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功利 关注人本身

2011-08-15 00:47鲁向军陕西汉中城固第五中学陕西汉中72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功利孩子教育

鲁向军(陕西汉中城固第五中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这一切喜人的成果,无疑让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然而当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股经济洪流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受到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因为它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教书育人是我心之所系,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在变,在变得功利化。例如农村的留守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古代就提出“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但现在许多农村父母迫于生计,远走他乡据调查发现农村许多孩子都是“寄养”,有些父母在外务工多年,甚至不请楚自己孩子就读于哪一年级。或许就是因为疏于管理,缺乏亲情而导致孩子冷漠、孤独、自私。在此不可否认父母们加入到农民工的洪流中,为中国的GDP的增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与发展经济是相一致的,可我国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的战略;人才强国的战略;自主创新的战略。这一系列的战略的提出都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不能认同中国的农民工富了自己却穷了孩子的短视行为。假如我们只放眼今天的光艳而忽视或漠视未来,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所谓今日所得,他日必要加倍奉还。人人都说孩子思想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有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悄悄地谈论家资,为什么?只能说明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了,是经济在不断影响着教育,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教育的功能就是教化人,培育人,有人说教师很神圣,就将其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它能塑造人,能够改变人,那么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究竟想培养、塑造出什么样的人呢?经过深思后,我的回答是:拒绝功利,关注人本身。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个体之人,还是群体之人,社会之人,自然之人,人是有思想的,拥有高等智慧复杂情感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情感,在教育中多一些诗意,让学生充分享受诗一样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静观今天的教育会发现孩子的书包越来越沉,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当在幼小的脸上挂起一幅沉重的镜架时,至少己说明学习已无乐趣可言,仿佛那句“于教于乐”己成为神话,我们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工具,不要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唯一目的,让学生老师如释重负,轻装上阵,那是何等的洒脱与快乐,假如让师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可能会诗意大发,从笔尖流淌出千古佳句。可悲可叹!今天的老师和学生很少有人会写诗,这反映出今天的教育没有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学生的想像幻想的空间和能力越来越小,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当我们没有了“奇思妙想”,我们或许就少了一些创新的能力,少了一些创新的产品,我们的科技会滞后,呼吁社会给教育更宽广的空间,给学生更复杂的人生体验吧,因为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如果没有了感情的体验,也许就会冷漠;没有感受过怜悯,也许就不会有强烈的同情心;没有畏惧,也许就会危害社会,不敬重法律;没有友善,也许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没有对苦难的体验,也许就不懂得珍惜,没有忧患,或许就缺乏奋发精神。

总之,我认为教育应该俯仰万象,体悟人生,张扬个性,启迪心智,铸造健全的人格,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必须在教育中唤醒人性的觉醒,拒绝功利,关注人本身,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人。

近几年来,接踵而至的灾难在人们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丝阴影。面对大自然,面对宇宙,人类是何等的渺小,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当我们在地震的废墟中寻找生还者的时候,心中是多么的悲凉与恐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既过了。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深刻地领悟到:“活着真好”。只要能够在灾难中活下来,就是一种幸运。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人们能否再次想起往昔的伤痛?新闻报道频频出现:“毒奶粉”“毒大米”“染色馒头”“瘦肉精”“黑豆芽”……林林种种,所有的这些“杰作”,让我们看着光鲜,吃着害怕,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一次次地用铁的事实证明了道德缺失,人心可怖,没想到我们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人们的行为是如此的疯狂,如此的不记后果,我们在自然灾难之后,都纷纷伸出援手,而在灾难之后却又人为地制造着灾难。我反思着这种慌唐的举动,与其救人,不如自救,建之诚信,善待生者,视他人之生命如自己的生命,视他人健康如自己健康该多好。

我常常在想那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中意义深刻。我们的教育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实行封闭式的教学,学生有老师的全天的呵护,然而家长对孩子关心了多少?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学生,或许在他们的印象中父母仅仅是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和新衣服、钞票,几年后当孩子长高了,用那近乎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时候,父母们可曾感到一陈心酸?

佛说:“今天种下善因,他日必得善果。”那么我在此呼吁请停下那匆匆的脚步,用更多的时间关心下一代,因为他们是个学生,更是个孩子,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和心灵的交流。

如果我们忽略对下一代的培养,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质财富上,势必会助长人的贪欲。欲望是个无底洞,永无止境,那么人生的乐趣在哪里?我们辛苦赚钱,又大把花钱,匆忙之中,忽略了友情,亲情,牺牲了太多的东西,换来的幸福在哪里?最近有报道称两位北大教师放弃了一切,收拾行囊,带着孩子在深山中隐居十多年,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他们追求内心灵明,近朴归真,自得其乐,这是当今的陶渊明,令人实在感佩万分。当然,在此我并非追崇他们,还是希望我们深刻反思,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人说我们处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时代,不再象过去那样缺衣少食,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会发现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赤字,可以想象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穷是多么的不协调。回顾新中国建立初的那段时光,人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而如今恰恰相反,可见,物质的匮乏尚可忍受,而精神的贫穷空虚将后患无穷。民族的复兴与强大,在于其整体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例如,世博会召开,让世界人看到了发展的中国腾飞的中国。但也有人质疑,中国能够真正领先世界吗?穿梭于世博园的各大展馆中看到的是开放与进步,然而缺少一种人文环境,相信大家有同样的感受——无论城市多漂亮,楼房多高,多现代,缺少人的文明,让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假如人们抛却真、善、美,毫无顾忌地去追求功利,将使我们人类变得无耻,甚至凶残。

我在工作之余,常常阅读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读罢之后就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书中所反映的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现代教育中,通常会教学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多科目,而忽视了文史教育。既便是学习,许多都是老师研究试题,学生应付考试,不考的不学,学习为考试服务,而不是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很多,厌学的学生很多,学生学习无趣,空虚机械。而古代一些典籍于小事之中,讲述大道理,循循善诱,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这也反映出了现代教育比古代教育更趋向功利化,让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做题,写作业,过多的看重学习的效果,而忽视了人的健康成长的需要,也忽视了对做人的培养,仿佛十八般武艺全配套,而最基础的东西却被删除掉了。翻阅启蒙读本《弟子规》,我就清晰地感受到了古代的教育是培养人健康的思想和规范的,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习惯,并明确指出如何做才能是好的行为和习惯。于教于乐,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行为中,就建立了一种标准。这些不是考试的内容,但却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生将会终生受益。

最后,但愿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多的人文关怀,人们更加单纯,拒绝功利,去掉浮燥,还原人最本质的精神需求,弘扬真、善、美的健康情感,构建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功利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