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个关键问题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论断。他冲破了固有的观点,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毛泽东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要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并强调,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的好高骛远。不求基础巩固,只求声势浩大的人,做事永远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而毛泽东所讲的这些道理,至今对我们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正确抉择,之后,这条道路指引着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共不迷信理论、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它启示着我们当下的人们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理性地面对困难和失败;在处于人生或事业的低谷时,不要轻言放弃,要积蓄力量,保存实力,坚定信念,坚持到底,确立自己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最终,必定会赢得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发动工人阶级进行合法的斗争,积蓄革命力量,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了此理论的正确性。这些经典理论和事实对处于年幼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影响至深,所以在党内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
大革命失败后,异常强大且野蛮的敌人占据着中国大城市,无产阶级在城市中的斗争屡屡失败,致使中共无法在城市立足。在此严峻形势下,要不要继续革命,如何进行革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常理把工作重心继续放在城市,走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还是打破教条走别的道路?不走寻常路,肯定会遭到共产国际和国内一些共产党人的强烈反对。但如果继续走权威路线,攻打城市,在中国就是死路一条。中共冷静分析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而失败的教训,认真地分析中国的特有国情,认识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不适合中国国情。并果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不畏权威敢于探索新路子、敢于创新的一个党。
敢于探索,才能探出新路子,敢于创新,才能创出新天地。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一直指引着我们不断的前进。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村民按手印实行“包产到户”,喜获丰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小岗村敢于违背国家“意愿”,在冒着生死考验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新路子,这使小岗村富了起来,这是小岗村的骄傲。这一做法很快得到了国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使整个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富了起来,这是整个中国的骄傲。
邓小平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又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它要求人要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活动中要善于思考,能出新点子,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养成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创新习惯,从而实现完善和超越。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年轻人既要谦虚谨慎,又要朝气蓬勃,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勇于开拓创新。特别是在研究工作中,既要尊重权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注重学习和借鉴,但也要不畏权威,有敢于超越前人的勇气。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又屡遭失败。如果继续坚持进攻城市则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当时的中共中央,在组织城市暴动失败后,转而消极悲观。中共党内很多人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的前途感到失望,甚至怀疑深陷敌人包围的革命根据地能不能坚持,并一再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问题必须及时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否则,军心不稳,民心不定,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将岌岌可危,更谈不上发展。
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等一些共产党人没有气馁,积极地总结各地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理性地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中国的出路寻找着方向。毛泽东等一些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认为党“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举行暴动”,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领导群众。冷静分析之后,毛泽东等人及时说服起义军前委的多数同志,放弃原定计划,并立即召开文家市会议。会上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及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从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条件,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历史证明,这给经历失败并正处于极其困难时期的无产阶级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这对帮助中央确定点石成金的思想路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困难和失败不气馁,积极并理性地寻找出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到个人的一生,大到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失败。其实这些困难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克服它和面对它的勇气。困难和失败有时是客观出现的,有时是主观造成的,但不管怎样,个人要发展,国家要进步,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气馁,要积极地理性的去面对它,积极地总结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求新的出路而努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作好两种准备,即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为最后的成功垫铺台阶。保持积极的心态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养成博大宽广的胸怀。
应对挫折,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有的人总认为生活中的挫折、困境、失败都是消极的、可怕的,受挫折后往往悲观抑郁,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事实上,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并不全是坏事,它可以成为自强不息、奋起拼搏、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历史上许多优秀人物就是在挫折磨练中成熟,在困境中崛起。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总是一帆风顺,就会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所压跨。挫折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情绪紊乱,行为失措,甚至还会使人悲观厌世。另一方面,挫折还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炼,帮助人们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变得聪明,坚强。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员由6万锐减到1万,党的活动被迫转到地下。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之后的城市暴动屡遭失败,革命和党处在生死存亡边缘。毛泽东认识到如果再把城市作为重点,在国民党机械化重兵追击围堵下,中共势必灭亡。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识到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进攻城市是不行的,必须把部队转移到乡村,积蓄力量,以待时机。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加强了党的组织。10月末,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红色政权,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革命力量得以在农村保存、恢复并发展。之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在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下,没有以卵击石,而是非常注意保存自身力量,最后才得以发展。并且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夺取了全国的胜利。
今天,虽然革命战争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并没有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默默无闻攒能量,不声不响蓄锐气,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积蓄中等待时机,在等待中寄望未来。这种精神和品质,对于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人最终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关键取决于他内涵积蓄的深浅。人生常常如此,不必去争一时长短。急于求成,幻想一日千里,结果通常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即使侥幸,也终究是昙花一现,瞬间消失。“深挖井,缓开沟”,放长眼光,埋头积累,步步为营,厚积薄发。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主动示弱,而不是与不可战胜的困难不自量力地逞能。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为自己的东山再起争取空间和时间,从而反败为胜。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王桂琴.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1(1).
[4]吴继华.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6).
[5]关连芳,王海英.简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6).
[6]朱宏才.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探索[J].攀登(双月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