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同年段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探索

2011-08-15 00:47朱旭娟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浙江温州325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摇篮曲乐句音乐作品

朱旭娟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浙江温州 325000)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课堂上许多教师没有将音乐与技能结合在一起,不是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双基”的学习,而是一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音乐记号与音乐术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本应该是一节享受的审美课却演变成了痛苦的灌输课。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显著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增加困难。学生因欣赏者水平差异而有层次上的差别。有的能一般地直接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但还缺乏分辨美的能力。有的能用心灵感知作品的内涵,能初步地鉴别美。有的能从人文层次把握作品内蕴的含义,有较高的鉴别评价音乐及表演的能力。这种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其二,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认识和能力相对缺乏。一些音乐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器乐进课堂”。教师们大都不愿在欣赏教学方面加大钻研力度,很少做以欣赏为教学内容的公开课。

音乐欣赏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一种感性认识,必须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之后,才能逐步进入更深层面的理性认识。欣赏音乐应根据音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紧紧抓住感知欣赏——感情欣赏——理性欣赏三个阶段展开教学。

从理论上讲,把音乐欣赏分为以上三大阶段,这既说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确实有水平的高低之分,又是为了在理论上阐述方便。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很难将这三个阶段截然分清的,实际上它们常常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所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条件下,我们将某个阶段更为突出、更加有所侧重,采用“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低段:以聆听为先导,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听觉能力。

学会聆听是进入音乐的唯一途径,也是低段学生进入音乐欣赏课的“敲门砖”。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是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石,也为其今后中、高年级段的欣赏埋下良好的伏笔。在低段的欣赏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听觉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的习惯,教授学生聆听的方法,发展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对于低段学生听音乐要求应以动起来听为宜,音乐音响感知内容要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低段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但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在《星光恰恰恰》的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乐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律动,但必须在一个乐句结束时找到一个好朋友,并站在这个好朋友面前拍规定节奏。接着在音乐开始时跟在这个好朋友后面和他一起律动,由这个好朋友再在下一乐句结束时找到另一个好朋友拍规定节奏。依次类推,直到音乐结束。这个游戏可以清楚地检验学生是否明白“乐句”的概念,第一次游戏时由教师与音乐素养较为薄弱的学生示范,先放慢速度哼唱旋律,提示学生注意聆听音乐,有效指导学生关注“乐句”,以便帮助学生能在规定乐句内找到朋友。在第二轮的游戏中,首先邀请的是能力强的孩子当“领头羊”,遵循“以强带弱”的原则,让学生在互助中体验音乐的乐句与美感。几轮游戏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听懂了“乐句”的概念。

(二)中段:以体验为中心,在类比欣赏中重视情感能力。

中年级学生应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强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层的欣赏阶段。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倾听或唱奏主题,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通过辨别旋律(包括节奏)的重复、变化和对比,感受音乐的内容、情绪和感情的发展;通过听辨音乐的对比和再现,判断音乐作品的段落结构。

以四年级《摇篮曲》为例,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聆听在一、二年级学唱过、欣赏过的摇篮曲,回忆是否熟悉?如果还记得住就一起来唱一唱。之后引出今天要欣赏的“摇篮曲”(勃拉姆斯),在多次不同方式聆听、体验的基础上说一说这么多首摇篮曲(还包括舒伯特、东北民歌、流行乐版本等的摇篮曲)的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相同的感受?由此引发出相关音乐要素(速度、旋律、节奏等)的作用。在理解、感悟作品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再由教师讲述作曲家的一些小故事,更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音乐意境的升华。

(三)高段:以理解为目标,在理性分析中发展欣赏能力。

小学高段欣赏教学的重点可以在静听的基础上,感受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效果,感受调式、调性在内的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逐步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每首流传于世的音乐名作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期以及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而由于不同时代、国家和民族在音乐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一首音乐作品又总是表达了作曲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印象,引导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有关作曲家的生平与个性、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时代背景,对于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五年级肖邦的钢琴独奏曲《雨滴》一课中,教师通过这一作品让学生走进肖邦,了解“钢琴诗人”这一美誉的由来。在几次反复的聆听中,感受作曲家用左手持续低音和声效果所表现的“雨滴”效果,指导学生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即音的高低长短、力度变化、旋律特点、结构发展进行分析。接着体验用自己的声音(即人声)、用合唱的形式表现出的“雨滴”形象。中间以一段精彩的剪辑影片介绍“肖邦”的成长史,既给学生一段休息的时间,又恰倒好处利用时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肖邦”。最后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的“雨滴”,结合前面的钢琴、人声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共同演绎的“雨滴”……学生通过欣赏、分析音乐再回到欣赏的实践,由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分析,体现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入欣赏阶段的理性鉴赏阶段、“螺旋上升式”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轨迹。

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的音乐欣赏活动,既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也是其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加强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的认识、不同年龄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了解,将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助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有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只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1]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2]刘以林等.《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报》.2000年第2、3期.

[4]《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3、4期.

[5]《小学音乐教育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6]张前 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7]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9]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摇篮曲乐句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摇篮曲
摇篮曲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