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祥艳
“互文性”研究主要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但互文性意识形态意义的研究也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批评语言学分析语篇时,常常也要利用互文性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受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影响,克里斯蒂娃在她1966年发表的《巴赫金,词、对话与小说》一文中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即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与转换。她给互文性界定的内涵是,每一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体,每一文本都同其它文本之间处于相互参照、彼此勾连的互动关系中。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它文本存在。因此每一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与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并体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克里斯蒂娃使用“互文性”这个词,就是要表达语篇生成过程中相互交叉的各种语料的这种复杂和异质的(heterogenous)特性。她所强调的是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自其他语篇的语料按其功能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语篇。
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分为水平(horizontal)互文性和垂直(vertical)互文性。在克里斯蒂娃之后许多著名学者也给互文性进行了分类,如詹妮(Jenny)的“强势”(strong)互文性和“弱势”(weak)互文性、哈蒂姆Hatim和Mason马森的“主动”(active)互文性和“被动”(passive)互文性、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显性”(manifest)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以及韩金龙的“细节”(detail)互文性、“体裁”(generic)互文性和“文化”(cultural)互文性等。不同的学者对互文性进行分类时都有自己的阐释角度和方法,本文将采用辛斌的互文分类作为理论支撑来进行探讨。辛斌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把互文性分为“具体的”(generic)和“体裁的”,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包含可以找到具体来源(即写作主体)的他人的话语,辛斌指出具体互文性能够涵盖强势互文性和显著互文性以及不加标明引用他人话语而产生的互文关系;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style)、语域(register)或体裁(genre)的混合交融。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或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由以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发展起来的话语分析方法。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电视、报纸、演说等大众语篇,尤其是新闻语篇,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以及话语对社会过程的介入作用;它视话语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空间,对话语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而互文性分析“既有微观的语言层面的描述,又有宏观的社会层面的解读和阐释,可见,互文性分析是联结语篇与语境的桥梁”是一种考察语言与意识形态互动的有效分析模式。
辛斌在他的博士论文(1994)中用新闻报道语篇举例论述了具体互文性,通过追朔新闻语篇的消息来源(new resourses),分析新闻语篇转述形式(reporting modes)和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s)来揭示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新闻语篇存在大量的引语,这些引语是典型的具体互文性。引用谁的话、怎么样引用传达了作者的观点,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消息来源、采取的转述方式和使用的转述动词来揭示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引述的话语的发出者。报道者使用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间接地强加到读者身上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看法。“也许新闻媒介最重要的权力是它能够说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哪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尽量去引用与记者个人观点一致的专家学者的话作为对新闻事件解读,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不予理睬或者对这些人的意见片面引用,从而通过别人的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形态。所以,引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主观阐释插入到新闻文本之中,同时不破坏新闻领域中观点与事实相分离的原则。
转述形式指的是报道者引述别人话语所采用的形式,对转述形式考察的目的在于“引语和引述者的话语在多大程度上是界限分明的,即引述者在多大程度上把引语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融为体或者相互分开”。新闻语篇中使用的最多的转述形式主要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任何转述形式都可能为转述者提供介入他人话语的机会,与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在更大程度上允许转述者介入他人的话语,因而间接引语往往是两种声音的混合交融。
转述动词把引语和转述者连接起来,转述动词构成转述引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意义的功能,格伊斯把英语中一些常用转述动词按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为两类:积极的(posotive)和消极的(negative)。如,note,describe为积极转述动词,accuse,insist为消极转述动词,辛斌把这类转述动词如say,write,tell归为中性转述动词,这类转述动词貌似客观,但实际上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原话的风格和其他人际意义。
辛斌把体裁互文性定义为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也就是说整体上属于某一个体裁的语篇可以(而且往往)具有其他体裁的特征。语篇的体裁互文性也可以被视为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这些声音不属于任何个体,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他指出几乎任何语篇,不论是文学的还是非文学的,都具有体裁互文性。体裁的分类与社会群体的分类密切相关。某一群体垄断一种(些)体裁,另一群体垄断另一种(些)体裁。其结果是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义潜势,包括具体的语义范畴、适当的主体位置、修辞方式和使用规则等;它们适合表达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
分析语篇中的体裁互文性主要是考察语篇中各种体裁的混合交融表达了怎样的意识形态,以及这种体裁的混合交融是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作者达到其交际意图的。体裁互文性就是不同体裁、语域或风格特征在同一语篇的混合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与渗透其结果导致话语殖民与话语霸权以及话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相互入侵。体裁是动态的、互文的,一个社会或领域中的体裁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体裁。因此,体裁互文性反映了互文性的社会维度。以下是一则关于治疗不孕不育的广告:
某市不孕不育医院——告别不孕,完美你的人生
不孕不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15%育龄夫妇存在不与问题,按全球人口推算,不育夫妇高达8000万对左右,且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我国虽无完整的资料,但有文献报道,各地区育龄夫妇的不育发生率为4%-29%,差异甚大,我国平均不育发生率约10%,此症如能按规范整治,有80%左右的患者有望受孕生育。
不孕不育虽不属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使患者增加心理上、精神上负担和有一定的家庭、社会上的压力,它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和和睦社会安定问题。不少患者渴望早日实现自己生儿育女的愿望,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四处求医,有的认为看这种病是隐私,而在暗中到处求医寻药,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患者白白浪费了精力和金钱,媒体曾报道一列不孕患者为了能生一个孩子,变卖了全部家产去寻医求药,然未能如愿而走上了绝路。对此,我们有很深的感触: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帮助不孕夫妇生一个孩子也是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事临床生殖医学的医务人员,不仅要为患者看病,解决问题,而且有义务把不孕不育基础知识和诊治相关知识及信息普及给患者,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实现生一个孩子的愿望……
广告被看成是最具体裁互文性的一类语篇,因为它可以把各种体裁如信息报告语篇、科技语篇等语篇杂糅在一起来增强它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以便更好地实现它的交际意图,即成功推销一种产品或服务。这则广告开头一段体裁属于信息报告,以权威的口气告诉消费者其述的是事实,它除了给消费者推销服务和联系地址外,为了加强说服力或感染力还经常提示或暗示消费者接受该服务的益处或拒绝该服务可能遭受的损失。
互文性作为批评语言学分析语篇的理论工具之一,在批评语言学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互文性是一切语篇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语篇互文性的分析能使我们能够从某一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关系中来发掘该文本隐藏的意识形态与权利关系。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
[3]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辛斌,赖彦.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当代修辞学,(3)2010.
[5]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