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兵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这其中就反映有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可以说莎士比亚悲剧集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鞭斥和关注。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对莎士比亚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另一种解读,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人文关怀。
一部杰出的作品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具有普世的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后世的读者能够透过作品获得新的解读和感悟。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从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最后悲惨的结局就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团体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从莎士比亚悲剧集当中的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就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
(一)人物称谓的歧视。如罗密欧的好友迈丘西奥唱出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的的诗句“罗拉比起他的情人来不过是个灶下的丫头;虽然她有一个会作诗的爱人;狄多是个蓬头垢面得村妇;克莉奥佩曲拉是个吉卜赛姑娘;海伦、西罗都是下流的娼妓;提斯柏也许有一双美丽的灰眼睛,可也不配相提并论”(第二幕第四场)。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尤其是下层阶级的妇女。再看迈丘西奥戏谑朱丽叶的乳媪“再见,老太太;再见,我的好姑娘!”(同上场)面对这样的取笑和欺辱,乳媪也毫不客气回敬道:“混账东西,他把老娘看做什么人啦?我不是那些烂污婊子,由得他取笑的。”(同上场)当迈丘西奥呼唤他的侍童时,竟是如此“狗才,快去找个外科医生来。”(第三幕第一场)甚至在亲人之间也可以看出这种称呼上的严重歧视,如朱丽叶的父亲开普莱特在朱丽叶拒绝他对自己的婚事安排时说道:“这该死的小贱妇!不孝的畜生!”(第三幕第五场)作为朱丽叶从小到大的乳媪在父女间说和时,开普莱特讥讽道:“闭嘴,你这叽里咕噜的蠢婆娘!我们不要听你的教训。”(第三幕第五场)又如朱丽叶乳媪的从仆彼得对准备为朱丽叶举行婚礼的乐工说道“我要给你们一顿骂,我骂你们是一群卖唱的叫花子。”(第四幕第五场)在我们看来彼得似有狐假虎威的味道,按我们日常话来说就是“狗仗人势”。
(二)受教育水平不平等。当朱丽叶的父亲准备在家中举行宴会,让仆人按名单去找人时,仆人竟无奈自言自语:“可是我们的老爷却叫我找这单子上有名字的人,我怎么知道写字的人在这上面写了什么?”正当仆人碰到罗密欧时,问道“请问先生,您念过书么?”罗密欧回答道“是的,那正是我不幸中的资产。”(第一幕第三场)一位是没受教育苦于一窍不通的仆人,一位是接受良好教育苦于爱情失落的公子,面对知识的作用竟是如此的大相径庭。乳媪在为罗密欧准备婚礼时问罗密欧“请问婚礼用的罗丝玛丽花和罗密欧是不是同一个字开头的呀?”(第二幕第四场)
(三)财富收入的不均衡。当开普莱特的仆人向罗密欧吹嘘自我身份时,“我的主人就是那个有钱有势的开普莱特,”(第一幕第一场);而当罗密欧的乳媪在给罗密欧与朱丽叶间牵线搭桥时也说道“告诉您吧,谁要是娶了她,才发财咧。”(第一幕第五场)而朱丽叶的父亲在为准备婚庆宴席时,下令仆人“给我去雇二十个有本领的厨子来”,仆人倒是更周到,“老爷,您请放心,我一定挑选那些能舔自己手指头的厨子来做菜。”(第四幕第二场)“朱丽叶生活的地方就是天堂,这儿的每一只猫、每一只狗、每一只小小的老鼠,都生活在天堂里,”(第三幕第三场)从这些对话中足见上层阶级在财富方面的富有,而下层民众又是如何的呢?当乳媪拿朱丽叶与自己的亲生女儿比较时,叹息道“苏珊跟她同年——上帝安息一切基督教灵魂!唉!苏珊是跟上帝在一起了,我命里不该有这个孩子。”(第一幕第三场)开普莱特家中的仆人的工作是“叫他们连洗手的功夫都没有,这真是糟糕!”(第一幕第五场)在罗密欧向卖药人寻求毒药时“难道你这样穷苦,还怕死吗?饥寒的痕迹刻在你的面颊上,贫乏和迫害在你的眼睛里放射出了饿火,轻蔑和卑贱重压在你的背上,这世间不是你的朋友,这世间的法律保护不了你,没有人为你定下一条法律使你富有,那么你何苦耐着贫穷呢?”(第五幕第一场)
(四)人格地位的不平等。开普莱特就朱丽叶与少年贵族巴里斯的婚姻作出安排时,“巴里斯伯爵,我可以大胆替我的孩子做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意志,是的,我对这一点可以断定。”(第三幕第四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根本缘由。甚至在朱丽叶起先明确拒绝父亲的安排时,开普莱特还说道“象她这样一个贱丫头,我们替她找到了这么一位高贵的绅士作他的新郎,她还不想想这是多么大的福气吗?”(第三幕第五场)当乳媪拿朱丽叶开心时,就罗密欧与巴里斯伯爵作比较时说道“罗密欧比起他来只好算是一块抹布;一只鹰也没有像巴里斯那样一双又是碧绿好看,又是锐利的眼睛。”(同上场)
(一)就剧中各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原因而言,需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我们知道,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在16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叶,正直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资产阶级萌芽早期,特别是早期欧洲人处于对海外寻求财富的探险狂热运动中,这时期拥有财富成的多寡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而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否合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标准已经不再重要。这种表现对外则体现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一批早期殖民者对亚非拉等地的殖民活动。如以传播基督教的福音为旗帜,行奴役这些地区居民之实;到处建立大型的种植庄园,掠夺劳动力资源;贩卖黑奴,进行残忍的人口贸易……凡此种种带来的后果是巨额财富流入欧洲,这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受这种外部环境的刺激,这反映到欧洲大陆内部则是百姓居民不论是上层与上层人士、上层人士与下层人士、还是平常的百姓之间都充满了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斗争,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论这种获得财富、权利、地位的手段是否合乎公平正义的精神,自然造成的社会普遍现象就是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广泛存在。这种现象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可以很容易就看到,如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境况。
