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染小说中残缺的生命意识

2011-08-15 00:43:40冯超
群文天地 2011年20期
关键词:陈染干杯经历

■冯超

浅析陈染小说中残缺的生命意识

■冯超

作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中的女性作家,陈染始终独立于当今文坛的喧嚣之外,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诠释着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陈染的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女性的孤独,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女性绵延生命中出现的意识断层,文章试图通过陈染小说文本中女性人物解读,剖析出当代中国女性身心分离的社会现状。

陈染凭借个体对生命的体认,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残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残缺”本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主色调,是生命中无法摆脱的真实。生命是一列奔赴终点的满载苦难与残缺的列车。陈染正视到了这一点,她在她的创作中,尽情地抒写着自己对生命残缺的认识,以自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生命之中有所“残缺”的女性的故事……

《与往事干杯》中肖濛的经历:童年,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学校中无人关注。少年,父母离异和母亲住在封闭的尼姑庵里,更使她疏离于外面的世界,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她允许男邻居占有了她的童贞。成年之后,又戏剧性地经历了与男邻居儿子老巴的一场失败的恋爱,之后又是老巴的去逝。一系列的生命残缺中,她提前走向了她的老年:她“并不感到快活,也不感到不快活”,生命的快乐与痛苦都成了无意义,在孤独中与往事干杯,叙述着一个“死于年华”的故事。“我是一个唯独没有现在的人,这是与生俱来的残缺。而一个没有现在的人,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她将永远与时事隔膜。她视这种‘隔膜’为快乐,同时,她又惧怕这种‘隔膜’。所以,她永远只能在渴望孤独又惧怕孤独的状态中煎熬。”(《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讲了一个名叫倪拗拗少女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拗拗在童年时期就经历了她那个年龄万万不该经历的事情:T老师诡异的诱导;同学伊秋和西大望的同居;父亲的残暴。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倪拗拗自然会成了一个“问题小孩”。她也试图反抗过给予她童年黑色阴影的不公正待遇,她把父亲的白色毛料裤子狠狠地剪了一刀,“剪刀与毛料裤子咬合发出的咔咔嗤嗤的声音,使我感到了快感。”她也曾想“举起我的手,在他(T老师)身体上相应部位也重复一遍,说:‘私部,就是这儿,私部就是那儿!。’但是,我终于一动没动,我只是在脑子里演习了一遍刚才要说的和要做的。”但是,这也让她产生了“胜利感”。其实拗拗根本没有反抗,她也无心去策划一场阴谋去报复,她做的只是远离人群,走向自我封闭的空间,去到另一个世界寻求精神归宿。她不再选择与他们抗争,而是以一种孤独者的姿态生活在自己布置的世界里,守着一种生命残缺之美,不因时光的改变而改变,“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这是孤独哲学的深义。

“黛二”是陈染颇为中意的一个名字,她的几部重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均以“黛二”为名。(《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陈染一般还会尊称她们为“黛二小姐”。黛二,会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自命清高、红颜薄命的黛玉。也许“黛二”者,陈染取的就是“黛玉之二”的意思。这些女性大都敏感、忧伤、孤傲,喜欢一个人独处,对现实生活充满厌倦,成为不与任何社会人相处的孤独个体。她们都如黛玉一样,精神上超然,但却未能在生活中应付自如。生命中的残缺只能使她们更加孤傲、忧伤,在自己的领地里顾影自怜,忧郁甚至阴郁。社会、个性强加于她们生命中这诸多的残缺,使得“黛二小姐”反抗着这种现存状态,却又不得不生活于此,她们矛盾着这样的生命。陈染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意象,像“墙”、“门”、“窗”、“秃头女”、“牢笼”等。此外,她的笔下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那就是“尼姑庵”。陈染会刻意在作品中散布一些庵堂气息——颓败、封闭、陷阱,而这些如果和少女的童年、情感联系在一起时,期间的不正常状态我们可想而知。《与往事干杯》中,年少的“我”在与世俗隔绝的尼姑庵中被“男邻居”夺取了贞操。《站在无人的风口》中女人一身的青春在尼姑庵被消耗殆尽,最后变成一个幽灵般的老女人。尼姑庵于陈染而言,它就是生命中那一份残缺的所在,是一种对走不出的生命残缺羁绊的暗示。

这些深刻体验生命残缺的女性,都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拥有了与常人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而异于常人的极端思维,在这种极端思维影响下,她们往往敏感而多思,迷茫而感到幻灭,最终陷入孤独的自我封闭。陈染并不只是在审美残缺,而是用真实的残缺的生命来展现自己孤独的缘由。“残缺”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拿来鉴赏的字眼。《私人生活》中提到的一首歌里有这样一句词,“请为我打开这扇门吧,我含泪敲着的门”。我想这扇门应是阻隔生命畅通的“残缺”之门。陈染试图为我们和她自己寻找一个解脱生命的出口。

因为陈染对生命“残缺”有了深刻地体验,为了在残缺的生命中寻找到一丝希望,出于她对现存状态的抗拒和对生命执着地追寻,陈染走向了孤独,用孤独来使自己保持清醒去寻求解脱的希望之门,正是选择了孤独陈染才能勇敢地正视残缺,承担自我。我们的生命也因此贴上了孤独的标签。

冯 超(1987-),男,河南郑州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业,研究方向:藏族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陈染干杯经历
跟往事干杯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44
干杯!
新少年(2021年3期)2021-03-28 02:30:27
干杯,我的祖国
青年歌声(2021年1期)2021-01-30 09:53:30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30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0
不染事与非,独留音乐在心间
琴童(2018年11期)2018-01-23 11:34:08
率性的叛逆与欲望的抒泄
家是被住“活”的
理想人格与视角转换——陈染与尤瑟纳尔创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