等作为客座或外聘教授,兼任设计课堂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以及举办学术讲座、设计论坛等活动,将社会设计活动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课题共享的集约化教学模式。另外还需要建立一批稳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社会实践资源。

(4)引进国外艺术设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理性、实用的管理体制。这里有一个关于设计实战教学的案例,是英国某大学的一个关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设计教学实例,在课程开设之前校方已和企业达成意向,并由企业提供部分费用。课程开始后大体流程为:先由设计老师讲解设计主题,企业工业设计师讲解设计理念,史论老师讲述有关发展史,材料老师讲解材料知识,结构老师讲解产品的结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围绕同一设计主题所讲解的所有相关知识,为下一步进行设计打下理论和技能知识基础。第二步便是学生根据设计要求搜集资料,设计大量草图,提炼设计构思和设计精髓,进行设计构思的强化训练。第三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集合所有任课老师共同审阅学生的草图方案,研究并综合设计方案,最终会决定一个最佳方案。这个方案可能是一个人创作的,也可能是属于几个或者所有人的。第四步是进行分组深化设计,如材料设计为一组,机构设计为一组,市场调研为一组,做产品模型的为一组等。在分组深化设计过程中各组会根据进展情况会合进行讨论研究,协调分工与合作。第五步是设计初步完成,进行组装,制成少量产品并投入市场进行试销,根据试销情况及顾客反馈意见返回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设计完成并投入大批量生产。这是一个产品设计项目结合教学实践的大体流程,当然在设计之前首先应了解企业的设计风格并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企业要求的基础上提升设计作品的审美与个性。

在这样的实战教学中所学知识与实际设计紧密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整个设计过程,拓宽了设计思维,提高了设计水平,而且培养了一种互相沟通合作的团队意识,从而让学生能很快适应毕业后在企业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这无疑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学来说必然是无可否认的良性循环,因此,加强与企业合作,努力实现实战教学应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必然方向。

(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针对社会需求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结合海南的实际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寻找新的切入点,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创建特色艺术专业,因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高校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来提升。

(三)增强实践环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用操作能力

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将增强实践环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用操作能力,除了完成课堂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在课外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与实际操作的机会,适时、适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因为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与市场的关系。

(1)在校内建立工作室。“工作室模式”是以工艺种类、工艺技法划分的“工艺作坊”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创作设计与工艺技能相结合,强调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的教学形式,这使工作室制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替代的优越性。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学习”和“实战”相结合,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打破现有的班级格局,取消每班固定的教室,重新按专业方向分组,编成相应的专业工作室,并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和教学需求等配备相对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手段,应用并完善学分体制。同时,将教师按其专业特长及授课课程,编入相应的工作室,明确教、辅方向,使之更趋专业化。由此,原先学生固定在教室,教师去教室授课的模式被彻底打破,教师成为工作室的主要支配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根据课程变化及选课,按要求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工作室实行开放管理,由专业的教学辅助人员进行技能辅导。这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并提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动手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将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有效地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使课堂教学产生生动活泼的气氛。

(2)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为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学校可以与专业对口的设计公司、印刷厂、报社、杂志社和装饰工艺制作厂等合作,将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连接起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