(二)剧中不公平现象存在还有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原因,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经济上层建筑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依旧还存在阶级,不公平的现象就有其继续存在的客观的历史社会环境,只不过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有所区分而已。特别是处在社会转型阶段,这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表现的更加突出而广泛。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时的欧洲就由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处在巨大的激烈的交锋状态下,不同群体有着不同利益追求,而这种诉求按照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主张,个人利益自上的原则来说,只要是合乎己之所需就是合乎情理的。“我要为我自己的利益考虑”,自然以何种手段追求“自己有益之事”不再是主要的了。
(三)此外剧中不公平现象还与剧中各种人物的家庭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如当开普莱特的侄子提尔伯特就罗密欧参加开普莱特在家中举行的宴会说道“为了保持开普莱特家族的光荣,我把他杀死了也不算罪过”(第一幕第一场)而罗密欧在提尔伯特向他挑衅时也一再讲到“好开普莱特——我尊重这一姓氏,就像尊重我自己的姓氏一样——咱们还是讲和了吧。”(第三幕第一场)而下层劳苦大众则又是如何成称谓的呢?从开普莱特的家中仆役就可以进行一个鲜明的对比,开普莱特在家准备宴会时,众仆役忙里忙外,手忙脚乱的时候,仆甲对仆乙嚷道“谢谢你去叫那管门的让苏珊跟耐儿进来。”(第一幕第一场),从这些人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是拥有声望的大家族,对自己的姓氏看作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一种是微不足道的下层民众,就连他们的名字似乎也与他们的身份很合乎相称,“耐儿”,就是作为仆人要做到“学会忍耐得像个儿子一样”。
莎士比亚悲剧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明显而深刻的,前面提到的各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可以看出作者即有对主人公人物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惨结局惋惜,同时也充满了对下层民众境遇的同情和关怀,只不过长期以来,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些专家学者主要专注于对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包括主人公的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而通过对剧中一些小角色分析,如佣人,贵族,主人公亲朋等可见作者人文情怀。同样,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大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背景即:第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新型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人才;第三,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为反封建教会文化和构建新文化的天然素材;第四,新兴资产阶级暂时还没有新的理论体系,所以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鸣锣开道。这种背景正式作者莎士比亚创作这部流芳后世的历史背景和源泉。而这些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又包含哪些呢?即“崇人性”、“反封建”、“重个人主义”。总之,这种人文主义是重视现世生活、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与幸福、人的情感和理智、人的知识和追求精神,反对禁锢人性、虚伪造作、消极无为的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者莎士比亚以其柔弱的先进力量同强大的罪恶势力斗争的悲剧结局,来控诉封建社会和封建贵族,同时还批判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和残忍,以及当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士比亚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仅在欧洲文坛上享有崇高荣誉,还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精华凝结。莎士比亚作为十六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杰出的的伟大剧中家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以莎士比亚悲剧集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主要通过对剧中的一些小角色对话的角度出发,挖掘蕴含在这些人物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包括不同阶层的人格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拥有财富的多寡以及不同群体日常称呼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找出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社会上充斥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并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这些原因主要包括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资产阶级萌芽时代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所产生的巨大矛盾,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剧中各种人物的家庭历史背景这三个方面。而对剧中以上的这些诸多分析归结到一点则反映的是作者的人主义的思想即对人性的关怀,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普照。
[1][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2][古罗马马]克斯·奥勒留[著],梁秋实[译].沉思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