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

2011-08-15 00:42万信琼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视域学科

万信琼

自上世纪末以来,文化批评一直是后现代语境下争论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预测:“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自夸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这种观点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研究方法,也引发了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重大论争。外国文学具有独特的学科品质和特点。“外国”意味着本国以外,蕴含着“异质”和“冲突”;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不管是所谓的“用文化学方法来研究文学”,或是“借助文本来研究文化”,都说明文学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在文化批评的视域下,外国文学是一门前沿课程,外国文学的课堂本身就是文化冲突的场域,如何在各国、各时代的文学解读及交流、对话中体现外国文学的学科价值,如何在教学中凸现和回应当下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问题,生成新的视界,成为一项需要探讨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拓宽比较视野 理解异质文学

法国理论家布迪厄认为,文学以它的历史、特点以及约定俗成的默认成规等构成一个文学生产场,场外的社会现象通过折射在这个场内得到反映,同时,它因文学场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不可能跟在场外完全一样。外国文学折射外国文化及社会现象,而我们却在当代的中国场域来学习外国文学。从接受美学来看,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它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从课堂教学来看,阅读行为不再是个体行为,而具有思想碰撞性和交流性,可以说是一个别样的文学生产场。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时,学生不仅有着中国的文化背景,而且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文学。这时来学习外国文学,就不可避免地要用比较的眼光来审视外国文学,也重新审视我们的中国文学。这样,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就形成一个参照系,在“自我”的比照中,形成“他者”的形象建构,通过“他者”的眼光,确认“自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同时也确认不同于自我的“他者”的声音。赛义德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持,有赖于另一种不同的、相竞争的异己的存在。因此,学习中国文学后再来学习外国文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也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是《道德经》。如果没有文化批评的视域和比较的视野,这种理解只会流于肤浅。

因此,在文化批评的视域下,外国文学的教学必然会拓宽比较的视野,除了进行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横向比较外,还要进行古代与当代文学的纵向比较,从而构建出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和世界文学的整体观念。比如说讲启蒙时代的欧洲文学,就必须讲到风行于欧洲十八世纪的“中国风尚”如何给欧洲文化和文学注入了新的创造力,伏尔泰等人又是怎样运用儒家思想来改造欧洲哲学。这种比较的视野对于学生认知和把握世界文学很有帮助。当然,我们决不能为比较而比较,而要站在更好地理解异质文学的立场上,打破外国文学教学和中国文学教学泾渭分明的状况,引导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时,有意识地和中国文学作些比较,加深对异质文学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学的理解。

二、跨越学科领域 突出精神探求

文化批评强调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而存在,文学与电影及其他社会符号文本一起实现文化系统的总体功能。因此,文化批评强调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与之相应,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也必须在文化的背景下展开。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文化整合的时代,狭隘的文学研究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考察文学与艺术、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广泛联系,在跨学科平台上整合知识体系,在宏阔的视野中探索哲学、宗教等对创作的影响,实现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朱光潜在比较中西诗歌时曾说过:“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其实不仅诗歌,整个西方文学,如果没有西方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知识是很难真正弄懂的。

相对于文学的现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哲学具有强烈的超越性、思辨性和反思性,但这并不妨碍哲学思想对文学观念产生影响。在萨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闪光,同样,如果了解尼采关于“无知意志”的思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马赛尔,他为什么一方面怀疑情人的不忠,另一方面又宁愿将真相置于悬而未决的状态。

在文化批评的视域下,外国文学可以跨越的学科领域很多,除了哲学、艺术外,还有心理学、传播学等。当然,跨学科不是消弥本学科,跨过去以后还要收回来,我们不能以文化研究代替文学研究,也不能将文学淹没于其他学科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应突出文学本身的意蕴及其精神探求,这对教师的知识驾驭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合理安排教学 突显学科价值

现存的学科体制及教育机制是文化批评的重要对象,因此在文化批评的视域下,反观外国文学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外国文学是一门必修课,教学内容极为庞大,要在较短的授课时间里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必须调动学生课外去阅读作品的积极性。提前开阅读书目,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上课伊始,学生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感悟,更容易与教师形成思想的碰撞,有利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种化。可以以问题带动教学,进行研究性讨论;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开放式教学,如在课堂讲授时,切入耶鲁公开课对于同一问题的讲述,看看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给学生带来的困扰,因为学生成长于影像时代,影视具有商业性,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不等于作品本身,将电影改编与原作进行甄别,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翻译之作,而作品的某些方面译作很难传达出来,比如说音乐性。因此,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双语教学,将外国文学课程与英语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性。当然,上述的做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考核的方式,增加平时分的比重。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视域学科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七出:婚姻视域中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及其叙事意义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