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创作之路

2011-08-15 00:46刘上洋
创作评谭 2011年3期
关键词:题材散文创作

□刘上洋

我的散文创作之路

□刘上洋

我写散文,纯粹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

那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散文。每当诵读那些名家大作时,总会陶醉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于是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学着写起散文来。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全部辍学回乡,我的散文之梦也就中断了。1973年,我有幸上了大学,读的正好是中文系,这又重新激起了我写作散文的欲望。当时正值十年浩劫时期,大部分书籍都禁止出版和发行,书店里买不到好的散文集子。怎么办呢?为此,我就利用课外时间常跑学校图书馆,在一行行书架上搜寻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茅盾、巴金、孙犁、朱自清、杨朔、秦牧、袁鹰、刘白羽、屠格涅夫……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他们,同时我又把他们的一篇篇名作用笔一字字抄下来,汇装成厚厚的一大本,放在小书桌上,作为我学写散文的教科书。

大学毕业后,我分在了党政机关工作。前期主要是撰写文稿,后来到县、市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也许是因为凝聚在心中久久不解的文学情结,使我不由得萌生了一个想法,这就是在从政的同时能不能搞点文学创作呢?由此我想到了古代的曹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等人,他们不是在做官的任上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文吗?我又想到了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虽然肩负重任,日理万机,却在戎马倥偬和繁忙工作之余,作诗赋词,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片灿烂的星空。可见做官和为文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文化传统。于是,我也试着拿起笔来,利用工作间隙写点散文。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经过长期不懈的辛勤耕耘,没想到在散文创作的园地里竟然收获了一点点自感欣慰的成果。

同做任何事情一样,散文创作也离不开创新。在传统散文的写法中,主要有象征式、叙事式、抒情式和夹叙夹议式。我刚开始散文写作时,也不外乎在这几种体例中打转转。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文艺创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散文的写法也春意盎然、不拘一格,尤其是青年新锐散文和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不仅使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而且大大地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散文创作的一次深刻变革。这也使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一个人的散文要有生命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这就需要创新,需要在散文创作中引入新的元素。于是,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按照常义,散文属于形象思维,其主要特征是描写和抒情。但我在散文的写作中引入了逻辑思维,引入了理论思维,也就是说,把文学性和理论性结合起来,把描写的生动性和理论的思考性结合起来。这样就使自己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的可读性,而且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在给人以艺术愉悦的同时,又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和思想的力量,从而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散文创作之路。

写好散文,还必须具有独特的眼光。有了独特的眼光,才会有独特的视角,才会有独特的发现,才会有独特的感悟。没有独特发现和感悟的人云亦云,哪怕文字再华美,也只能是一篇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所以,为了写好散文,我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眼光去观人观事,察人所未察,思人所未思,悟人所未悟,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找出新的答案,在别人熟悉的风景中发现新的风景。在罗马,人们看到的是废墟,我看到的是辉煌;在东京,人们看到的是停滞的繁华,我看到的是隐藏在这种繁华深处的人的精神危机;在滑铁卢,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拿破仑,我看到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柏林,人们看到的是一道倒塌了的有形的墙,我看到的是一道依然存在的无形的墙;在开罗,人们看到的是金字塔的雄伟壮观,我看到的是野蛮和罪恶铸就了人类初期的伟大文明;在好望角,人们看到的是殖民者的血腥扩张和两洋交汇的壮景,我看到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就绕不过这个角和东西文明最终将汇为一体的人类大同世界;在巴西利亚,人们看到的是“世界城市建筑博物馆”,我看到的是一条通过迁都带动巴西经济起飞的路;在里约热内卢,人们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和贫民窟的不协调,我看到的是这种巨大反差中的和谐与包容;在伊瓜苏,人们看到的是飞流而下的壮丽瀑布,我看到的是像瀑布一样轰然坠落所激起的人生奇观;在哈尔滨,人们看到的是冰雪节的恢弘和壮美,我看到的是人造冰雪和有些重大发明将给人类制造毁灭性的灾难。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也许正是因为写了一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的散文往往会给人留下一种意境新颖的印象。

散文要“大”,这也是我在创作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散文,写的多是风花雪月、奇山异水、亲情人情和个人的经历感想之类,题材既窄又小,且表现手法也是精短小巧。“小”,似乎成了散文的一种秉性、一个特征。这一方面使散文成为了文艺创作的一支“轻骑兵”,但另一方面又严重地制约了散文的发展。因为“小”,就缺乏厚重,不免轻飘;因为“小”,就显得有些随意,甚至太过自由;因为“小”,不少人就把散文当做一种辅助性的休闲创作;因为“小”,散文在整个文学艺术的大格局中就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和边缘化的地位。因此,散文要崛起,就一定要跳出“小天地”,让自己“大”起来。这种“大”,首先是散文创作的题材要大,凡是涉及重大题材的创作,散文不能缺席。同时,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要“大”,给人以登高望远、大气磅礴之势,就是小题材,也要小处着笔,大处着眼,以小见大,以管窥豹,给人以“一尺具千竿之势”。应该说,异军突起的文化大散文在这方面率先树起了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导引下,我也在散文创作中努力朝“大”的方向前行。这些年,我试着写了一些重大题材的散文,如剖析俄罗斯两重性格的《双头鹰的国度》,描写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高路入云端》,反映江西人文化性格的《江西老表》,描绘九江壮丽山川和人文历史的《九江赋》等。在一些小题材的散文写作中,我也力图从小处切入来体现宏大的主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五年前,当我从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得知《沁园春·雪》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是毛泽东伏在陕北一户农民家中一张小得不能再小的桌子上挥笔写就的时候,我的心激动了,我的思绪奔涌了。这张小桌子不就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大舞台么?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诗篇不就是在这一张张小桌子上谱写的么?这样就猛地一下开掘和升华了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的巨大丰富内涵。所以,不管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的散文,我觉得都应该站在“大我”的高度进行思考和写作,这样,所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真正大气起来。

当然,要创作出优秀的散文,光注重文学功底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曾对其儿子说过:“汝要学写诗,功夫在诗外。”散文写作也是如此,功夫在文外。由于从事机关文字时间较长,这就迫使我大量地阅读政治、理论、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和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这也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特别是大大地增强了我分析和观察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加上在市、县任职又进一步地丰富了我的实践和阅历。可以说,这些对我的散文创作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了一定的理论功底,这就使我在写作时能够由表及里,由事及理,引发很多的看法,引发很多的思考,引发很多的感悟,引发很多的哲理,从而使作品变得更为深刻。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面,这样就使我在写作时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政治想到经济,由文化想到科技,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今天想到未来,由中国想到世界,从而使作品变得更为开阔。由于有了一定的阅历,这就使我在写作时能够紧密地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更好地反映时代本质,从而使作品变得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以上所写的这些文字,是我的散文创作的一些感想,也是我对我的散文的一番自我评论。其中难免有许多不妥之处,也可能有些自吹自擂之嫌。在此,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意见,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予以理解和原谅。

猜你喜欢
题材散文创作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