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勇 (福清市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福清 350300)
当前在职技校中,应用写作课程之所以能有立足之地,得益于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实践证明,它的开设,为高职学生将来的就业谋职,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学生在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心得时,都认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写作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为自己将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这门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诸多原因,教学的效果并非尽善尽美,还有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而不是从教学大纲的条条出发,从死板的教学要求出发,来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是值得探讨的。单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不深入本质去分析问题,有了一点成绩就自我陶醉,这种态度是不足取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思考,并应积极加以解决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为低下。不少老师埋怨说,现在的学生连一张请假条、申请书都写不好,格式不合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也很多。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格式规范的知识都不具备。在应用文写作训练时,曾就正文开头空两格的要求做过统计,结果是一个班级有近四成的学生没能按要求书写,不是顶格就是空五六格书写。还有一个较为典型的事例是,一位学生因有急事,向班主任老师借钱。老师要他写一张借条,他感到很为难,犹豫良久才提笔写下四个字:“借一千元”,上无写明“借条”字样,下不具借款人姓名及借款日期,让人哭笑不得。
以上这些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并非凭空杜撰。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最简单的文种开始训练,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通常都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各类应用文。对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未必照章行事。因为我们如果无视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一味按高标准、严要求,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一下子就得到提高,是不现实的。那样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就不愿意去学习。所以,学得多而无成效,不如学得少而确有效果。
上应用写作这门课时,我们还要注意缩短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突出实用性,模糊专业性。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不能求多求全。因为过分强调专业性,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其专业课中往往有财经应用文的内容,在应用写作课中就不必讲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而不少教材都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科技文书、经济文书、司法文书、传播文稿等章节,由于课时的限制和专业的不同,讲授时应该有所侧重,不能贪多求全。特别是对公文教学,也不必因其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而全面讲授,除文秘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完全掌握十三类公文的写法。其中的命令、议案等文种,因其制作机关的特殊性,一般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去写作。所以对一些有限定作者的公文,通常只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及与其他相近文种的区外,不要求他们撰写。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会感到厌烦而不与配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适量增补一些教材中没有的,而对学生来讲却是真正有用的内容。
比如,上营销专业的财经写作课时,学生对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大型的复杂的财经应用文很感头疼,教学效果不太好,但对常用条据的写作、申请书、求职、应聘信、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却很高,认为这些文种对即将毕业的他们是很有派用场的,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不但会认真地会记下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课后还积极地提出一些问题,请教老师。
考试是检验教学主体的教学效果的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主体起监督、制约作用。对教学客体而言,考试是衡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手段。怎么考,考什么,对教学双方都是一种考验。太严或太松,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考试的方法,考试内容的,都必须掌握一个适当的“度”。比如有的高校搞全校统考,不管什么专业,都同一教材,同一进度,同一考试,结果是效果非常不理想,及格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这显然是有违考试的初衷的。我们过去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有过失败的例子,有的命题教师根据自己喜好,在一张试卷中出现了十七处有关应用文以及各类应用文体“特点”的题目,让学生反复记忆所谓“特点”,有何实际意义?而且每一本教材对各类文体的“特点”的概括都是有所不同的,死背这样的知识用处并不大。
由于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在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方面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在行政公文的格式、文种的选用、各类文体的概念、特点、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都能烂熟于心,讲授起来滔滔不绝,毫不费劲。但在实践能力方面,由于多数教师都没有办公室工作的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公文写作时,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很难从办公室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即便能写,也是勉为其难,与实际要求有较大距离。对公文的处理程序、格式的具体规范等方面,也不一定能讲到位。而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未必能很好地给学生释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有损于教师的个人形象,影响学校声誉,这也算是困扰应用写作教学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老师有机会进办公室里去见习,但这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这个矛盾。
(一)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不仅能及时发现教材中出现的谬误,也是解决疑难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曾就张德实主编的第一版的《应用写作》一书进行集中“围剿”,找出了十几处错误,并做了改正。较为典型的如,在第二章第一节第五部分“行政公文格式”的上行文首页格式的样式中,标题为:“关于……工作的请示”,写成“关于……工作的请求”,实际上,在十三种行政公文名称中并无“请求”这一文种,这是明显的错误。又比如对于课后练习中有争议的答案,进行切磋,对某个概念在不同教材中的不同说法作出辨析,以求同存异,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值得大力提倡。
(二)疑难问题,多多请教。
对疑难问题或公文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可以向有过办公室经验的老师或从事文秘工作的行政人员请教和探讨,既能解己之“惑”,也能弥补教师本身缺少实践经验的缺陷。
(三)创造各种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方面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各种方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比如让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扩大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可以让年轻老师到本单位的办公室见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老师去其他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或者请来资深人员来学校做报告,现身说法,很有实际效用。最后,让有心进取的老师去进修深造,能比较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应用写作》张德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应用文写作》汪祥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