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熙
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
丁德熙
吴蕴瑞先生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基础理论以及体育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新篇章,其“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体育思想为中国的体育领域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
吴蕴瑞 体育思想 思想渊源 体育基础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体育军事化和体育教育化两种体育思想。其中,体育教育化思想主要在部分学校中得到体现和发展,其推动力量既有教会人士也有留学归国的部分人士。吴蕴瑞先生作为当时归国人士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视为当时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的灵魂人物,其体育教育思想深受教育界的肯定。本文对吴蕴瑞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深层剖析和分析,力求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吴蕴瑞先生体育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其体育教育思想对未来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价值。
吴蕴瑞(1892—1976),江苏人,1924年,吴蕴瑞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本科课程,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为体育专业设置的一个留美学生名额,这是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官派体育留学生。1925年,先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研究院学习体育。1927年,他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先后到英、法、德等国考察并在德国学习德文。回国后,获聘任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讲师兼系主任。1932年,国民政府聘请他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编制体育法规。1938年至1947年间,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1952年到1976年间,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上海市体委副主任等职。1976年,吴先生病逝于杭州,享年83岁。在吴蕴瑞一生中,其主要著作有《运动学》、《人体机动学》、《体育原理》、《体育建筑与设备》、《田径运动》、《体育教学法》、《青少年体育锻炼》等。在长期的体育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他形成了以“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为以后中国体育教育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思想基础。
吴蕴瑞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了一定欧美体育思想的影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来中国讲学,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便开始在国内蔓延发展,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也从一味模仿和学习欧美。同时,吴蕴瑞在东南大学就读期间,其师麦克乐任体育系主任,麦克乐的体育思想推崇和倡导体育的民主作用。麦克乐倡导通过体育教育来推进民主化建设,反映在体育教育中就是以自然主义的科学人文观为中心来选择教材和组织教学。麦克乐这些的体育思想对吴蕴瑞的影响较大,例如,吴蕴瑞在专著《运动学》序中写到“作者从事研究之初,承吾师麦克乐先生多方指导,铭感肺腑,特志以示不忘”。在麦克乐帮助下,他完成了《田径运动》和《运动学》两部专著。
1925—1927年,吴蕴瑞师从美国著名体育教育家威廉氏(1886一1966年)。威廉士是近代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倡导人,其著名的《体育原理》早已成为世界各地体育科研工作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威廉氏批评带有军国民色彩的体操教育,呼吁民众参加自然的运动。威廉氏将吴蕴瑞作为助手,参加1927年由全美大学体育教授出席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之关系"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吴蕴瑞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他以后体育思想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吴蕴瑞到英、法、德游历,虚心向各位专家学者求教,不断的修正和补充其体育思想。1925—1928年间,吴蕴瑞批判地继承了各国体育思想的精华,开始构建自己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1933年,他的两本专著《体育原理》和《体育教学法》正式出版,标志着其体育教育思想已较为成熟。
(一)确立了教学中教与学关系和学生主体地位
我国受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很深,在师生的关系上,教育领域先后提出了“教师中心论”和 “儿童中心论”。吴蕴瑞吸收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部分,倡导儿童是人的事实,应该尊重儿章的地位,但他反对一味的“儿童中心论”。他认为一味的盲从儿童的兴趣,“不但有害于儿童之道德,且有损于智力”。他认识到极端的强调学生的中心或是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都是不科学的。吴蕴瑞的教学思想承继于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两种思想都是后来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他的教学思想中包含最多的是破除一直以来教师的主体之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他认为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也就是确立了教学中“学”的地位。同时,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教师的权利。
(二)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的升华
吴蕴瑞在批判继承各国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各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与本国的文化相结合,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吴蕴瑞作为威廉氏甚为青睐的学生,受到了老师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他的《体育原理》一书,与其师威廉氏《体育原理》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吴蕴瑞在身心一统的哲学观、国情发展观下重新审视自然主义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相结合。在进入实际的体育教育中,他保留和发扬对体育最为有用的思想精髓。同时将功利主义分为狭义功利主义和广义功利主义,他认为循狭义功利主义办体育,非流于呆板不可,主张体育的教育之价值。所以“文化主义与功利主义,互相对立,在体育上不可不两者兼顾。盖不顾功利主义,体育恐蹈空乏无捉摸之弊,不顾文化主义,恐蹈肤浅无意味之弊”。因此,他提出解决办法,“办体育者,应以文化主义为主要之原则,以广阔远大之功利主义为副原则,两面兼顾,庶不流弊”。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
吴蕴瑞认为学校体育的目标有健康、基本工具之运用、良好家庭之分子、职业效能、公民、善用闲暇和伦理之品格等7项。这7项目标中,吴蕴瑞认为体育对于达到健康、善用闲暇、公民和道德4目标有直接广大贡献,对其他虽没有直接贡献,但也有极重要的间接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化,目标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国家培养后备体育人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吴蕴瑞提出的目标体系和后来社会发展所倡导的目标,内涵方面较为重叠。
(四)“身心一统”的哲学观
关于以往关于哲学的身心观,吴蕴瑞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与继承,他将形而上的考量与最新的科学发现结合起来,指出“各派之二元说虽皆各有其哲学上之地位,且虽在今同仍各有附和之学者,但由科学方面而言,已少存在之价值”。他指出“无论何种二元说均不能予吾人以满意。哲学及科学现象均脱离二元论,而倾向于一元论矣”。 “身心一元”观点提出后,吴蕴瑞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他发现主张身心一元论者又分为唯物、唯心两大派,但这两派均从各自独立的思想基础出发去解说身心一元,从时间观和生物观上看来,“吾人固均知其为片面之理论”。初步确立身心一统的哲学思想后,吴蕴瑞开始了将之运用于体育中。他指出了:“在身心问题一章,吾倚已绝端赞同一元论,承认身心不能分开之学说。身心既不能分开,则体育所达之目的亦属整个,不能分为数条,此为论理之结果,无容怀疑者”。
[1]匡淑平,虞重干.吴蕴瑞之普及体育思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
[2]覃兴耀.顾渊彦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3]高宝龙,彭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之渊源与特质[J].体育与科学,2008.2.
(丁德熙:攀枝花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