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河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

2011-08-15 00:43:40高发鸿
群文天地 2011年23期
关键词:水河道教荷花

■ 高发鸿

让水河,位于甘肃省最南端,甘川交界之处,那里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善良。尤其是独特的婚嫁、建筑、礼仪和饮食习俗等,既包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又含蕴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等优良传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伦理学研究价值。

让水河,位于甘肃省最南端,甘川交界之处,发源于摩天岭,流经甘肃文县的刘家坪、范坝两乡。因为这条河与白龙江、白水江不同时发大水,所以叫让水河。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白龙江和白水江发大水的时候,让水河的水就不涨,让水河涨水的时候,另外两条江的水就不会涨。让水河人在婚嫁、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别具特色。

一、让水河人的婚嫁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自不必多说。让水河大多数人男婚女嫁也不例外。但生儿育女这个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笔者的祖上,从祖父至今,除一部分在外地工作的,在范坝乡关子村安居乐业的,几乎发展成了一个村庄,可谓人丁兴旺。爷爷辈兄弟四人,大爷爷仅生两个女儿,二爷爷生有五子一女,三爷爷也有三子四女,我爷爷是老四,生有三子五女。这样一来,有子的当然欢天喜地娶媳妇进门,无子的呢,就愁后继无人了。

我没见过我的太爷和爷爷,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比较进步的,因为我大爷爷的两个闺女都招了上门女婿,这按照中国的封建传统是很难让家族同意的。听父辈们说,这也不容易,“招一外姓”,大爷爷的家产就要“亲侄半分”。因此,大爷爷家的四合院,就住进了二爷的长子,当然田地的一半也到了亲侄的名下。但这说明男到女家早在民国时期让水河地区就已经通行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让水河人在婚嫁方面也更进了一步。这表现在有没有男孩,只要女孩愿意招上门女婿,就可以把倾心的小伙迎进家门。同样,家中的男孩看上了心爱的姑娘,把姑娘娶进门,还是去给姑娘家当上门女婿都无可厚非,只要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就行。这不但体现了男女平等,也为计划生育开了个好头。范坝的乡政府所在地范坝街,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渐建成的,后来范坝街上有上百户人家,据政府部门统计,约有90%的是倒插门女婿,这引起了党政部门的注意。

为了更好的宣传男女平等,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央二台以《倒插门女婿一条街》为题目,报道了这一社会进步现象。其实,招女婿上门这在让水河很平常,范坝乡政府附近的严家村的井头坝这个庄大部分都是招的倒插门女婿,这就是又一个例证。我的老家关子村,据我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全村60%的人家是倒插门女婿。招的女婿大都是四川人,都能在让水河安居乐业。由于招女婿上门在让水河盛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范坝乡的育龄夫妇极少有超生的。有的本来具备生二胎的条件,也只要一个孩子。乡亲们认为只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生育不在多,一个顶十个。这与某些地方的风俗:“宁可打光棍,也不给人当上门女婿”的思想比起来,是多么进步的思想啊!

二、让水河人住房

前面说过,让水河与四川青川同处一座山,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中央领导人在直升机上视察灾情,感到很奇怪,四川青川的房屋大部分坍塌,而同一座山北面的范坝、店坝等地的房屋大部分都站立着没有倒塌。后来经过实地考察,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原来青川的房子是用砖砌的,由于没有地圈梁和钢筋的支撑,怎经得起8级强烈地震让水河人的房子是传统的土木结构二层木楼,房顶上钉椽子盖瓦,排的是木扇,每排有五根柱子,分别称为前、后檐柱、中柱和前、后二柱,五根柱子由穿、挑①连着,每排扇的柱子由楼栿连着。这种房屋有一定的抗震性,所以同一座山南北两面的房子,南面的倒了,北面的却没倒,而是把房子上的瓦都摇下来了。但8级强震,也使让水河的房子成为危房,村民们不敢再入住。随着灾后重建,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为了更抗震,公路沿线的房屋都被重建成砖混结构,半山上的人家由于运输困难,钢筋、水泥、砖块等建筑材料运不上去,重建时仍旧盖成了土木结构的二层瓦房。

孩提的时候,对我们乡村的孩子来说,最有趣的事是看谁家立新房子。摆酒席那天,起柱、认楼栿、上梁,必须一天干完,盖瓦和筑墙等后续工作以后再做。还是从起柱说起吧。立房子那天,主人家最少要准备两只红公鸡。起柱时掌墨师②左手抱着红公鸡,右手摆弄着红公鸡的头,口中念到:“鸡(吉)鸡(吉)鸡(吉),鸡(吉)鸡(吉)鸡(吉),你娘抱③你三七二十一,头戴花冠帽,身穿五色衣。旁人拿去无处用,只有我,鲁班爷的弟子,拿来当作起柱的鸡。”“起”随着掌墨师一声号令,这时在排好的第一扇前严阵以待的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一起使劲,第一排扇就拉起来了,接着拉第二排扇,第三排扇……修三间新房,要排4排扇,修5间房,就要排6排扇。排的扇全部拉起后,接着就认楼栿,就是将每两排扇的柱与柱之间穿上横木。正中的一间房是不穿楼栿的,叫作堂屋,也叫作厅房。楼栿认好后,接着上大梁,也就是堂屋上面的正梁。大梁是用牛椿木做的,据年长者说,牛椿树是树中之王。大梁的两端拴着棕绳,由工匠们抓着往上拉。这时,主人要准备好礼份子,掌墨师要说吉利的话。

