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亦明(浙江省缙云县文化馆 浙江 缙云县 321400)
近年来,我县群众文化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广场舞、健身舞、排舞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正以星火燎原般之势迅速遍及城乡。全县180多个健身广场,约2万多群众夜夜歌舞健身。用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我县当前红红火火、勃勃生机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点也不为过。
1.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县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8222平方米,藏书3.87万册,文化站阅览座位375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366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7%,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建有基层文化示范户624户,其中省级84户,市级63户,县级173户。现有“丽水市山花乡镇”7个。特别是2009年壶镇镇成功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创建工作的档次和品位。
2.文化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据初步统计全县有村级文化联络员639人,全县有组织、有名称、有场地、有活动的群众文化队伍就有694支,人数有3.5万之多。每年县、乡镇两级都要开展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和文化经纪人等各类培训,达1500以上人次。他们作为群众文化的领头雁、排头兵,特别是广场舞、集体舞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3.文化活动开展呈现新亮点。一是借势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围绕“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活动,结合实际每年我们都要开展主题文艺巡演活动。二是依托主要节庆、重要时段、重要部署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广泛搭建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如搭建乡乡一台戏、乡镇文艺汇演、农民艺术节和卡拉OK大奖赛等舞台,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和享受者。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呈现普及化、常态化发展趋势,农村处处出现了“小孩闹、妇女跳、老头笑”的欢乐场景。
近年来,我们通过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抓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集中归纳为“三个”初步解决。一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读书看报难、参加大众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二是初步解决了一些偏远乡镇村文化贫乏的落后面貌,逐步改变了“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不是看电视搓麻将就是吃饭睡觉”枯燥生活方式;三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脱贫”问题,正逐步向“文化温饱”、偶尔也能吃一顿“文化饱餐”方向挺进。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相适应,存在设施陈旧、功能落后的现象。按照县有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总体要求,我县严重不足。从县本级来说,“两馆”建设推进缓慢,或者说是“蜗牛式”推进,项目尚未落地。从乡镇角度讲,目前还有三个乡镇文化站尚未开始建设。从村级角度讲,距离85%的村具有文化活动室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2.农村文化人才的数量少、素质低与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青黄不接、能力欠缺的现象。从县里角度讲,我们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目前文化馆还不到10个人,真正能到基层辅导、讲课的人也不是很多。从乡镇角度讲,全县文化员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招聘干部,文化员队伍人员紧张、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全县45名文化员中,46岁以上的就有34人,占文化员总数的75%。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情况比较突出,绝大部分文化员被乡镇党委、政府当作乡镇脱产干部使用。从村级角度讲,民间文化缺乏领军人物、缺乏创作人才、缺乏辅导人才。
3.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与农村文化的地位不相适应,存在投入不足、保障乏力的现象。全县已建的13个文化站,除壶镇镇比较正常运行外,其他的至今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乡镇文化站站舍被占用,设施被挪用现象。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成了乡镇干部的专用场地,普通老百姓没机会接触、使用。文化站为什么没有保持正常运行?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正常的运转经费。一旦正式开放,势必要产生水电费、人工费、设备添置维修更新等各项费用,而目前的文化站财务不独立,依附乡镇,一分自有资金也没有。再如群众跳广场舞的音响设备基本都是个人掏腰包,产权属个人,政府缺乏有效引导、服务、支持和援助。
1.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着眼点要高,着力点要低。着眼点要高是指强调农村文化重要性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农村文化这块阵地不能丢,丢不得,也丢不起,一丢就要出乱子,出大事。着力点要低是指要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用专业化的标准要求农民。不能把农村群众文化搞的太深奥,要便于操作和推广,让农民易懂、易学、乐学。
2.正确处理“软”与“硬”的关系。硬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阵地、财政投入等方面。软件主要包括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机制体制、制度管理等因素。文化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但光有硬件设备没有文化活动,硬件就会成为摆设。如何处理好软硬关系呢?
一是夯实基础,阵地建起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村级文化活动室要再扩大覆盖面,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吸引力上做文章。努力实现85%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任务,继续加大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和“丽水市山花乡镇”的创建力度。
二是打造名片,品牌亮起来。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县农村文化积淀深,底蕴厚,内涵丰富,对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文化、精品文化,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县真正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民间文化品牌还不多。《缙云钢叉舞》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我县不可多得、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朵奇葩,是我县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缙云钢叉舞》的成功先例值得效仿,成功模式值得借鉴。我们可以聘请专家、老师对本地的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编排、创作、展演,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队伍”,不断提升“一镇一品”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狠抓队伍,锣鼓响起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文艺骨干在繁荣农村文化、普及农村文化、推广传播农村文化中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繁荣群众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更多更强的农村本土文艺骨干和富有魅力的农村文化领军人物。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民间文艺骨干、民间文化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撤不掉、搬不走、乐奉献、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3.正确处理“冷”与“热”的关系。农村文化“两头热中间冷”的“哑铃形”状况非常明显、非常突出,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两头热”是指各级领导对农村文化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也不断增多;还有一头热是指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老百姓“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所谓“中间冷”是指乡镇文化管理力量十分薄弱。部分乡镇正处于三种状态:一是没人干事。文化站建好了,却缺乏人员管理。前面已经提到过,大多数文化员都成了乡镇脱产干部;二是没钱办事。目前,由于我县财力比较有限,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特点。县、乡财政也还没有把文化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列入预算;三是无章理事。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如何管、如何用、如何运行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管理制度,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还没有章可循。
今后工作就是要硬化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督促乡镇主要领导更加重视文化工作。对待文化工作一些乡镇领导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要强化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把文化建设所需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发展,引导基层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项目筹资和文企“联姻”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确保文化站等农村文化设施建得起、用得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