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丽 纪蓉琴
浅析《爱玛》中的婚恋观
饶 丽 纪蓉琴
《爱玛》是奥斯丁较为成熟的作品,描述了乡绅阶层女性的婚恋生活及身边琐事。小说通过对青年男女婚恋的描写,特别是爱玛和哈丽特面临的不同的婚姻选择,反映了奥斯丁的婚恋观——爱情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婚姻则是经济合理的安排;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是那个时代爱情和婚姻的基础。
婚姻 财产 地位 爱情
奥斯丁是19世纪初著名的女作家,以创作婚恋题材的小说闻名于世,开创了英国家庭小说的先河,她以女性视角专写女性对待婚恋问题的认识及选择,记录女性成长的历程。《爱玛》是奥斯丁创作鼎峰时期的代表作,写作风格成熟,写作技巧灵活。本文通过比较《爱玛》中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爱玛和哈丽特的婚姻选择和人物命运,分析奥斯丁的婚姻理念。
爱玛是《爱玛》中的第一女主人公,深受命运眷顾的爱玛和奥斯丁笔下那些为了嫁给有财产的男人争相展示美貌和才艺的女主人公不一样,她拥有三万镑的财产,在家中可随意发号施令,甚至可以影响整个海伯里村的舆论风向。
爱玛的密友——哈丽特却不如爱玛那么幸运。她年轻美貌,却因为身世模糊及没有财产,为海伯里众人不屑,完全凭借她与爱玛的友情和爱玛的影响力在海伯里获得了一点立足之地。
爱玛在婚姻的道路上有很多选择,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三个“追求者”,而这几个男性也与哈丽特有或多或少的感情纠葛。
埃尔顿是第一个引起爱玛关注的男人,这位年轻英俊的牧师在爱玛的眼中与哈丽特十分般配,是哈丽特合适的结婚人选。在爱玛一厢情愿的撮合下,单纯无知的哈丽特放弃了对马丁的好感,转而妄想高攀地位、财富都与其并不匹配的埃尔顿,最终没能达成心愿。
事实证明,爱玛不仅对埃尔顿钟情的对象判断失误,更严重的是对其为人处事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爱玛的错误不仅对其自身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深深伤害了这场感情误会中的另外两个人。
小说中第一个在众人看来与爱玛相配的是弗兰克。弗兰克自幼丧母,被父亲过继给其妻的兄嫂——拥有庞大财富、出身望族却无子女的丘吉尔夫妇。
因此,本来与爱玛并不匹配的弗兰克具备了作为爱玛追求者的资格。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经常向爱玛大献殷勤的弗兰克真正倾慕的是出身贫寒却人品才华俱佳的简,两人暗中相恋并秘密订婚,这无疑是对爱玛最大的嘲讽。
尽管作者处处嘲讽这位贵族小姐,爱玛仍然是小说中最幸运的女主角。她与奈特利的感情是日久生情、水到渠成式的。两人之间仅有的小波折是来自于哈丽特的“情敌”式的威胁。
相比爱玛的幸运,哈丽特则饱受感情上的折磨。在与马丁一家短暂的相处中,对马丁有了好感,却因为缺乏主见,拒绝了对方,转而倾心于一心想高攀爱玛的埃尔顿,最终遭到了埃尔顿的拒绝和羞辱;之后,哈丽特并未吸取教训,又将爱慕的目光投向了更为高不可攀的奈特利,引起了爱玛的反感,迫使爱玛为消除感情上的威胁而将她赶出了哈德费尔德,两人之间不平等的友情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缝。
《爱玛》以爱玛和哈丽特两位女主人公在婚姻上遇到的种种波折和误会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几对不同背景的青年男女的婚恋选择,通过比较,展现了奥斯丁的婚恋观。
首先,理想的婚姻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爱玛和哈丽特的婚姻都说明了这一点。哈丽特深受爱玛的影响,在感情上一波三折,最终还是选择了深爱她的马丁。爱玛也改变了对婚姻的偏激看法,选择了一直默默守候她的奈特利。两人都获得了美满的归宿,小说的大团圆结局说明了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基础。
其次,财产和门第也是婚姻选择中的重要因素。婚姻没有爱情是错误的,而光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够的。哈丽特最终答应了马丁的求爱,除了被马丁的真情打动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两人条件般配。而哈丽特遭到埃尔顿的拒绝,主要是因为哈丽特没有财产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爱玛和奈特利的婚姻不但有感情基础,而且两人在财产、门第、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是对等的。因此,当爱玛和奈特利结为人生伴侣时,众人很快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最后,美满的婚姻需要良好的修养。哈丽特除了出身低微,身世不明而遭人轻视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修养。个人修养不足的还有埃尔顿夫人。尽管她外表出众,嫁妆丰厚,可是在众人眼中却远不如只有几百镑财产的简,这主要是她的个人修养不足造成的。埃尔顿夫人代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阶层,拥有财产,却缺乏良好的品德修养,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一个俗不可耐的暴发户,让人不堪忍受。
《爱玛》是奥斯丁代表性的传世之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众多女性面临的不同婚姻选择和作者对婚恋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一种“奥斯丁”式的现实的女性自觉意识。
[1]简•奥斯丁,爱玛.孙致礼译.[M].译林出版社,2001.
[2]Jane Austen. Emma[M].Random House,1981.
(饶丽: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纪蓉琴: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