比如:“上了一穿上二穿,儿子儿孙作高官”。“说你有,你就有,一年一个金满斗”。“说你发,你就发,年年抱个金娃娃”。每说一次,主人就给一次礼份子。主人也说:“多谢你的金言,发财就在今年”。大梁上去以后,接着说:“大梁架在玉柱口,儿子儿孙金满斗”等等。然后在大梁的正中贴上红纸写的“上梁大吉”。接下来就是跑梁,第二只红公鸡已被人灌了几口烧酒,醉了,鸡冠更红了。由地上的人把鸡传到梁上去,掌墨师把鸡放在大梁上,鸡在梁上走,打鸣的次数越多就越吉利,如果公鸡在梁上拉了屎,人们便说:“主人要发大财了”。直到公鸡在上面玩够了,飞下来。这时掌墨师才从大梁的两端把棕绳放下来,让男女主人接住,大家一起祝福“左手接金,右手接银”。到此,人们才去上其它柱与柱之间的梁。值的一提的是,按当地的风俗起柱的鸡,由掌墨师拿回家去祭奠鲁班爷,然后全家享用。而上梁的鸡,必须由别人“偷”去吃掉,主人是不能吃的。

房子立好后,要在楼上楼下的柱子上贴满红对联,来吃酒席的亲朋好友,不但备礼金,也有送对子的。但由于后来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客人也就只能把红纸带上,到了主人家再找一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写。有一次,我还真的碰到了一位秀才,五间房子楼上楼下的所有柱子,一共要写几十幅对联,他没有看任何书籍,凭自己的能力一幅也不重复,全写下来了,真了不起!

房子立好之后,接下来就钉椽子,有瓦的在屋顶盖瓦,没瓦的先在房上盖石板,条件好了再换瓦。我们当姑娘的那个年代,要说那家小伙子的家庭条件好不好,回答是“高楼大瓦屋”,那肯定是条件好的;如果回答“就几间石板房”,那肯定家庭条件差一些。屋顶盖好后,还要筑墙,筑房与房之间的隔墙,还有房子的后墙,前面二柱与二柱之间用木板装,有门有窗,门窗以外的部分叫镶板。后来用砖砌,用新式门,做玻璃窗。除堂屋外,楼上还要铺楼板,俗称镇楼。立房一般从农历十月开始,经过一冬三个月的辛劳,一家人就可以搬进新居了。劳力少,进度慢的人家,也必须在农历三月把瓦或石板盖上,否则,谷雨以后就会下大雨,把房子的木料淋坏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三、让水河人的礼仪和饮食

让水河雨水充沛,草木茂盛,庄稼一年要收几茬。农历三月种玉米,四月先收油菜籽,后收豌豆,五月收小麦,紧接着插秧,种黄豆、小豆,六月种荞麦,七月忙除草,浇水,施肥,喷农药,八月收玉米,接着种早麦、豌豆;九月收稻谷,霜降之前还在忙种麦,种油菜,还要收荞麦。到了十月,收完黄、小豆,也就是冬藏的时候了,乡亲们把各种粮食收拾干净,装进粮仓。

让水河人爱招女婿上门,这也与让水河人的生活有关。为了生活,让水河的父老乡亲一年四季不停的忙乎着。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生活艰苦的年代,老天爷总能让让水河人吃饱饭。因为种的庄稼种类多,如果哪种庄稼歉收了,另一种庄稼丰收,就会把歉收的损失弥补上。所以,只要人们勤劳,温饱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让水河人从我记事以来,没有一个要饭的,上门女婿90%以上的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的原因吧!

