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剑舞的祭祀文化

2011-08-15 00:43张涛
群文天地 2011年22期

■张涛

剑舞是中国舞蹈史上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关于剑舞的故事更是渊远流传。剑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的出现,是以干戚舞的形式为基础的,而祭祀行为是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剑舞干戚舞与祭祀活动的结合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体现,对我国古代宗教、祭祀、乐舞等研究有着极强的参考价值。

剑舞干戚舞与祭祀活动的结合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体现,干戚舞即“持干戚之舞”,干,指盾;戚,指大斧。而祭祀行为是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历史,更创造了当时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而上古社会的祭祀,无疑是当时精神文化的主流部分。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繁多的祭祀行为,其中必然包括了祭祀活动中的歌舞——巫舞。《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明巫术是与鬼神交流的方法,巫女幻想用巫术与鬼神交流并控制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的意见会得到众人的信服。巫舞是巫师进行巫术的行为,巫师一般是跳巫舞或与众人一起跳巫舞来进行祭祀活动。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人们要想避免灾祸驱除邪气,就得“干儛,用兵以禳”。

夏商周三代,各种各样的巫舞充斥着宫廷和民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九歌》。《九歌》是战国时期的楚人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祀鬼神用的乐歌。祭祀形式一般是由男女巫师共同主持,两人中的一位是主巫(可男巫亦可女巫)代表着受祭的男神或女神,并且他将以鬼神的身份在仪式中唱歌、舞蹈。其余巫师以集体的形式表演歌舞与之配合演绎着迎神、送神、颂神、娱神的祭祀过程。在《九歌》中,也有歌曲是表达爱情的,如祭祀中表现的是神与神、鬼与鬼之间的爱恋。

剑是巫舞的主要道具之一,剑舞用来指挥祭祀活动的进行。其中的第一篇《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诗,是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这篇诗歌自始至终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主持祭祀的巫师镶着玉的法剑,指挥着祭祀仪式上的歌舞。诗不但描写了供神的铺设、祀神典礼的开场,而且把祭祀活动各项流程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剑舞还起到传达巫师与神灵对话作用。《九歌》的第六篇《少司令》是群巫集体唱的送神曲。诗中表达的是,人们想象少司命这时已经带着全副仪仗登上九天,去降服危害人类的“扫帚星”。巫师“竦长剑兮拥幼艾”,并与神灵对话。再次,剑舞在祭祀活动中是气势和力量的象征,起到辟邪之用。在祭祀活动中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行为称为“傩”,傩祭中的舞蹈被称为傩舞。在周代,一年中的三月、八月和十二月各举办一次傩祭。三月的称为“国傩”,用来驱除疫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八月的称为“天子傩”,用来疏通秋季气的通畅;十二月的称为“大傩”,所有官员都须参加,用来送走寒气。傩祭中的大傩一般由宫廷中专门掌管傩祭的官方相指挥。指挥者身穿熊皮,戴着黄金面具,持干戚去住宅中搜寻逐疫。其场面宏大,傩舞气势雄伟,当傩队来到门前时,“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到了周代,祭祀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其祭祀对象也有不同。《周礼·地官》记载:“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叹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不兴舞。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凡阳祀,用騂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凡时祀之牲,必用牷物。凡外祭,毁事,用尨可也。凡祭祀,共其牺牲,以授充人系之。凡牲不系者,共奉之。”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干戚舞与祭祀活动本身都是一种文化形态,祭祀活动促进或刺激了干戚舞的发展。同时,干戚舞的文化形态又使祭祀活动本身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同样,祭祀活动本身也多少反映着其干戚舞及整个乐舞文化形态的一些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特征,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形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干戚舞在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乐舞文化与祭祀文化的相结合,形成了古代特有的乐舞祭祀文化形态。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汉]班固.汉书·五行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中山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95.

[4][战国]屈原,吴广平撰.楚辞全解·九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8.

[5][战国]屈原,吴广平撰.楚辞全解·九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8.

[6]郑张欢.论语今释·乡党[M].济南:齐鲁书社,2007.

[7]杨天宇.周礼译注·地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