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大连地区高校为例

2011-08-15 00:45:37刘畅包枫娇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毕业生大学生

刘畅 包枫娇

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大连地区高校为例

刘畅 包枫娇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连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分析女性遭遇就业歧视的成因,帮助和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有针对性的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观之间的关系,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女大学生 就业观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在《歧视的经济学》中给出了他对就业市场性别歧视的界定:“当只是由于性别原因使两个完全同质的人受到不同的对待时,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是存在的。”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指女大学生在获得职业过程中,由于性别的原因而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困难与障碍,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上相对于男大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经常会夸大女性员工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招聘的开始就使许多优秀女大学生失去了竞争机会,主要表现为在应聘要求一栏中明文规定“仅限男生”或“男生优先”字样,这在工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建筑、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岗位普遍要求男性,甚至一些像会计、文秘、人事等比较适合女性的工作,如今也明确只招聘男生;在同等条件下、面对同一就业岗位时,用人单位根本不考虑能力与素质,只是以性别为依据,造成女大学生的签约率比男生低的局面;大多数女大学生遭遇过用人单位的歧视性规定,如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二、研究概况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自编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经过测试修改而成,最终确定为就业准备、就业期望、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经历和就业环境六大维度,此外问卷还包括本人基本情况、就业基本情况和家庭基本情况三大部分,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SPS10.0统计软件完成。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大连地区的女大学生,对120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选取包括在校生与毕业生两部分,而在校生以2009年大连高校应届毕业女大学生为主体,占受试总人数的78%。其中大连市生源占46%,其余54%为外省市生源。本次研究共在大连的12所高校,发放了1200份问卷,回收1074份,有效问卷为1074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现实情况来看,女大学生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比较高。

高期望值是指女大学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

1.在城市选择中倾向于大中型城市。

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倾向于选择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在调查中,就业去向选择“大城市”的被调查者有573人;选择“中等城市”的被调查者有331人;选择不受城市限制的仅有84人。从统计结果来看,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城市规模是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

2.在单位选择中事业单位仍然是第一位。

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择业选择会受到单位类型的影响。其中496人选择去“事业单位”,排在第一位;选择去“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中外合资企业”分别为282人、101人、92人,而且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就业选择中希望选择大中型企业,认为这些单位是她们的理想选择,这样的观念同样也限制了女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和选择的范围。

(二)就业当中的依赖性比较高

高依赖性是指女大学生在择就业上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大学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在对女大学生认为“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的调查中,累积有37.7%被调查者选择参加招聘会获得就业机会;依靠学校、老师、父母、亲朋的推荐有17.9%;而依靠“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获得工作”的被调查者仅有5.6%;“自主创业”的被调查者有2.3%。

(三)就业中遭遇的性别歧视比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在择就业中遭遇到了性别歧视,由此可见,在择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女大学生在招聘和求职中遭遇到的性别歧视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的表现为招聘中明确地立牌标示出“限男性”、“不招女生”等字样。此外,还有隐性性别歧视,虽在招聘条件中未作明确要求,但是在招聘或面试过程中,问女大学生有没有男朋友、问女大学生打算几年内结婚生孩子、问女大学生男友在本地还是在外地,被要求工作后数年内不得怀孕等,求职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回答时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被录用。

(四)择就业中的标准差异对待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和就业层次偏低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由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在录用标准上的男女不平等造成的。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要求较为苛刻,如经理助理、文秘、公关等职位对于女大学生应聘者普遍提出年龄、身高、形象气质等限制性条件;男女大学毕业生竞争同一岗位时,女大学生要获胜,必须在能力、学历、经历、经验、学识水平、性格甚至于外表形象等方面比男大学生要强很多才会有优势、才会有机会。

四、对策与建议

(一)成立针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门机构

目前许多城市已经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这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市人事局着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的一个实际步骤,对于强化本地区毕业生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面向社会需求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搭建了广阔的服务平台。

(二)要将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意见落到实处

首先由宣传部牵头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政策环境。总结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新闻媒体、表扬表彰、巡回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其次要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跟踪服务,帮助女大学生协调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女大学生能最大限度的用好用足政策,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再次,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各种资源,努力拓宽服务渠道,搭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

(三)开辟针对女大学生特点的自主创业培训

建议女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中增加女大学生专场自主创业培训,介绍女大学生创业典型事迹、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典型、解决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特殊的心理及社会问题。通过开展女企业家与创业女大学生联谊活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女大学生参加创业项目洽谈会、就业心理咨询、创业技巧培训、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及邀请女企业家、女学者、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与女大学生现场对话等,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激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

(四)制度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政府应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保障机制,由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生育费用,使生育保险法制化、社会化,必要时建立支持女性就业的基金,比如生育基金等来补偿用人单位的成本,解决其后顾之忧。

王凤基,何树莲.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刘畅:大连大学,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包枫娇:大连大学团委宣传部长,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