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莲
论中国新民歌
薛莲
我国民族声乐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迁,近年来,一种体现流行、时尚,融入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感的新型歌曲演唱形式渐渐走进千家万户,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和观众的关注和青睐。这种新音乐形式,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将民族与流行、通俗相结合,更多的体现出现代、时尚、流行、通俗的特点,声乐界将此定义为“新民歌”,既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新的审美心理与需求,又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新民歌 背景 多元素 发展
“新民歌”产生于20世纪末,是现代社会在继承传统民歌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及大众品味特点的歌曲。对于“新民歌”的界定,它既传承了原生态民歌的民族根基,又真切地反映了当代人们生活、情感的本质。是一种以“民族创作”为主,主要采用“民通”演唱方法,创作上在立足于民族风格基础上加入流行、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这种歌曲形式,具有时代特点。无论从词曲创作到演唱风格,均在秉承传统民歌骨脉风韵的基础上又迎合了新时代人们审美心理与需求;它融文化性和商业性于一炉,为民族声乐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民歌”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强调“民族性”、“流行性”、“通俗性”、“世界性”和“多样性”。它是20世纪末产生的新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奇葩,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最新阶段,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在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民歌的音乐特点为基础,加进流行、通俗、时尚的音乐元素全新创作,立足于“民”,兼收“通”。1999年韦唯在南宁民歌节上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迈克尔·史密斯博士与韦唯用西洋音乐配器来表演《小河淌水》,经过钢琴、人声、二胡三重奏方式重新诠释,新的改编改变了原曲的节奏规律,使之更加舒展、自由,全新的演绎使原来一首民族风味的《小河淌水》加入了更加丰富的世界音乐元素。使这首传统民歌变得格外优美,令人耳目一新。简单的歌词,幽静的画面,带有爵士乐的情韵,美妙空灵的意境,听起来非常感人。这种音乐用自己所具备的手段把大众熟悉的民族音乐用新的方式传递了出去。《壮乡美》,也是在1999年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黄春燕用壮语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是由广西作曲家在广西那坡县壮族高腔山歌“过山腔”、“诗敏”等民歌基础上,借鉴和融入壮族其他支系的民歌特点进行创编的,曲调高亢、辽阔,气息悠长、舒缓、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歌腔委婉、豪爽质朴,清新而甜美,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耐人寻味。《壮乡美》也开创了壮语民歌登上大雅之堂的先河。
在2006年维也纳·中国新民歌音乐会上,齐秦与齐豫演唱了一首《藤缠树》也是这种类型的新民歌作品。这首歌是在传统民歌《世上只有藤缠树》的基础上创作改编的。在演唱风格、歌曲节奏、编曲配器上都有新颖之处。还有南宁民歌艺术节上韦唯演唱的《壮族敬酒歌》,第一届中国新民歌演唱会冯晓泉、曾格格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2006年维也纳·中国新民歌音乐会上爱戴演唱的《彩云追月》等优秀的采用民歌因素创作、通俗歌曲编配方法编曲的作品都属于这类新民歌作品。
传统民歌主要运用纯民族的发声方法,对咬字要求严格,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新民歌更多的是在民族发声方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加入通俗、流行的发声方法,演唱时气息较纯民的浅些,适当加入通俗演唱所运用的“气声”,使人听起来更通俗一些,有通俗唱法“亲切”、“通俗易懂”的特点。新民歌把以甜美清脆、细腻委婉为特色,体现中国本土风格的民族唱法和以彰显个性、贴近生活为特色,体现现代风格的通俗唱法结合,更易于大众接受。新的演唱方法把它现代、流行、时尚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思思在1995年推出的一首《情哥哥去南方》,可以说开了“新民歌”的先河,这首歌由广州音乐人吴颂今为其量身定做。吴颂今根据陈思思的声线创作了这首新民歌作品,陈思的演唱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歌曲的亲切时尚的特点,歌曲一经推出,便掀起了一场民族与通俗相结合的新民歌热潮,陈思思先后又推出《共度好时光》、《梦如桃花源》等这类新民歌作品,在她演绎下的这些歌曲喜庆祥和,通俗易懂,百姓喜闻乐见,一时间,陈思思成为这类新民歌的第一开拓人。
汤灿演唱的《幸福万年长》和《家乡美》更是这类新民歌的典型代表作。汤灿的演唱在立足于灵秀、质朴的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又恰如其分的借鉴了酣畅、亲切的通俗歌曲发声的演唱技巧,把整个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情亲切、富于感染力。
祖海在2004年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演唱的《抛绣球》也是一首典型的新民歌作品。《抛绣球》的题材选自广西的民俗文化抛绣球。浓郁的广西音乐风格,使歌曲保留了纯朴、原始的民歌风味。从词曲、到编曲上不仅保留了广西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元素,使这首歌听起来轻松、活泼、富有时代感。祖海抛开了所有方法和技巧,用最原始的,最自然的声音来演唱这首作品加之服装和舞美,使其达到了美轮美奂的效果。
张燕演唱的《阿里山新歌》取材于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歌曲的内容同样是写男女相爱,相伴到永远的美好。歌曲保留了原曲的民族调式,采用了原曲的音调元素。《阿里山新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同时保留了原曲的风格特征。
文化艺术的发展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体现着时代的内容。新民歌由于成长和发展于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而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歌曲内容多以新的时代内容为主题,以赞美新生活、体现新风貌为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易引起现代人的内心共鸣。
“新民歌”这种歌曲形式的出现同通俗歌曲的演唱及包装一样,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有丰富的个性渗透其中。现代气息的包装手段使新民歌提高了演出质量,配合了市场动向。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全方位的“新”,更讲究视听全方位的感受,更多有精美的MTV画面或华丽的舞台背景、舞美设计、服饰等,给人以全方位的视听新感受。从传统民歌,到近现代创作民歌,再到新民歌,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道路和出路,新民歌是民族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民歌是21世纪市场经济的产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它有浓厚的商业包装蕴于其中,一定程度上更多是以追求一种大众消费的经济价值为出发点。音乐要走向市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首先是要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源泉,建立良好的创作、制作、出版发行和表演环境。新民歌因其自身的音乐特点及运作方式得到了大众的欢迎,赢得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开拓了广阔的市场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为音乐市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臂之力。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发展成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中重要的一步。“惟物求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艺术的生命力无不在于表现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形式和追求新的美学境界。辨证法中,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多元、交叉、打破音乐上日渐模糊的界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平客.中国“新民歌”的探寻之路[J].新世纪周刊, 2005.
[3]丁先红.质疑“新民歌”“新民乐”[J].人民音乐, 2002.
(薛莲:德州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生,九三学社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