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浅析中国钢琴曲的民族特点
赵蕾
中国钢琴曲只有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民族文化,体现民族风格,才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和喜爱,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钢琴曲从选材、作曲、演奏诸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的钢琴音乐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创作之中。
中国钢琴艺术的早期,源自赵元任于1913年留学美国时曾将传统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改编为风琴曲,并于1915年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中国第一首钢琴曲。1919年他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同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等。这些构思简单、曲式短小的钢琴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歌曲艺术的发展,钢琴伴奏逐渐成为歌曲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了钢琴多声部、多思维的特点。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这一阶段由于受抗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钢琴艺术在创作、演奏和教育方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解放战争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钢琴音乐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作品的质量逐渐成熟。钢琴家丁善德在1945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1948年他在法国留学时又创作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作品表现出了对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性的突破,同时也成功地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经验。
中国的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式相比,不仅在音级的数目上有所不同,在音响效果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体现在复调性方面。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例,这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探索民族五声性复调风格的典范。贺绿汀把西方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的因素结合起来,创作出富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色彩和韵味的钢琴曲。乐曲的主体是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五声化的旋律处理成多种自由对位的形态,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富中国民族的风韵。
我国民歌的曲调丰富,不同地区的民歌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因此,在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也呈现出琳琅满目的多彩景象。劳动号子的旋律富于口语化,常出现四、五度的跳进。钢琴协奏曲《黄河》即吸取了民间船工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表现了船夫们与狂风逆浪奋力搏斗的紧张场面。山歌是民歌中最能体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种体裁。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之《山歌》,在不改动民歌旋律的前提下,仅以和声复调的织体、节拍、节奏、音区、音色、力度、演奏技法的变化,来深化其特性和内涵,使之焕发出新的音乐生命力。
以优秀民歌为创作素材。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要创作出我国“本土化”的主调钢琴音乐,专业作曲家必然要从民歌之中汲取营养。作曲家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结合钢琴音色创作的同时,在民歌素材的选择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对古典乐曲及民间器乐曲进行改编。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流水》、《十面埋伏》等。
对歌曲、器乐曲和舞剧音乐进行改编。歌曲作品改编的有《解放区的天》、《红星闪闪放光彩》等;器乐曲改编的有《二泉映月》、《翻身的日子》、《金蛇狂舞》等;戏剧音乐改编的有《北风吹》、《红头绳》等。
运用本土化并融入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进行创作。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如《小奏鸣曲》、《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小奏鸣曲》、《奏鸣曲》、《随想曲》等。
运用中西音乐融合的音乐语言创作。中西音乐融合是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及其发展的总趋势。在创作手法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进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崭新中国韵味的作品。如《牧童短笛》(中间段)、《晚会》、《摇篮曲》、《春江舟影》;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彩》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钢琴音乐已发展近一个世纪,其作品无论是从音乐素材到表现内容,还是从作曲技法到演奏方法,都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及民族精神。它以清新的艺术格调,独特的民族风格引起了中国乐坛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更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4.
[2]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M].春风文艺出版,1994.
[3]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黄胜全.中国音乐家辞典[M].人民出版社,1998.
[5]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第一、二章)[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赵蕾:枣庄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