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

2011-08-15 00:43李芳菲
群文天地 2011年7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对象技巧

■李芳菲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尤其是刚入行的新记者,对当地的基本情况都不太熟悉,只有通过正确合理的采访,获得更大的信息,从而使稿子更加“丰满”。

在这方面,一百个记者,会有一百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个人体会,我们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心理上不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记者”,也不要把采访对象定位于“采访对象”,而应该忘记彼此的“工作角色”,有意识地进入一种“生活角色”,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甚至“家人”的位置上分析角色、进入角色和演绎角色,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从而完成采访任务。分析角色——判断采访对象,充分做好准备。

采访中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让对方开口。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提高记者提问的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

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几点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的经验时,结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实践,认为可以将之归纳为“三要”

一、要收集资料,访前做足“功课”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可想而知,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因为,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总体情况,才能提出针对性强的有效问题,避免东打一枪西开一炮漫无目的碰运气的情况出现。并且,熟识采访对象的情况,在采访中往往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拉进彼此距离,增加采访的成功率。因此,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资料收集与其他采访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往往包括不同的社会人群和阶级,涉及的是各种各样的领域。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金融经济到“三农”工作,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同时,还要求记者收集充分的资料,并在出发采访前就对采访对象进行“判断”,在纸上草拟多个问题,使采访得到成功。但如果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问题,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采访前准备工作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准备的问题还有几个原则:一是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二是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三是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三是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二、要抓住细节,当场“刨根问底”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

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题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那种不分场合、时机,见人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为了搞清一个事实,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但记者应当搞清楚问题,妥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目的,争取对方协肋。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记者应当尽快说明采访目的,以求得到对方的信任。

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提问也有一定的顺序:先易后难。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记者与被采访者已经建立了某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且即使在这个时候,被采访者决定终止采访,记者也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基本重要信息。

要想问出新闻细节,采访时就应该特别注意考虑:读者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最新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具体的数字、事实;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不要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

三、要控制节奏,主动引导“归位”

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地进行提问。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能否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使采访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

记者要控制采访的全过程。如果被采访者笼统地回答问题,记者必须通过提具体的问题,让他回到正题上来。如果被采访对象紧张,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的照片,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了起来,这也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这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效应”。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记者本身,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和采访中恰当的问题选择,语气语态向对方传达友好亲切的第一印象。比如,同贫困地区的农民接触,如果记者百般顾忌,说话居高临下,对方必然毫无好感。如果记者正常大方,对待农民亲切热情,对方自然愿意回答提问;同上层人物接触,如果记者衣冠不正,举止粗俗,也难免被人小看。如果记者举止优雅,问题妥当有内涵,对方积极相应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同时,采访时的气氛是否和谐合作,也同样对营造“认同效应”关系极大。因此,采访开始前往往要有点“跑题”的谈话。可以从采访对象的生活、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入手,提出几个轻松又讨巧的问题激发对方的回答兴趣,从而通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拉进双方距离,这样,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

采访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真诚与热情所能带来的成功效果。面对采访者,只有记者本身抱有正确真诚的态度,才能感染对方,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对象技巧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关于综合性城市党报应对新闻挑战的采访技巧探究与分析
电视节目采访中—如何让你的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指正要有技巧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