让水河人家家都喂猪养鸡。除专业户外,一般家庭都养两头猪,一头出售,一头当作年猪。农历十、冬腊月都可以杀年猪。杀年猪时,要用火纸盛毛血叠纸④,用来祭奠神灵和祖宗。每家的堂屋的正墙上都贴有神榜。神榜是用红纸做成的。在红纸上竖着写着“天地国亲师神位”。左右分别是两行小字,“古今文武圣神”、“历代高曾远祖”,外侧一幅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横批是“祖德流芳”或“银台生辉”等字样。杀年猪时要把煮熟的猪心、猪肝供在神位前,还要烧掉毛血叠纸,以表对神灵和祖宗的敬意。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都要在神位前烧香、点灯。让水河人大年三十家家都杀鸡,一是为了敬先人,二也为大年的年夜饭增加一道佳肴。除夕之夜兴团年,通常把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叫做“春台桌子”。团年的时候,族人论辈入座,辈份大、年纪大的坐上席,中等辈份的坐两侧,孙子辈和曾孙辈坐下面,父母子女是不能坐对面的,这叫做“席不正不坐”。大年初一在自己家过年,初二、初三、初四拜年,走亲戚。初五就开始忙活了。到了正月十三又开始烧香、点灯准备过十五,正月十六年就过完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辛勤的劳作。

让水河人的饮食非常丰富。首先,与四川为邻,炒菜、凉菜做得好自不必说。我们专说让水河的家常便饭。豆花饭堪称一绝,乡亲们把黄豆做成豆花,不论擀荞面,还是玉米面与小麦面和在一起切成薄片,做成豆花饭,配上豆豉,小咸菜,吃起来不油不腻,那个香啊,至今让我垂涎欲滴。小麦面和黄豆面,小麦面和小豆面,小麦面和豌豆面,都可以和着擀面,叫做杂面。也有用小麦、黄豆、小豆、豌豆和在一起的杂面,味道好极了,营养更丰富。干部们下乡,最喜欢吃的就是杂粮,好客的让水河人总是热情的用家常饭招待他们。让水河还有一样著名小吃是血馍馍,宰年猪的时候,用木盆盛猪血,放上盐和花椒粉,在猪血里面加适量水搅上小麦面和荞麦面,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线划成块,凉冷后切成薄片,就可以炒了。炒的时候,放上香辣酱、蒜苗等调料,盛在盘里又黑又亮,吃起来很香也不油腻。同是碧口片的人家,都作血馍馍,但其他地方的都赶不上范坝人做得好吃。让水河人的饮食还有一绝,那就是蒸馍。红白喜事要蒸馍,逢年过节要蒸馍,日常生活也要蒸馍。

有一次,家乡来了宕昌客人,我做了些家常菜,还特意让客人尝了尝让水河人的蒸馍。馍馍不大,蒸裂开得像朵花,还用食用颜料点上红的花。客人尝了说:“这么白,这么香,面好得很啊。”我说:“那白的是米,不是面。”客人好奇地问:“米也能蒸馍?”我说:“是的,我们让水河人蒸馍时,先把米熬成粥,把粥和进面里。和面时天然酵母菌不能少,还加适量啤酒(从前人们是在和面的水里加少许白酒),面要和到软硬适度,掌握好发酵时间,蒸的时候把握好火候,这样才能蒸出香甜可口的馍馍。我可是只会说说,做馍馍的技术远远赶不上家乡的姐妹们,这馍馍是集上买的。”

让水河人自产白酒。但值得称道的是家乡的黄酒。黄酒通常用玉米和高粱做成。先把玉米在锅里炒黄。据说一是为了上已由原始粗陋的民间宗教发展成具有相对完整理论体系的官方宗教。在唐一代,道教发展至极盛。唐代的统治者特别尊崇道教,为了提高天潢贵胄身份,自唐初,朝野上下即不断制造老子降迹的神话,坐实皇族李氏为老子后裔的伪说,朝廷一再下达“尊祖”的诏令。道教思想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荷花道瑞属性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全面展开的。其表现形态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荷花在仙境、道观中的出现只是荷花的道瑞属性在六朝基础上的一种延续,而随着道教的盛行,荷花的道教属性弥漫、分布于道教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道教史来看,从隋唐至明代中叶,一直是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期。经历唐宋两代,荷花的道瑞属性已经成为荷花内涵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代,荷花的道瑞属性在此思想背景基础上继续展开。由于意象系统的自身规律、宋代思想与文化的自身特点,荷花的道瑞属性走向了更广的民间,沉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处。经过六朝、唐代的发展,荷花的道瑞属性已经完全成熟,意象自身体现强大的再生能力,改造了原有的内涵;南宋以后,荷花的道瑞色彩已经不仅仅体现于道教生活层面,也渗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文人的心理结构。

四、结语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一为外来,一为本土,存在着对立,也存在着交流。道教是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叶;佛教是外来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佛道并存之日已经很久远,所以两者之间的渗透融合就一直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荷花兼具佛门圣物与道瑞属性两重身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之间在对立之中又互相接受对方。这符合中土的发展趋势。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所以说荷花是佛教和道教共同的载体。

道教与佛教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建构、塑造功莫大焉。同时,在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中,荷花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解析荷花的宗教意义、表现形态的变化,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和民族文化心理提供了新的角度。

[1]王其超主编.灿烂的荷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编辑部编.《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7.

[4]葛兆光著.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李志炎,林正秋著.中国荷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水河道教荷花
我爱家乡的宜水河
鉴水河之歌
歌海(2021年2期)2021-06-22 02:25:59
我的水河
我的洣水河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