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秀(五华县华城镇文化站 广东 五华县 514400)
在物质文明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日益旺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农村显得尤为急迫。“十一五”以来,随着广大农民经济上的“脱贫”,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发展缓慢的农村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文化生活亟待加强。
1.有关机构对文化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够深,重视不够
粤东地区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当前依然不得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山区,有些干部认为考核干部的政绩主要看经济发展方面的硬指标,而文化建设是务虚的,抓不抓无所谓;也有些干部认为抓文化建设短期内难见大成效,出力不讨好,不像抓物质文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因此不愿在文化建设项目上耗费时间和精力;还有些干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理解片面,认为经济搞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小康了。许多地方对乡镇、村文化建设是“放羊上山,撒手不管”。
2.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贫困山区县的财政是吃饭财政,财政支出捉襟见肘,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原因应当说是多方面的,除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财政困难,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外,更主要的还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体单一: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无力投入。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许多地方甚至干部的福利都发不出,哪里还有钱搞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十分困难。
3.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的精神生活没有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贫困山区的农村,看电视和玩棋牌(含扑克、麻将等)成为农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他的像文娱类、健身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因文化匮乏而精神无寄托。
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影响在加深。先进文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健康向上的优秀民间、乡土文化不能认真地去挖掘、展示,使许多体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乡土情感、具有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的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出现大量的损坏和流失,农民文化精神空虚现象日益凸显。一些封建落后的观念在农村却很有市场。如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及“六合彩”、麻将、扑克、板九等赌博活动有所抬头。
农村文化建设要有成效首先领导要重视。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文化建设,把它列入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要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在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利用情况和利用效果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并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尽量使农村文化建设的指标量化、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年初有部署,年终有检查,通过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对文化设施建设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文化设施搞得差的要给予批评和处罚,使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资金持续投入机制。资金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加大文化投入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应把文化建设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政府每年用于当地文化事业的经费应不低于本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比例,按时足额拨付资金用于文化站站场设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修护,文物修缮的维护,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确保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要发展,健全队伍是保障。当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和发展乡镇文化队伍,提高待遇、强化职责、配齐人员,保证镇村文化站室有人做事,有事可做。开办书刊阅览,开展群众读书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讲习班,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要面向群众挖掘人才,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要帮助建立村级老年协会、青年中心等社会组织;要设立乡(镇)、村级文物保护单位,要组织力量搜集、整理农村历史文献,要组织力量搜集整理农村文化艺术。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下力气搞好基础设施。要把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设立文化建设奖励资金;切实抓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镇村文化站室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抓好农村综合文化站的“一场”(即文化广场)、“一院”(即影剧院)、“六室”(即图书室、展览室、辅导培训室、舞厅或排练室、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的建设和各场室的设备器材的购置,改善文化设施简陋、设备陈旧的面貌,努力提升图书室、文化活动场地的档次;要争取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对我县文化设施建设对口帮扶;要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阵地的建设力度,要创建特色文化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要建好农村文化室,逐步完善配套文化设施及其活动功能。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让更多的农村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给农民更多机会参与丰富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和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方面的渴望和需求,切实保障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贫困山区经济落后,但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充分挖掘、继承和发扬农村的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才,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像五华县,有必要加强木雕、石雕、编织等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对有示范作用的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要大力扶持和宣传,对有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要充分挖掘并积极培养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扬。组织引导农民群众继承和弘扬传统的表演艺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
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如五华县采茶剧团、木偶剧团)、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积极拓宽思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形式。
山区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以创建文化先进镇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山区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
文化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基层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惠民之举,也是彰显地区个性、增强经济、文化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更是在新的起点上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