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创作的内容及其风格

2011-08-15 00:43王少栋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苏轼散文

■王少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散文数量大,体裁样式繁富,思想内容深刻丰富,对于人生、社会、时代的富于哲理的深邃思考,审美情趣方面以表现自我为中心,追求平淡自然的、带有近代审美心理的价倾向,体现出文学日益向日常生活迈进的趋向。

苏轼一生留下的各体文章达4000余篇,包括政论策论史论游记辞赋等多种文体,苏轼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博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1.政论文,如《刑赏忠厚论》、《上神宗皇帝书》,《策论》、《进策》、《思治论》,这些都是表现苏轼政治主张和时事看法的作品。这些论述观点新颖,分析透彻、辟理深刻,针砭时弊、有的放矢。史论文,如《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同时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

2.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苏轼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记游松风亭》,这些作品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苏文用语新颖、措辞考究,句式上骈散交杂、长短错落。

3.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

4.苏轼的笔记文《东坡志林》,除了谈经论道、叙古述今,还有写景状物、缅怀亲友,更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到之见。明人王圣俞在编辑《苏长公小品》时曾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成文”。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取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这些名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李涂在《文章精义》中曾评说:“苏如潮,奔腾倾注,波澜层出。”说明苏文文思泉涌恣肆洋溢的才情!

苏轼的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标志着古代散文新的高峰。苏轼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南宋皇帝孝宗赵眘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二、苏轼的诗创作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变化莫测奇气横溢。苏轼的七律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

苏轼诗歌数量颇多,现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特别是对王安石新法流弊的批评:通过描写民生疾苦(天灾人祸)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表现蝗旱之灾,《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洪涝之苦,《吴中田妇叹》则直指赋役之祸!这些诗歌通过对比、借古讽今的手法,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表明诗人的进步立场。这也是对白居易讽谕诗的一个发展。

2.同情人民,反映社会现实,关切人民疾苦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如《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展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这些诗歌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有开发,命意新颖,手法多样!

3.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和对沉浮荣辱所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苏诗中虽然时时有传达逆境中的苦闷,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则表现出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写苦闷者如《寒食雨二首》,写“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体现乐观、表现超越者如《初到黄州》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4.关怀生产的诗歌: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5.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较高。抒发个人感情和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这类作品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代表了苏轼诗歌的基本面貌。如《望湖楼醉书》、《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在这些诗中,他通过对乡土的留恋,对亲友的追怀,对自然风物的观赏来排遣诗人的惆怅和悲愤。

苏轼还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

另外还有些题画诗、和陶诗及酬唱诗,这些诗或见解超凡、或情趣横生都颇具特色。

苏轼对前代诸家,以及同朝诗友诗风,都有精妙的体会和娴熟的摩练,在表现手法与写作风格上,在诗歌审美情趣上体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倾向。苏轼的创作中,十分注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叶夔在《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三、苏轼的词创作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束缚,用自己全新风貌的创作,为词体的发展拓展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

1.表现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以后复杂的人生感慨。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2.对自然山水的描摹: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如《满江红》“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或以清新秀美的见称,如《行香子·过湖州作》“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有的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和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故国神游,早生华发”,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3.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苏轼的农村词则勾勒了众多的生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旋抹红妆的少女,娇语窃窃的络丝娘,醉里吴音的老翁,溪边浣洗的村姑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几幅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图画。在其他词作中,他也常表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4.描写男女爱情:苏轼写恋情,伤感的词,则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的情感内涵要比一般专写男女之情的词来得厚重,而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又近似之。而另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其爱情词写得空灵蕴藉,婉转清丽,其审美风格与花间词的婉媚以及柳永柔靡词风迥异。

另外还有抒发建功立业报国杀敌的壮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建业的壮志豪情,“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贡献。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词也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综上所述,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清代袁枚、郑燮仍受苏文的影响;苏诗影响有宋一代,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1]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M].巴蜀书社,1988.

[2]清·吴楚才.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79(1).

[3]宋·李涂.文章精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4).

[4]宋·赵眘.东坡全集序[M].世界出版社,1969(8).

[5]蒋凡.叶燮和原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

[6]清·赵翼著.瓯北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

猜你喜欢
苏轼散文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