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大学公共英语讲堂上的非言语交际
■李涛
交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信息的必要手段,人类的交际过程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教师将非言语交际有意识的引入课堂,学会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去提高课堂交际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这也是时代对大学公共英语讲堂的要求。
非言语交际,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使用言语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出没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所有交际行为。
生命和生存之于人类的最统一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在现实中的“表现”,它正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行为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非语言形式,具体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及反应,如身势语。在多种非言语形式中,身势语是一种无声的、秘密的和最有力的形式。我们的身体不断发出信号且常常使我们下意识的进行更多的交流。美国心理学家Ekman和Friesen把交际中的身体动作分为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开势和适应势五大类,我们选择其中两类进行探讨。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符号势,主要指具有指令功能的象征性的手势。其次来看调节势,即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英文的态度,通过观察他们上课时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情绪变化等来判断学生对待英语课堂是积极还是消极。
古语道:有规矩必成方圆。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课堂规章制度,当然要用非言语形式来执行,即可以用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身势、语调、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副语言和客体语(如教室布置、学生座位安排等)来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行为,表达你的赞同与否。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具有回应及强调功能。回应在这里是指教师或学生对某些动作所传递的信息的反馈,其重要性即在英语教学中恰当的回应能帮助学生或老师从非言语中获得信息;强调则意味着通过添加或补充来增强授课的力度或信度。例如,教师的微笑、点头、轻拍肩头或是竖起大拇指等动作表达的肯定和赞许,将远远胜过语言的魅力;而老师微微的皱眉、些许的沉默或是轻轻的摇头等非言语表达,又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提示,委婉的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实际中学生在课堂作答时,他们信心不足便会试探性的回答,可能声音越来越小,语速越来越慢,此时教师在认真聆听的同时目光温和,时而深深的点头,时而幽默的感叹,时而淡淡的微笑,这些非言语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更多鼓励、信任和包容。
这里的“态度”是指对待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态度,“感情”是指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的非言语交流能够表达各自的观点和喜恶。
首先来看教师的态度与感情,教师的身势语不仅可以为人师表,更需要缩短彼此距离、融洽气氛。课堂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好感,也可以表现出教师对所授课程、校方规定和教学实际的态度;其次关于学生的态度和感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英语学习,教学任务的完成将是一帆风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感情息息相关,这一点则是通过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显现出来的。比如学生积极的与老师目光交流,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精彩之处给予热烈的掌声等,这都体现了积极的课堂互动。反之,学生木然的表情从课上一直保持到下课,或者将视线转向窗外,或是低头不语,此刻教师就应当自省而后行了。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然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应该给予正确引导和适度控制。所谓“引导”是指大学教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好似中国的古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的问题采取“不予直接的解答”,而是为他提供自我解答的思路和途径,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翻阅相关资料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我解答。控制,可以理解为教师以非言语方式对与学生的课堂交际进行组织和把握。如师生间进行英语对话时,老师可以用各种礼貌而易懂的手势、眼神、点头或摇头的动作来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比直接语言的控制效果更佳。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言语交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讨论结果表明:首先,我们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其次,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非言语交际的辅助作用比例应大大增加,以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强化老师与学生对非言语交际的认识,注重学习和研究非言语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着眼点。
[1]陈莉.体态语与负语用迁移——从课堂上打榧子说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
[3]王军.谈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7(04).
李 涛(1979-)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运城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